不不不2021|《王尔德童话》:学会为美之毁灭而流泪,这是童年最好的礼物


美是唯一不受时间伤害的东西 。 各种哲学像沙子一样坍塌 , 各种宗教教条像秋叶一样凋零 , 唯有美的东西是四季咸宜的乐趣 , 是永恒的财富 。

不不不2021|《王尔德童话》:学会为美之毁灭而流泪,这是童年最好的礼物
本文插图
奥斯卡王尔德
一、童话是诗歌
作为19世纪中叶唯美主义代表人物的奥斯卡·王尔德 , 是“为艺术而艺术”创作理念的忠实践行者 。 他说:艺术除了表现它自身之外 , 不表现任何东西 。 它和思想一样 , 有独立的生命 , 而且纯粹按照自己的路线发展 。 唯美主义流派 , 把审美价值作为最高的创作宗旨 , 反对艺术有过多的道德/伦理承载 , 认为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不以道德说教为目的 , 不做道德方面的考虑 。 艺术纯粹且超脱一切 , 就像画家把一个苹果画在纸上 , 它唯一的目标就是传递美 , 至于苹果的大小、品种、口感 , 就不在表达之列 。
在王尔德看来 , 艺术的完美就蕴藏在艺术本身 , 不应该用任何外部的标准来判断 。 艺术应该是为庸碌的生活提供纯粹的美感 , 而不是做这种生活牵强的注脚 。 它是生活的面纱 , 而不是生活的镜子 。 它是沧海月明珠有泪的意象 , 而不是人性宝典和社会说明书 。 它有着任何草丛中不知晓的鲜花 , 也有着任何丛林中不拥有的飞鸟 。 它牵着一根红线无声无息的爬上月牙 , 超然俯视着洒满月光的大地 。 文艺应该和生活脱钩 。
然而就如乔治·奥威尔在评价王尔德戏剧《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时所说:他声称信奉为艺术而艺术……但很难逃脱维多利亚时期的纯正教养……他所写的几乎所有内容都指向某一个道德问题 , 违背这一宗旨 。 ……从言语和情节之间的矛盾中 , 你可以看出王尔德并不肯定自己要干什么 。 实际上也正是如此 , 《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在精致唯美的语言之下 , 故事内核仍然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世俗生活 , 出轨、离婚、误会、对上流社会的渴望等 , 主旨仍然离不开那些老掉牙的道德标准:嫉妒、不忠、善意的爱、母性、幡然悔悟等 。 他其它的小说、戏剧也是如此 。 ----从这个角度讲 , 王尔德主张的文艺和生活脱钩仅展现纯粹美的理念 , 在他自己的作品中是背离的 。 我觉得有一点可以解释这种背离:戏剧的核心是矛盾构建 。 要构建为世俗大众所理解的“矛盾” , 必然会渗染着大众的是非观 。 而解决戏剧中的这种矛盾 , 必须遵从时代可接受的伦理体系 。 作品一旦描写“大众世界” , 则必要会流于“世俗” , 并承载这种世俗的道德 。 王氏的戏剧中 , 文本和内容的矛盾性大抵就是如此吧 。
幸运的是 , 除了小说戏剧之外 , 王尔德找到一种另外的体裁 , 来承载他“纯粹之美”的创作理念:童话 。 按照传统的小说戏剧诗歌散文四个体裁来划分 , 有些人愿意把童话划分为小说 , 但我认为它更接近于诗歌(而寓言更接近于木偶剧):珍奇、魅力、美和想象力、不可用世俗的语言和观念去解析---一旦沾染上世俗 , 美的意象就塌陷 。 就如一边是香草、水晶、夜莺和玫瑰 , 一边是逆袭、成长、教条和方法 , 是水火不相容、冰炭不同炉的两端 。 当我们在生活中无法形容一件事情之美时 , 会说“美的像童话” 。 童话是世俗的理想国 , 美的纯粹体 , 它和世俗社会天然不相容的底色 , 使之可以被构造为一个独立封闭的空间 , 晶莹剔透、一尘不染 , 成为“纯粹”和“美”绝好的载体 。 从这个角度切入 , 我们可以更容易看到 , 相对于小说和戏剧 , 王尔德的童话作品 , 更能体现他的创作理念 。

