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保险公司纷纷尝试直播带货,保费最多达数亿元

每经采访人员 涂颖浩实习编辑 段炼
今年以来 , 受疫情影响电商直播“带货”大火 , 不少知名企业也开始尝试这种新的销售模式 。 近期 , 保险公司高管也纷纷上演直播处女秀 , 亲自下场带货保险成为风潮 。
一位在保险业高管对《每日经济新闻(博客,微博)》采访人员表示:“保险直播是时代的产物 , 是当今4G、5G发展及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保险业的创新突破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险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人员采访时表示:“在直播带货大背景下 , 保险行业也得做一些尝试 , 探索保险销售方式的多元化 。 ”
《每日经济新闻》采访人员注意到 , 近期多家险企高管带货颇显成效 , “保险+新媒体”营销能否成气候?作为虚拟金融产品 , 保险直播带货又有何新的特点?
保险带货“保费”最多达数亿元
5月27日中国平安(601318)司庆日 , 平安集团首席保险业务执行官陆敏走进平安金管家APP平台直播间 , 携手资深代理人首次为多款明星保险产品代言 。 直播1小时 , 累计观看人数达102.9万、观看人次201.1万 。 据预计 , 通过直播形式带来的客户在未来三个月转化保费达1.6亿元 。
5月18日 , 华夏保险总精算师李建伟首次走进发布会直播间参与直播带货 , 与华夏资政委员及龙庭高峰会长在线互动 , 超过91万人在线观看 , 以超4亿保费向行业展示了保险直播带货的力量 。
再往前5月9日 , 水滴公司创始人沈鹏在快手和微信同步进行直播 , 在快手平台上 , 累计观看人数超过107万 , 有6.4万点赞;在微信的直播平台 , 累计有3万多用户在线观看 。 预计整场直播下来 , 沈鹏“带货”成果近1000万元 。 此前 , 该公司内部最好的成绩是一个小时直播卖出近700万元的长期寿险产品 。
事实上 , 与实物商品不同 , 保险带货高达千万、甚至上亿级的成果并非已经得到的交易数据 。 一位有直播带货经历的险企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采访人员 , “保险直播带货 , 不是引导用户直接购买 , 带货成果是根据直播数据进行的保费预估 。 ”
“我们也不希望用户冲动下单 。 ”上述人士坦言 , 保险和一般商品不一样 , 需要仔细考虑认真规划 。 在直播过程中 , 引导用户添加保险顾问微信 , 保险顾问会和用户进行深度沟通之后 , 再为他们提供合适的保险方案 。
这也是保险销售本身具备一定的门槛所决定的 。 据了解 , 保险产品无法实体化展示 , 很难让用户直观感受保险责任 , 因此在直播策略上 , 不少险企采取了“专家型”主播团队与销售精英代表互动的方式 , 从专业角度剖析 , 帮助用户了解保险产品 。
《每日经济新闻》采访人员注意到 , 以各家险企带货险种而言 , 不乏长期重疾险、寿险、年金险等保险功能的介绍及相关产品的推荐 , 而此类产品件均保费高 , 购买决策周期相对较长 , 与短期、小额的互联网保险经验形成错位 。
借助“粉丝经济”创新保险营销
“保险直播是‘保险+数字化+新媒体’的尝试 , 是保险营销的新理念、新方式 , 有助于企业品牌的塑造和快速传播 。 ”一位保险观察人士告诉采访人员 , 保险带货的一大特点在于 , 借传播公司的品牌价值和产品优势 , 增强保险消费者对公司及产品的认同感 , 从而有效刺激购买转化 。
“在直播带货大背景下 , 保险行业也得做一些尝试 , 探索保险销售方式的多元化 。 ”在朱俊生看来 , 保险行业带货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将原有的粉丝发展为用户;二是通过直播的方式触达并累积粉丝之后 , 然后再把粉丝发展成为用户 , 向其推荐一些保险产品 。
保险直播兴起的背后 , 可以看到 , 疫情正倒逼保险公司变革商业模式 , 直播平台、短视频平台等新场景平台已成为保险营销的新阵地 。
《每日经济新闻》采访人员不完全搜索抖音号注意到 , 目前 , 粉丝超百万较多的保险号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家 , 如PICC人民健康125万 , 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保险123万 , 在保险中介领域 , 多宝鱼选保险384万 , 蜗牛保险112万 。 分页标题
上述保险观察人士指出 , “基于抖音、快手等主流直播平台的保险号(目前大多由开展互联网保险营销的中介或互联网保险公司开通)是宣传引导80、90主流消费人群进行保险消费的主要工具 , 也是宣传保险理念、协助保险非专业人士简单快速了解保险 , 有利于提升公民保险意识 。 ”
一位人保健康上海分公司负责人对《每日经济新闻》采访人员表示:“在顺应新时代新技术的创新探索路上 , 上海分公司的健康保险直播是结合总公司健康保险+健康管理+信息科技的创新探索 , 未来会成为继支付宝、微保等大流量保险营销平台后的保险主战场 。 ”
在保险直播势头正旺的当下 , 亦有业内人士指出 , 直播平台不是法外之地 , 严格按监管部门的规则开展业务是底线 , 必须持证营销 , 避免产生销售误导等问题 。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
(责任编辑:董云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