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一代经典反派刘龙终谢幕:不能低着脑袋

1998年央视春晚 , 小品节目《正方与反方》开场前 , 随着主持人倪萍的介绍 , “正方”演员以祝希娟为首 , 踩着“进行曲”的鼓点豪迈登场 。“反方”演员则由陈强带队 , 配着“鬼子进村”的旋律鱼贯而入 。因“情报处长”得名的演员陈述 , 干脆哈腰圈儿腿 , 拿了个端枪扫荡的台型 , 逗得观众哈哈大笑 。
笑声犹在 , 斯人已逝 。彼时的“反方”演员陈强、陈述、葛存壮、王孝忠早已相继离世 , 就在上个月 , 80后们儿时的“胡汉三”刘江 , 95岁谢世 。如果按坊间“五大反派”论 , 和王孝忠类似 , 另一位银幕上的“鬼子专业户” , 老演员方化早在1994年《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回眸一瞥 , 不过两句台词“不看了 , 不看了……”便成永诀 。

【】纪念|一代经典反派刘龙终谢幕:不能低着脑袋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正方与反方》剧照
彼时 , 走在“反方”倒数第二位的演员刘龙 , 日前刚刚辞世 。和刘江一样 , 两位八一厂的老演员 , 耄耋之年得以寿终 , 诚既悲戚 , 继以曹孟德的对酒当歌 , 可谓“恩泽草木” 。由时代所限 , 亦有时势造就 。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 , 这些位反派演员 , 早已刻印进一代代国人的集体记忆 。这一点 , 由我们日常开玩笑时一瞪眼 , 一吹须 , 一句“高 , 实在是高!”不经意间 , 早已活画进现实人生百态 。
黄世仁的阴毒 , 情报处长的狡诈 , 地主乡绅的狠辣 , 外族侵略者的颟顸愚顽 , 他们的银幕形象各擅胜场 。你可能永远不知道他们的真名 , 却一直忘不了他们的扮相 。与同行相较 , 刘龙在上世纪80年代出演了不少带有商业味的电影 , 带给一代人的笑声 , 远没有他可怖的表演令人心有余悸 。导演郑大圣曾回忆在上影厂厂区放映厅看片的经历:当年《405谋杀案》、《东港谍影》里面出现了电子乐 , 有跳接的剪辑 , “从技法到观念上 , 有很多开道意义的探索 , 是难得的类型片探索 。”

【】纪念|一代经典反派刘龙终谢幕:不能低着脑袋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猎字99号》剧照
以此而论 , 1978年的电影《猎字99号》也属此类 , 放在今天看 , 那就是一部不折不扣的Cult film 。刘龙在里面饰演潜伏特务班德彪 , 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石川回忆说 , “真是童年的噩梦” 。刘龙后来自己也说 , 演完这部戏 , 八一厂大院一位化妆师的女儿 , 只要见着他就跑掉 , “有一次我问她妈妈 , 闺女怎么见着我就跑啊?原来是怕我给她牛奶里下毒(电影中的情节)……”
这样的经历在那一代反派演员的人生遭际里不是孤证 , 却反证了他们银幕形象塑造的魅力 。1943年 , 中学肄业的刘龙来到上海 , 投考左翼剧社苦干剧团 。面试时就一句话 , 念一遍“石头、舌头、日头” , 长在皇城根儿下刘龙自然不在话下 。之后从剧务、场记干起 , 逐渐登上舞台 , 有了自己的角色 。刘龙曾回忆一次排话剧《云南起义》 , 他饰演袁世凯的侍卫官 。散场时 , 石挥拉住他说 , “刘龙啊 , 你怎么老是耷拉着个脑袋?舞台上 , 演员是不能低着脑袋的 , 观众看不见你就麻烦了 。打那以后我才明白 , 不能低着脑袋 。”
此一句“不能低着脑袋” , 是他舞台开窍的法门 , 亦是人生正道的提喻 。“没有小角色 , 只有小演员 。这是那一代演员身上的矜贵 。”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 , 石川感慨道 。