不不不2021|《王尔德童话》:学会为美之毁灭而流泪,这是童年最好的礼物
本文插图
我拥有的版本二、王尔德童话之美
王尔德的童话作品只有《快乐王子》《夜莺与玫瑰》、《自私的巨人》、《忠实的朋友》、《非凡的火箭》、《少年国王》、《公主的生日》、《渔夫和他的灵魂》、《星孩》等九篇 , 产品并不算高 。 但就是这有限的几篇作品 , 为他赢得了“童话王子”的地位 , 几乎篇篇都是精品 , 世人评价其语言纯正优美堪称典范 , 意境高洁悠远益人心智 。 英国《典雅》杂志将他和安徒生相提并论 , 说他的《自私的巨人》堪称“完美之作” , 是纯正英语的典范 。 有的读者读完的感受是:风在歌唱 , 玫瑰在跳舞 , 晨星在微笑 , 美得不可方物 。分页标题
无论是整体评论还是个体感受 , 美”都是王尔德童话给人的第一印象 。 这正是唯美主义作家的主要目的 。 不管是形式、技巧、语言 , 它都应该是完美无瑕的 。 就像古典诗人形容的那样:对形式反复雕琢/才可能产生佳作/大理石、珐琅、玛瑙和诗歌……
从结构上说 , 童话里的每一个篇章 , 都有一种秩序之美 。 比如《星孩》《少年国王》《自私的巨人》对照鲜明 , 前后对称;《快乐王子》《忠实的朋友》《非凡的火箭》篇幅整齐 , 层层推进;《夜莺与玫瑰》《渔夫和他的灵魂》不同角色交替咏叹 。
“你们到我这儿来干什么?”他粗声粗气地吼叫起来 , 把孩子们都吓跑掉了 。
(转变后)
“我有好多漂亮的鲜花 , 他说:“但孩子们才是这世上最美的花朵 。 ”
王子明天晚上要开舞会 , ”年轻学生喃喃自语地说 , “我所爱的人将要前往 。 假如我送她一朵红玫瑰 , 她就会同我跳舞到天明;假如我送她一朵红玫瑰 , 我就能搂着她的腰 , 她也会把头靠在我的肩上 , 她的手将捏在我的手心里 。 可是我的花园里却没有红玫瑰 , 我只能孤零零地坐在那边 , 看着她从身旁经过 。 她不会注意到我 , 我的心会碎的 。 ”
·
“这的确是位真正的恋人 , ”夜莺说 , “我所为之歌唱的正是他遭受的痛苦 , 我所为之快乐的东西 , 对他却是痛苦 。 爱情真是一件奇妙无比的事情 , 它比绿宝石更珍贵 , 比猫眼石更稀奇 。 用珍珠和石榴石都换不来 , 是市场上买不到的 , 是从商人那儿购不来的 , 更无法用黄金来称出它的重量 。 ”
在王尔德的童话里 , 善恶美丑的转变都在一瞬间 , 人性的复杂、纠结、反复是不存在的 , 人物转变有一点点“知错就改”的味道 。 转变的部分大多一笔带过 , 全部的笔墨都用来描述美丑的对比 。 交错 , 呼应、对称 , 写的非常细致和华丽 。 这样严格设计的结构 , 不仅有一种秩序的美感 , 还有一种对照后的感染力 。 简单、直接、鲜明 , 非常符合儿童的思维方式 。 我觉得这和王尔德的创作理念有关:用艺术创造出来的美 , 去引导生活 。 过多的描写转变 , 就会陷入“说教” 。 比起教育 , 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充分的认识到什么是美、什么是丑 , 而追求美、远离丑是天经地义的 。 这种简洁清晰的结构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

不不不2021|《王尔德童话》:学会为美之毁灭而流泪,这是童年最好的礼物
本文插图
夜莺与玫瑰
从形式上 , 王尔德童话里的采用大量唯美的象征事物:宝石、鲜花、银饰、玫瑰、水仙、月亮、象牙、珍珠、贝壳、珊瑚、鸟虫、雾雪、美人鱼、大海、泡沫、涟漪、蝴蝶、烟花等 , 用这些不染尘埃的喻体 , 构成了一个纯净而瑰丽的边界 , 完全与现实脱离开来 , 展示出了一种理想、纯粹的美感 。 在王尔德的童话里 , 你很难看到茶米油盐酱醋茶让人联想到现实世界的俗世物件——这无疑会打破童话中“美”的结界 。 超脱现实才是童话 。 故事中出现了慢羊羊校长或者大灰熊老师 , 这便不是童话 , 只能是动物故事片 , 便只和教育有关 , 和美无关 。
