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车巨债、裁员,市值蒸发82%,又一百年巨头惨遭破产

出国旅行 , 从赫兹(Hertz)租辆车自驾驰骋 , 曾是不少旅行者的首选 。
然而 , 在疫情爆发的短短两个月后 , 这家美国百年租车品牌便走向了破产之路 。
据外媒报道 , 全球租车巨头赫兹迫于经营压力 , 于5月22日申请破产保护 。 消息一出 , 赫兹的股价应声下跌近7.5% 。 2020年以来 , 赫兹的市值也已暴跌约82% , 目前仅剩下可怜的4亿美元 。
已经很难数清 , 赫兹是2020年第几家倒下的世界巨头 。
据外媒报道 , 以押注不良公司而闻名的私募巨头阿波罗全球管理公司(下称阿波罗) , 近期押注赫兹将拖欠其债务 , 在赫兹的信用违约互换(CDS)中占有相当大的头寸 。 具体押注的规模及回报尚未披露 , 但已有不少观点认为 , 阿波罗或为赫兹破产的最大赢家 。
2个月 , 百年巨头惨遭破产
巨额债务是赫兹轰然倒塌的直接诱因 。
早在4月底 , 赫兹就面临租赁费用的逾期付款 , 在与债权人磋商后将还款期限延至5月4日 , 之后再与贷款方达成协议 , 延长还款期限至5月22日 , 但赫兹最终还是没能如期还款 , 只得5月22日当日申请破产 。
赫兹表示 , 破产程序将使公司拥有更加稳健的财务结构 , 更好地定位未来 , 并表示公司会继续经营 , 同时重组债务并建立一家财务更健康的公司 。 BBC在报道中称 , 申请破产并不意味着公司将被迫倒闭 。 许多公司都经历了这一过程 , 并继续创下了创纪录的利润 , 其中包括汽车制造商通用汽车(GM)和美国许多航空公司 。
但也有知情人士称 , 赫兹在进入破产程序之前没有与债权人达成协议 , 这增加了旗下车队遭全面清算的风险 。
据媒体报道 , 赫兹目前有近190亿美元的债务 , 其中43亿美元为发行的公司债和贷款 , 旗下公司还持有以汽车为抵押的144亿美元债务 。
除了债务危机 , 疫情的打击则显得更为致命 。
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 , 受全球航空、旅游业停滞影响 , 租车行业倍受重创 , 纽约时报将其描述为“突然、迅速、戏剧性的打击” 。 根据CNN报道 , 截止2020年初 , 赫兹在全球1.2万个特许经营店拥有56.8万辆汽车 , 其中约三分之一分布在机场 , 赫兹近三分之二的收入来自机场租金 , 而如今的机场已经成了“鬼城” 。
赫兹表示 , 2020年4月 , 即美国发生健康危机后的第一个完整月 , 其全球收入比2019年同期暴跌73% 。
期间 , 赫兹曾采取一系列大刀阔斧的自救措施 。 据福布斯报道 , 赫兹已经裁员1.2万名员工 , 另有4000名员工正在休假 , 约占员工总数的四分之一 。 赫兹于3月宣布削减高层薪水 , 并于5月任命了新任CEO——这是自2014年以来的第五次CEO任命 。
此外 , 赫兹联合美国另外两大租车公司向美国财政部求援 , 希望政府能够为其“提供零息贷款 , 递延税款和免除支付给机场的费用” , 但最终扶持行业的支援资金“没有着落” 。
作为全球最大租车公司 , 赫兹还是全球五大二手车经销商之一 , 拥有约50万辆二手车库存 , 按理可以通过出售汽车应对收入下跌 。 但疫情期间 , 二手车市场疲软 , 价格大幅下跌 , 这无疑大大降低了赫兹的车队价值 。
债务阴霾之下 , 赫兹取消了2020年90%的新车采购计划 , 这将引起汽车制造企业的连锁反应 。 全美一年租车公司的新车采买量可以达到170万辆 , 占全年汽车总销量的10% 。 赫兹停购新车 , 将使通用、菲亚特和福特汽车遭受重大打击 , 这三家分别占赫兹汽车供应量的21%、18%和12% 。
值得注意的是 , 赫兹公司的第一大股东 , 有着华尔街“狼王”之称的Carl Icahn目前仍持有约38.9%的股份 , 持有市值约为1.2亿美元左右 。 据中国基金报报道 , 在刚刚过去的历史性负油价的时刻 , Carl Icahn抢到了一两百万桶的负油价原油 , 若以100万桶35美元/桶的原油计算 , “狼王”仅现金直接盈利就高达3500万美元 。 分页标题
截止到目前 , 原油价格已经上涨至33美元 , 这就意味着光是在抄底原油一项 , 华尔街“狼王”已经净赚大约7000万美元(约合民币5亿元) 。
然而 , 对于赫兹的债务危机 , Carl Icah曾表示 , 如果还款谈判不能达成一致 , 他也不会施以援手 , 会考虑申请破产保护 。
陆正耀的昔日“盟友” , 资本“秃鹫”的新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 , 赫兹与中国租车品牌神州租车颇有渊源 。
2013年4月 , 赫兹与神州租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 获得近20%神州租车股权及一名董事会席位 。 此后 , 神州租车收购并整合了赫兹在中国市场的所有租车业务 。 四年后 , 二者宣布正式开通国际租车业务 。
根据CVSource投中数据 , 2013年 , 赫兹对神州租车的该笔收购对价为1亿美元 。
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 , 除了对神州租车的资本投入之外 , 赫兹还为其快速发展提供全面支持 , 包括其近百年租车管理的专业经验、行业领先的各项技术和工具 , 以及丰富的全球客户资源 , 神州租车也将接入赫兹的全球预订体系 , 双方信息系统将实现无缝对接 , 从而共享客户、车队及服务网络等各项资源 。
