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北青网大众斥资80亿收购国轩高科封涨停


北京青年报-北青网大众斥资80亿收购国轩高科封涨停
文章图片
。北京青年报-北青网大众斥资80亿收购国轩高科封涨停
5月29日,国轩高科、江淮汽车开盘涨停。国轩高科创出2年以来股价新高。 江淮汽车则盘中打开涨停。
消息面上,国轩高科公告称,大众中国将成大股东;江淮汽车公告称,安徽省国资委、大众中国、江汽控股等签署增资意向书。
市场提出疑问,超80亿元大手笔收购的背后,是大众为什么看上了国轩高科?
*原第一大股东退居第二
【北京青年报-北青网大众斥资80亿收购国轩高科封涨停】公告显示,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大众中国”)将合计持有公司约4.4亿股,占总股本的26.47%,成为第一大股东,原第一大股东李缜及其一致行动人将合计持有公司约3.03亿股,占总股本的18.20%,“退居”为第二大股东。
大众中国将通过非公开发行和股份转让两种方式入主国轩高科。根据方案粗略计算,大众中国斥资规模为74.06-87.12亿元。
其中,非公开发行部分,公司将向定向发行本次发行前公司已发行的股份总数30%的人民币普通股股份,拟募集资金总额不少于人民币60亿元,不超过73.06亿元;
股份转让部分,大众中国将根据《股份转让协议》约定的条款及条件,从李缜及其一致行动人处合计受让国轩高科约 5646.8万股人民币普通股股份,转让价格为每股24.9元,转让价款共计约14.06亿元。
市场注意到,尽管大众中国成为国轩高科的第一大股东,但李缜及其一致行动人仍为持有第一大表决权的股东。大众中国承诺,在一定期限内,将不可撤销地放弃其持有的部分公司股份表决权,以使大众中国的表决权比例比创始股东方的表决权比例低至少5%。
据了解,大众入股国轩高科后,国轩高科现有和未来的项目保持不变,覆盖从原材料到回收的完整的电池生产价值链。
*国轩高科将扩大锂电池产能
国轩高科主要业务是动力锂电池和输配电设备两大业务板块,是国内最早从事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离子电池自主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之一。
根据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的数据,2019年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约为62.38GWh,国轩高科动力电池装机量约为3.2GWh,国内市占率为5.2%,行业排名全国第三,其中磷酸铁锂电池装机量2.9GWh,排名全国第二。
与动力电池装机量排名前两位的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相比,国轩高科仍差距明显。数据显示,2019年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的动力电池装机量分别为32.31GWh、10.78GWh,分别是国轩高科的10倍和3.4倍。
财报数据显示,在过去三年中,国轩高科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均呈负增长。2017-2019年,实现营业总收入分别为48.4亿元、51.3亿元、49.6亿元,同比增长1.68%、5.97%、-3.2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分别为8.38亿元、5.8亿元、5125万元,同比下降18.71%、30.75%、91.17%。
国轩高科也扩大产能建设。去年11月,公司宣布拟投资55亿元建设新能源产业基地(动力锂电池产能7GWh),建成后与先期项目合计形成总产能10GWh。为此,国轩高科发行了18.5亿可转债。
引进大众中国的新股东之后,国轩高科更是加速了产能扩张的节奏。文件显示,对大众中国非公开发行的募集资金净额,将用于生产建设及补充流动资金,建设项目为国轩电池年产16GWh的高比能动力锂电池产业化项目、国轩材料年产30000吨高镍三元正极材料项目。
国轩高科称,本次扩大动力锂电池与正极材料产业的优质产能,一方面是为能够更好满足公司战略合作伙伴不断提升的采购需求,为其提供可靠的供货保障;另一方面,募投项目实施后,公司产业链布局进一步优化,规模化生产将进一步提升公司与供应商的议价能力,有助于降低单个产品的生产成本。
*大众与江淮和国轩“铁三角”形成?分页标题
对于大众而言,入股国轩高科这样的动力电池企业,有利于为其电气化战略在中国落地打好基础。
有业内人士认为,在欧洲与Northvolt AB合建工厂之外,在中国拥有自己的电池工厂会是大众汽车电气化战略的关键一环。
根据大众汽车的规划,集团将于2028年在全球交付2200万辆纯电动汽车,其中一半以上在中国制造,并且到2025年,集团在中国的电动汽车年销量要达到150万辆,对动力电池的需求将会达到75GWh——这是宁德时代2018年总装机量的四倍。宁德时代是大众目前在中国的电池供应商,也是市场占有率最高的电池企业。
国轩高科是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排名前三的企业,资深人士指出,尽管与宁德时代、比亚迪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国轩高科综合能力也不错。“有完整的体系,研发团队成熟,产业布局全面,产能也有一定储备。”
实际上,大众汽车与国轩高科或早已得以牵线——大众汽车在中国的第三家合作伙伴江淮汽车便是国轩高科的客户。有分析认为,入股国轩高科,以及入股江淮汽车,将稳固大众汽车在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铁三角”合作关系。
文/北京青年报采访人员刘慎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