童话应该有诗意 , 作为戏剧大师的王尔德很好的把握到了童话的精髓 。
除了这种唯美的象征事物 , 王尔德童话在推进方式上 , 采用了大量一咏三叹的叙述方式 。 比如在快乐王子一篇中 , 王子和燕子的对话:
燕子 , 燕子 , 小燕子 , 你愿意把我剑柄上的红宝石取下来送给她吗?我的双脚被固定在这基座上 , 不能动弹 。 ”
“伙伴们在埃及等我 , ”燕子说 , “他们正在尼罗河上飞来飞去 , 同朵朵大莲花说着话儿 , 不久就要到伟大法老的墓穴里去过夜 。 法老本人就睡在自己彩色的棺材中 。 他的身体被裹在黄色的亚麻布里 , 还填满了防腐的香料 。 他的脖子上系着一圈浅绿色翡翠项链 , 他的双手像是枯萎的树叶 。 ” 分页标题
·
“燕子 , 燕子 , 小燕子 , ”王子又说:“你不肯陪我过一夜 , 做我的信使吗?那个孩子太饥渴了 , 他的母亲伤心极了 。 ”
“伙伴们在埃及等我呀 , ”燕子回答说 , “明天我的朋友们要飞往第二瀑布 , 那儿的河马在纸莎草丛中过夜 。 古埃及的门农神安坐在巨大的花岗岩宝座上 , 他整夜守望着星星 , 每当星星闪烁的时候 , 他就发出欢快的叫声 , 随后便沉默不语 。 中午时 , 黄色的狮群下山来到河边饮水 , 他们的眼睛像绿色的宝石 , 咆哮起来比瀑布的怒吼还要响亮 。 ”
不论是细节之处的呼唤“燕子 , 燕子 , 小燕子 , 还是重复再重复的 伙伴们在埃及等我段落 , 都呈现出了重章叠句、回环复沓的特征 。 这种特征正是诗歌的叙事魅力 , 对比一下:
彼黍离离 , 彼稷之苗 。 行迈靡靡 , 中心摇摇 。 知我者 , 谓我心忧 , 不知我者 , 谓我何求 。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 , 彼稷之穗 。 行迈靡靡 , 中心如醉 。 知我者 , 谓我心忧 , 不知我者 , 谓我何求 。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我们就可以感受到 。

不不不2021|《王尔德童话》:学会为美之毁灭而流泪,这是童年最好的礼物
本文插图
快乐王子
这些魅力的来源就是节奏之美、韵律之美 。 梁实秋说好的文章落地要有金石之声 。 汪曾祺也说文章之美不在于单个词语、单个句子 , 而在于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律动 , 段落和段落之间的呼应(大意) 。 好的文章都潜藏着节奏和韵脚 。 王尔德同时作为诗人和戏剧家 , 自然深谙此道 , 这种回转的手法在《星孩》《少年国王》《夜莺与玫瑰》等篇幅中反复使用:
“给我一朵红玫瑰 , ”她高声喊道 , “我会为你唱我最甜美的歌 。 ”
可是树儿摇了摇头 。
“我的玫瑰是白色的 , ”它回答说 , “白得就像大海的浪花沫 , 白得超过山顶上的积雪 。 但你可以去找我那长在古日晷器旁的兄弟 , 或许他能满足你的需要 。 ”
于是夜莺就朝那棵生长在古日晷器旁的玫瑰树飞去了 。
“给我-朵红玫瑰 , ”她大声说 , “我会为你唱我最甜美的歌 。 ”
可是树儿摇了摇头 。
“我的玫瑰是黄色的 , ”它回答说 , “黄得就像坐在琥珀宝座上的美人鱼的头发 , 黄得超过拿着镰刀的割草人来之前在草地上盛开的水仙花 。 但你可以去找我那长在学生窗下的兄弟 , 或许他能满足你的需要 。 ”
