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灾难来自固执,大灾难来自狂热
按:罗素无法容忍自己成为狂热迷信之徒 。 他深知在复杂的历史处境中 , 没有人可以一劳永逸地置身于理性、真理和光明的世界 , 而将敌手贬为愚昧、荒谬和黑暗的另一边 。恰如罗素本人所言:“我绝不会为我的信仰而献身 , 因为我可能是错的 。 ”
文:哲空空当涅瓦河畔的炮声响起 , 列宁和他的布尔什维克 , 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 这种目光掺杂着好奇和钦佩 。就像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一样 , 高尚的苏维埃理想 , 拥有无穷的魅力 。 一时之间 , 国际上无论左派还是右派 , 几乎全都步调一致 , 对苏维埃俄国给予了热情的颂赞 。令人尴尬的是 , 苏联在之后很长一段岁月里的表现 , 仿佛被恶意做空的股票 , 跌破了所有人的心理价位 。 这真是应了那句话:试玉要烧三日满 , 辨材须待七年期 。 鲁迅走得早 , 至死不改初衷;胡适活得长 , 有幸看到了乌托邦另一面 。 这又应了一句话:活久见 。提起活久见 , 不得不说一个人——罗素 。 这位公知领袖、才子班头 , 是20世纪影响最大的哲学家 , 也是活得最久的知识分子 。 罗素活了98岁 , 并且曾经亲自游历苏联 , 因此 , 他在不同时期对苏俄的看法 , 于我们似乎更有参考价值 。十月革命刚爆发时 , 罗素的态度与多数人并无二致 , 既兴奋 , 又期待 。 他动用自己的私人关系 , 向英国驻彼得格勒的大使打听苏俄近况 , 却因为隔得太远不得要领 。 1920年 , 罗素为了尽可能地观察当地局势 , 亲自去了一趟俄国 , 并与列宁等人长谈 。
亲身体验过苏维埃之后 , 罗素如冰水浇头 , 热情骤灭 。 在俄国有一种“斗争哲学” , 与罗素的理念格格不入 。在罗素看来 , 俄国理论有两大谬误:一个是人性上的 , 一个是理论上的 。人性上的谬误 , 是幻想通过宣扬仇恨 , 以斗争的形式促成美好结果 , 以天下大乱带来天下大治——却不去想 , 那些养成仇恨习惯的人 , 一旦取得胜利 , 就会马不停蹄寻找新的仇恨目标 。理论上的谬误 , 则在于他们坚信 , 经济力量是唯一起支配作用的权力形式 , 如果国家成为唯一的资本家 , 就能马上消除剥削和压迫 。 但他们却没有意识到 , 这种做法只是造出了更加可怖的权威——所有人将生杀予夺的大权 , 全都交托于政府官员 。从苏俄回来后 , 罗素写了一本小书 , 名为“布尔什维克的理论与实践” 。 这种不与时俱进的态度 , 惹恼了很多人 。 罗素成为了舆论的靶子 , 左右两派都给他起了埋汰的外号 。 尽管如此 , 风言风语无法撼动罗素丝毫 , 他那“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秉性不可动摇 。 离开苏俄后 , 罗素挥一挥衣袖 , 去了中国 。
斯时斯世 , 如罗素这般看透苏俄真相的中国知识分子少之又少 , 胡适没看透 , 鲁迅没看透 , 其他人更看不透 。胡适这样的盗火先驱 , 也在不遗余力地为苏维埃鼓掌 , 他认为苏联人是理想主义的政治家 , 正在做一个空前伟大的政治实验 。 鲁迅先生一反尖酸刻薄的文风 , 写了好几篇热情洋溢的激赏文章 。偌大一个文坛 , 似乎只有二十四岁的徐志摩跟罗素英雄所见略同 。 事实上 , 徐是罗素的粉丝 , 罗素《布尔什维克的理论与实践》甫一出版 , 小徐就找来如饥似渴地读了 , 读完后 , 他针对苏俄问题 , 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俄国人相信天堂是有的 , 可以实现的 , 但在现实与那天堂中间隔着一座血海 , 人类得渡过这血海 , 才能登彼岸 , 于是 , 他们决定先实现那血海 。 ”罗素对苏俄的态度 , 必然会影响到中国知识分子对罗素的态度 。 罗素来中国后 , 力挺苏俄的鲁迅率先发难 , 跟他打了场不大不小的笔战 。
罗素游玩西湖 , 看见轿夫十分辛苦 , 却有说有笑 , 不知忧愁为何物 。 罗素受到震撼 , 遂撰文称赞轿夫乐天知命 , 懂得享受幸福 。 听了罗素的论调 , 鲁迅颇为不满 , 也写了篇随笔 , 讽刺罗素:“如果轿夫能对坐轿的人不含笑 , 中国也早不是现在的中国了” 。 罗素和鲁迅对“无产者”有着迥异的看法 , 这源自他们对苏俄的不同态度 。 如今 , 那套鼓动仇恨的理论 , 所带来的灾难 , 已成历史事实 。 罗鲁二人的这段公案 , 孰对孰错无需赘言 。随着的阅历不断增长 , 罗素对苏俄模式也看得也越来越深刻 。 他说 , 古今中外的人们总在幻想“医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毕其功于一役的社会革命” , 这样的想法很不错 , 但只能是痴人说梦 。 因为事实恰恰证明 , 给人类带来了最多、最大灾难的 , 正是那些“高尚”的野蛮和狂热的信仰 。
晚年的罗素致力于和平事业 , 他认为“人类时刻面临着灭顶之灾” 。 促使罗素作出这个可怕的预言 , 是无时不在的核威胁与核讹诈 。 罗素满怀忧虑地指出 , 如果世界大战再次爆发 , 恐怖平衡将被打破 , 再没有人会遵守禁核约定 , 投入战争的每一方 , 都会大量制造氢弹和原子弹 , 而一场动用原子弹和氢弹的战争 , 绝不可能有任何赢家 , 我们作为地球人的一员 , 要么选择活在一起 , 要么选择共同死去 。个人的寿命再长 , 在历史长河中 , 也不过是沧海一粟 , 但哲人的思想 , 却能超越时代而永驻 。 罗素于1970年过世 , 但他对苏俄极权的判断、对核战争的忧虑丝毫没有过时 。罗素说我渴望这个国家走向自由法治 , 我渴望世间无苦难 , 人人享太平 。 我渴望任何一个国家、种族或主义 , 都屈服于每一个生命个体的自由、价值与尊严之下 。 但是极权下那些卑微的生命和人性 , 却总让我满含绝望的泪水 。分页标题
- 芙蓉文史|来自东方的盛宴—清代传统饮食文化为何在欧洲成为贵族风尚?
- 戏说新金融|你从借呗借的那些钱来自哪里,你知道吗?“借呗”的那些事“借呗”的钱从哪来?
- 杭州公安|杭州男孩走进派出所:“我妈妈让我来自首!”
- 查收@青岛人,你有一份来自半岛都市报、团市委、市少工委的倡议书
- 杭州男孩走进派出所:“我妈妈让我来自首!”
- 磬石斋|历经千年,经久不衰,灵璧石魅力到底来自于哪里
- 武汉生活因网购鸡蛋来自武汉,女子怒斥商家!网友这个举动超暖
- 罗斯|小伙怀抱风笛周游64个国家,费用全部来自演讲和赞助
- 社会 | 因网购鸡蛋来自武汉,女子怒斥商家!网友这个举动超暖
- 广东新增1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 来自阿联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