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底泛滥出的伤痛——读巴别尔《骑兵军》有感

我是在阅读冯骥才先生的《俗世奇人》(贰)序言时 , 第一次听说《骑兵军》这本书的 。 冯先生是我喜欢与敬重的作家之一 , 他的天津卫系列小说我几乎尽数读过 , 从冯先生的言语中 , 我发觉他是很推崇《骑兵军》的 , 认为这是一本很难超越的小说 。 于是 , 忍不住好奇 , 我网购了此书 。 一鼓作气地读下来 , 我渐渐迷上了《骑兵军》 。《骑兵军》的作者巴别尔 , 犹太裔俄罗斯作家 , 国际文坛将他誉为“苏俄时代的莫伯桑” , 其出色的功写技巧、别具一格的创作构思 , 使他的作品备受罗曼.罗兰、博尔赫斯等大家的推崇 。还是简要介绍一下《骑兵军》吧:1920年 , 巴别尔以战地采访人员的身份 , 跟随布琼尼统帅的苏维埃红军第一骑兵军进攻波兰 。 战争历时三个月 。 巴别尔目击了欧洲历史上 , 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的空前惨烈的骑兵会战 。 1923年至1924年 , 他根据这次征战 , 陆续创作了三十多篇短小精悍的文章 , 有战地速写 , 也有军旅故事 , 这就是《骑兵军》 。 这曲曾经震撼过世界、畅销欧美的苏波战争的绝唱 , 既是一个带眼镜的犹太书生有关文明与暴力、征服与反抗的记录 , 也是一部霸气十足、豪气冲天、剽悍粗犷的哥萨克骑兵将士的列传 。进入巴别尔的文字世界并不容易 , 但一旦进入 , 就会无法自拔 。 在首篇《泅渡兹勃鲁契河》里 , 那位要求波兰人不要在他女儿面前杀掉他的父亲 , 那位不顾一切保护父亲尸体不被大兵梦中踢到的孕妇 , 那声放开嗓门 , 声震屋子的哀怨和痛恨“在这个世界上 , 你们还能在哪儿找到像我爹这样的父亲……”这样一个短小的篇幅里 , 一个战争的大场面 , 一个大兵与受难的犹太人一家遭遇的冲突 , 一段让人不忍目睹的惨剧 , 和孕妇的那一声呐喊 , 已经把这一场残酷的战争描写的淋漓尽致 。在《我的第一只鹅》中 , 巴别尔对“六师师长萨维茨基”的描写 , 再一次显示了他刻画人物的洗练与简洁 , 尤其在描写鹅的那一段 , “有一只端庄正在院场里一边踱着方步 , 一遍安详地梳理着羽毛 。 我一个箭步窜上前去 , 把鹅踩倒在地……”战争把士兵变成了杀戮的恶魔 , 他们对生命的践踏令人发指 。 巴别尔越是冷静地描绘这样的画面 , 越是表现出他对战争的憎恨 , 和对和平的渴望 。得到博尔赫斯盛赞的《盐》 , 采用书信的形式 , 描写一个士兵先是因同情一位抱着孩子的妇女而让她上了火车 。 但经过一晚的观察 , 士兵发现妇女怀中所抱的“孩子”其实是一包私盐 , 于是将这位妇女“扔下飞驰的列车” , 在看到这位妇女平安无事后 , “于是我从壁上拿下那把忠心耿耿的枪 , 从劳动者的土地上 , 从共和国的面容上洗去了这个耻辱 。 ”这位士兵并不是冷血动物 , 可又是什么让他变得如此冷酷无情?那位妇女也曾辩解过:“骗人的不是我 , 骗人的是我遭的罪 , 是我心头的愤恨……”巴别尔的确是“一言不眨的目击者” , 他不提供答案 , 只忠实记录 , 而且记录得如此真实 , 如此精彩 , 如此优美 。 读巴别尔的小说 , 就像欣赏梵高的画 , 他们独自成体 , 又可以游离于篇外 , 相互渗透、渲染;又像是被硝烟熏染的破烂旗帜 , 在血渍和哀痛中被泪水打湿……合上这部聚集了战争的片段合集 , 一时间 , 一种莫名的、抽象的感觉涌上心头 , 让人无比压抑和沉重 , 这很像喝醉酒后的哭泣 , 是从心底泛滥出的伤痛 。 但是 , 醒后就遍寻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