同样 , 从这些段落中多样的色彩和无尽的比喻中 , 我们也可以看到王尔德的语言天赋 。 能说出平庸的女人才会哭 , 精彩的女人都在购物 。我唯一需要申报的只有的我的天才 。 类似精致、漂亮句子的人 , 不会让我们失望 。 王尔德童话我们可以随意找到“敏感就是长着鸡眼 , 却老去踩别人的脚趾头(意为伤人而伤己)” “她的脸原来是白玫瑰 , (遇到情人之后)现在是红玫瑰” 这样机智;
也随处可见“他的胳膊上长长的青筋暴起 , 像是盘绕在青铜瓶上蓝釉条纹” , 黑色的海越来越近 , 白色的泡沫像麻风病人一样呻吟 。 大海用它白色的泡沫抓咬着海岸这样的想象力 。
当然 , 最典型的还是 “我的玫瑰是黄色的 , 黄得就像坐在琥珀宝座上的美人鱼的头发 , 黄得超过拿着镰刀的割草人来之前在草地上盛开的水仙花 。 这种极具视觉冲击力、充满想象力的比喻 。
王尔德曾说过 , 他的童话不是写给小孩子的 。 但单纯从这种强烈的色彩、丰富的联想、动辄一连三四个对同一件事情的排比比喻来说 , 是非常适合培养小孩子的美感和语感的 。
L.C.英格列比称赞王尔德童话语言时说:“表现得精美绝伦 , 丰富的想象给每篇故事都装饰了珠玉 。 作者有驾驭文字的能力 , 每一句话都是经过熟思以后写出来的 , 但同时却有自发的动人力量 。 ”三、王尔德童话人物之纯粹 分页标题
与传统童话相比 , 王尔德童话中的人物首先塑造得美丽、精致、伤感、脆弱 。 例如:快乐王子的塑像耸立在城市上空一根高高的石柱上 。 他满身镶满了薄薄的黄金叶片 , 他的双眼由两颗明亮的蓝宝石做成 , 他的佩剑柄上还嵌着一颗红宝石 , 亮闪闪的 。
相比于格林童话中青蛙王子模糊概括的描写:它一落地 , 就变成一位眼睛炯炯有神、满面笑容的王子 。
王尔德对于人物形象之美的描写是非常细致的 , 力求为读者呈现出一种真实感、信任感 。 这种信任感 , 向深刻的方向讲:美在王尔德的心目中一种超脱的无上的境界 , 是一切美好事情的终点 。 向浅的方向说 , 相由心生 , 颜值即正义 。 美丽的心灵必有美丽的外貌 , 这是王尔德人物塑造力求给读者的第一印象 。

不不不2021|《王尔德童话》:学会为美之毁灭而流泪,这是童年最好的礼物
本文插图
少年国王
所以与极致的美对应的是 , 童话中的人物普遍拥有的纯粹的爱 。 这种纯美和至爱融为一体的纯粹理想 , 在现实生活中异常难得 , 但在他的童话中营造得淋漓尽致 。
在《渔夫和他的灵魂》中 , 渔夫爱上了美人鱼绝美的容颜 。 渔夫对美人鱼的爱是纯粹对美的追求 。 但是 , 拥有灵魂的渔夫却不能与美人鱼在一起 , 只有失去灵魂 , 才能与美人鱼终成眷属 。 于是 , 渔夫便抛弃了自己的灵魂 。 他那被抛弃的灵魂不断地诱惑他回头 , 以智慧的名义 , 以金钱的名义 , 以人间女儿的腿的名义 。 渔夫虽然经历了动摇 , 但最终仍然用一种极端的方式 , 舍弃了一切回到美人鱼的身边 。
在《夜莺与玫瑰》中 , 夜莺被青年学生对教授女儿的爱意感动 , 夜莺为了这一段爱情 , 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 用它的心头之血 , 催生了一朵鲜红、艳丽的玫瑰花 , 我将用月下的歌音制成她 , 再用我自己的心血染红她 。 我向你所求的酬报 , 仅是要你做一个真挚的情人 , 因为哲理虽然智慧 , 爱比她更智慧 , 权利虽伟大 , 爱比她更伟大 。 焰光的色彩是爱的双翅 , 烈火的颜色是爱的躯干 。 她有如蜜的口唇 , 若兰的吐气 。 ”
在《快乐王子》中一方面是快乐王子对于众生之爱毫无保留的牺牲自己的身体 。 另一方面是燕子对于王子高洁品质爱的同样毫无保留 , 乃至献出自己的生命 。 “你现在瞎了 , ”燕子说 , “我要永远陪着你 。 ”“再见了 , 亲爱的王子!”他喃喃地说 , “你愿意让我再次亲吻你的手吗?我要去的地方不是埃及 , 我要去死亡之家 。 死亡是长眠的兄弟 , 不是吗?””