当时 , 赫兹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马克·费里索拉表示:“赫兹作为全球领先的汽车租赁服务品牌 , 和中国规模最大、最受认可的汽车租赁公司合作是个完美的选择 。 ”神州租车董事局主席兼CEO陆正耀亦表示:“相信合作将进一步强化神州租车的股东实力 , 巩固神州租车在中国租车行业的领导地位 , 为国内外客户创造更加优质、便捷的租车体验 。 ”
三年之后 , 2016年3月 , 赫兹对神州租车的股份进行了减持 。 神州租车发布公告称 , 公司主要股东赫兹将以每股9.1584港元出售公司2.04亿股或8.5%股本予优车 。 交易完成后 , 赫兹将减持至1.73% , 不再为公司之主要股东 。
反观今日 , 神州租车近期因“瑞幸事件”焦头烂额 , 赫兹申请破产 , 昔日盟友亦成“难兄难弟” 。
不过 , 中国地区的租车业务尚未受到影响 。 投中网向赫兹中国区客服进行了求证 , 对方表示目前其破产申请仅为高层的资产处理决策 , 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门店仍在正常营业中 , 目前尚未收到业务调整通知 。
赫兹走向破产 , 几家愁的同时也有几家欢乐 。
据华尔街日报(博客,微博)报道 , 以押注不良公司而闻名的阿波罗 , 近期押注赫兹将拖欠其债务 , 在赫兹的信用违约互换(CDS)中占有相当大的头寸 。 具体押注的规模及回报尚未披露 , 但已有不少观点认为 , 阿波罗或为赫兹破产的最大赢家 。
阿波罗在不良资产领域拥有着出色的过往业绩 , 擅长将垃圾资产“点石成金” 。 2013年 , 阿波罗对利安德巴塞尔公司单笔投资净赚了100亿美元(投资周期五年) , 曾一度成为华尔街史上最挣钱的单笔PE投资纪录 。
2020年第一季度 , 阿波罗在投资组合的账面价值减幅高达21.6% , 但其私募股权领域的投资仅占同期总投资的34% , 留在账面的资金不断增加 。
随着疫情导致股市疲软、企业倒闭潮来袭 , 包括阿波罗全球管理公司在内不良资产机构纷纷摩拳擦掌 。 根据私募股权研究机构Preqin数据 , 包括阿波罗、锋堡(Fortress)在内的等诸多机构在3月发起了超过59支不良资产投资基金 , 预计募资规模高达670亿美元 。 这一数字 , 大大超出了2008年次贷危机时的447亿美元规模 。
迟钝的嗅觉 , 巨头的傲慢
短短2个月 , 百年巨头便走向破产 , 着实令人唏嘘 。
赫兹于1918年在美国芝加哥成立 , 从十几辆福特T型车起家 , 经过百年时间发展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租赁公司之一 。 目前 , 赫兹旗下拥有赫兹、Dollars及Thrifty三大租车品牌 , 业务包括自驾租车、汽车租赁、机场接送、包车 , 目前已覆盖超过150个国家和地区 , 拥有超过1万家直营、授权及特许经营点 。 分页标题
虽说疫情给赫兹带来了“灭顶之灾” , 但事实上 , 赫兹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一直在苦苦挣扎 , 财务及业务承压已久 。
随着共享出行Uber、Lyft等公司兴起 , 赫兹租车业务的份额日渐遭到抢食 。 据路透社报道 , 为了与Uber对抗 , 赫兹斥资开展一项计划 , 旨在对其智能手机应用程序进行现代化改造并改善其租车队的管理 。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 赫兹的财务压力也十分紧张 。
根据福布斯报道 , 2019年赫兹公布的年收入为98亿美元 , 但净亏损为5800万美元 , 2018、2017年这一数字分别为2.25亿美元、3.56亿美元 。 截至3月底 , 赫兹有高达188亿美元的债务 , 比2019年年底增加了17亿美元 , 账面仅有10亿美元现金 。
“没有业务为零收入而建 。 ”赫兹前首席执行官Kathryn Marinello简洁地总结了赫兹的悲惨境况 。
福布斯在报道中犀利提到 , 有人说赫兹是疫情的另一个受害者 , 但现实并非如此 。 赫兹们的失败 , 更多是因为他们的傲慢惯性——无法识别快速变化的趋势 , 拒绝对业务模式进行相应调整 。
此外 , 失败的收购也是赫兹走向颓势的一大诱因 。 2012年 , 赫兹曾以2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Dollar Thrifty , 有些投资者和分析家认为该收购价格过高 。 标普全球评级(S&P Global Ratings)的信用分析师贝齐·斯奈德(Betsy Snyder)认为 , 那是赫兹陷入困境的开始 。
2014年 , 赫兹表示 , 由于一系列会计错误 , 需要更正三年前的财务业绩 。 几个月后 , 主导收购的CEO卸任 。
对此 , 雅虎财经也评论道 , 赫兹的遭遇是一家公司依靠会计和合并使股东满意的故事 , 也是从一位CEO到另一位CEO的混乱故事 , 管理团队也未能适应消费者的口味 。
(责任编辑:王荣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