不同于传统的童话故事惩恶扬善的道德立场 , 或者高尚品德带来的完美结局:王子和公主从此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 ——王尔德的童话抛开了道德教化意义 , 而是极力的渲染一种纯洁的美和纯粹的爱 , 它用爱代替善恶 , 用美来代替道德 。 在童话里 , 没有“好人”和“坏人”, 只有“纯粹”和“不纯粹” , “美”或者“不美” 。 在这种纯粹的印染中 ,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 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是不成立的 , 追求至美至爱 , 是故事角色天然的义务 , 不含任何伦理的压迫或者功利的驱动——就如传说中王尔德刚到伦敦定居时 , 看到窗外衣衫褴褛的乞丐 , 立刻给乞丐定制了一身华丽的乞讨制服一样 , 就像他对自己的同性情人我至死不渝的原谅你, 即使入狱也在所不惜那样 。
但也正是这种不掺任何杂质的完美 , 让王尔德的童话大多只能以悲剧来收场 。 因为纯粹的东西 , 即使在童话世界里 , 也无法安放:无论是“因纯粹而获得纪念” , 或者“因纯粹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 本身就是对纯粹的背叛 , 这是一个不可调和的悖论 。 他们因为纯粹而毁灭 , 也因为毁灭而保持纯粹 。
永恒的死亡或者虚幻的天堂 , 才是他们最好的归宿 。
“把城市里最珍贵的两件东西给我拿来 , ”上帝对他的一位天使说 。 于是天使就把铅心和死鸟给上帝带了回来 。 “你的选择对极了 , ”上帝说 , “因为在我这天堂的花园里 , 小鸟可以永远地放声歌唱 , 而在我那黄金的城堡中 , 快乐王子可以尽情地赞美我 。 ” 分页标题
四、为美之摧毁而流泪
王尔德童话偏向悲剧的基调 , 让人不免怀疑 , 这些童话是不是给孩子们看的?也许王尔德自己也没有想过 。 他自己曾经说 , 这些童话是为18-30岁之间 , 被生活磨砺后仍然保持着童心的成年人而写 。 但在传记中也记录着他反复向自己的孩子朗诵这些童话的情景 , 以至于有一次在朗诵《自私的巨人》的过程中竟然抑制不住的流下了眼泪 。
相对与安徒生童话的温和、光明、开满鲜花的世界、有爱就有幸福快乐的舒缓色调;王尔德的童话极致、浓烈 , 不遗余力的去呈现纯粹之美和纯粹之爱 。 这种纯粹感是如此强烈 , 只有在理想世界中才能出现 。 在理想天国美和爱的反衬之下 , 童话中涉及到现实、涉及到和我们相关的平庸众生:如《夜莺与玫瑰》里对爱情并不执着的学生、《快乐王子》中那些实用主义至上的议员和学者们 , 就会显得丑陋和讽刺 , 与整个氛围格格不入 。 与其说这是“暴露人性的丑陋” ,不如说这是 “纯粹之镜映射出人之不纯” 。 王尔德天才的语言能力 , 将“理想”写的太纯洁太华丽 , “现实”就像一根不和谐的刺 , 让读者感到不舒服 , 也让童话世界不舒服 。 最后为保持这种纯粹 , 只有使之毁灭 。
所以以成人的眼光看 , 会担心单纯的孩子会看不懂 , 看懂了会有点难过 , 会留下童年阴影 , 怀疑自己的世界观 。 其实过于担心是多余的 。 前几天我在头条看到了最好的一个段子:
儿子上小学了 , 他的愿望是长大以后当个医生 。
我问他 , 为什么?
爷爷听到后说 , 医生好啊 , 医生收入高 。
奶奶听到后说 , 医生好啊 , 工作稳定 , 好找媳妇 。
妈妈听到后 , 高兴的说 , 医生好 啊 , 医院多 , 以后工作离家近 。
儿子疑惑对爸爸说:不是说 , 医生可以治病救人吗?
相较于成人看世界的眼光 , 孩子更能敏锐的洞察到事情的本质 。 成人的眼光太复杂了 , 社会早已经为他们准备好了一幅幅各色眼睛 。 透过眼镜 , 都市的霓虹灯五颜六色 , 却蜕化了新生时候的黑白清澈 。 在黑白分明的世界 , 才能更能触及到纯粹 。 这份纯粹将会他们坚硬人生的底色 。
在这里 , 它们不仅感受了至纯至美 , 更学会了为其破碎而流泪 。 不必心痛它们难过 , 不必担心它们柔弱 。 因为它们总有一天要长大 , 在丛林世界里 , 会有很多人教他们 , 如何用力量存活 。 如何在楼宇丛林中攻城略地 , 如何用种种手段保护自我 。 如何指鹿为马、如何陆地行舟、如何膝语蛇行 。 一个人如何变得坚硬和冰冷 。 冰冷的像寒夜里的岩石 , 像月光下的水晶棺 。 冰棺里面是他曾经的少年之心 , 外面缠绕着层层黑色的锁链 。 你担心这些锁坚不可摧 。“不不不” , 他笑着说:“我早已藏好了打开心锁的钥匙 , 那就是我童年时的一滴眼泪 。 ”

不不不2021|《王尔德童话》:学会为美之毁灭而流泪,这是童年最好的礼物
本文插图
【不不不2021|《王尔德童话》:学会为美之毁灭而流泪,这是童年最好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