【】纪念|一代经典反派刘龙终谢幕:不能低着脑袋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刘龙个人照
【对话】
“黄金炮架子”分页标题
澎湃新闻:刘龙是山东人 , 生长在北平 , 为何要在上世纪40年代来到上海发展?不独他 , 一批类似生活背景的演员 , 彼时都集中在了上海 。
石川:30年代后期到40年代初 , 上海是一个谁也绕不开的文化码头 。刚好其时传统文明戏向现代话剧舞台转变 , 需要大量平津地区 , 有语言基础的演员加盟 。类似从默片到有声片转变 , 演员也从浙江、广东为主体有所改观 , 1940年代影剧界的“四大名旦” , 除了秦怡是上海人 , 白杨、张瑞芳、舒绣文三位都是生在北方 , 或是在北京有过生活、学习的经历 , 包括演话剧的石挥、蓝马也都是北方人 , 他们在语言上先天有优势 。
澎湃新闻:能否介绍下苦干剧团?
【【】纪念|一代经典反派刘龙终谢幕:不能低着脑袋】石川:苦干剧团是黄佐临等发起的同人创作团体 , 得名于他提出“齐心合力 , 埋头苦干” 。
剧团不以营利为主 , 专事严肃的话剧创作 。骨干以平津一带演员为首 , 石挥、张伐都是 , 刘龙的师父崔超明那时就演反派 。迫于生存环境 , 当时剧团和电影公司的演员人数大都相对固定 , 这就造成一个演员演什么就会一直演下去 , 类似京剧中的行当划分 , 于是就出来了很多“专业户”型演员 。延续到1949之后 , 葛存壮演地主、方化演鬼子也可以视作一种“定型” 。
总演一类角色 , 就会反复琢磨 , 于是造就了一批“小角色、大演员” 。比如陈述、程之、白穆都是如此 , 谢晋导演当年称他们是“黄金炮架子” 。“红花”可以走马灯似地换 , “绿叶”永远是这批人 。包括牛犇 , 他年轻时就饰演这类角色 , 演到现在还是如此 , 几乎没演过什么主角 。《假凤虚凰》中的主演是石挥 , 苦干剧团当时那拨男演员几乎都在里面 , 刘龙只有两三场戏 , 几乎是一晃而过 。
澎湃新闻:这批配角型的演员在1949年之后 , 也延续了自己的发展模式?
石川:刘龙等一批演员 , 他们面临着新旧社会的转换 , 文化观念也发生了转变 。按照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的定位 , 革命的文艺是教育人民、团结人民 , 打击敌人的武器 , 所以演员表演一定要追求爱憎分明 , 演反派坏分子 , 那就一定要让观众看完恨上你 , 某种程度上演员就要做出牺牲 。举个例子 , 陈强在延安演黄世仁 , 做了很多研究 , 把当地的“秧歌步”结合进自己的台型 。有场戏是黄世仁喝醉了酒 , 哼着小曲儿迈着秧歌步出场 , 结果演完就遭到领导批评 , 不少女性观众看了戏 , 对这个地主心生好感 , 嗓音婉转、身姿翩翩 , 好帅啊!
这哪成 , 你(陈强)这是体现你个人 , 而不是角色 , 角色是要让观众仇恨的 。这让陈强得到了教训 , 他后来再演黄世仁 , 台下参军不久的小战士切齿痛恨 , 举枪就对着台上射击 , 幸亏班长眼疾手快枪口一抬 , 才躲过一劫 。这两个事儿一正一反 , 说明那个年代的表演观念 , 就是要把自身爱憎赋予角色 。
没有接受过审美训练的人 , 往往不能把角色和演员分开 , 这是一种可爱的幼稚病 。上世纪80年代以后 , 这种表演观念开始改变 , 不管是反派还是正派 , 作为一个人 , 人性的复杂要演出来 。孙飞虎饰演蒋介石 , 开始把他当成一个“人”来塑造 , 他有自己的一套家国情感 。相应的 , 观众也开始接受这样的表现 。
澎湃新闻:刘龙在1960年的电影《勐垅沙》中 , 饰演少爷帕嘎而为人所知 , 能否介绍下他获得这个角色的机缘?
石川:当年的要求是故事发生在哪里 , 要尽量用当地的演员 。拍《阿诗玛》时 , 阿诗玛是白族人 , 杨丽坤是彝族 , 上影厂力主她来演 , 电影当然很成功 , 但就这一点 , 后来遭到批评 , 甚至抬到“有违民族政策”的高度 。刘龙那时还名不见经传 , 能觅得这个角色 , 和他是昆明军区话剧团演员的身份分不开 , 虽然是汉族人 , 他了解当地风土人情 。少爷帕嘎那句台词 , “给我拿九千九百九十九粒米 , 多一粒不要 , 少一粒不行 。”可能就来自当地民间传说 。这也和当时提倡走群众路线“下生活”分不开 , 民间采风得来 。分页标题

【】纪念|一代经典反派刘龙终谢幕:不能低着脑袋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勐垅沙》剧照
“不能就表演谈表演 , 抽离时代环境”
澎湃新闻:刘龙一代反派的集体谢幕 , 先于他们的 , 是一代表演观念的终结 。回过头来看 , 如何评价他们的艺术价值?
石川:他们作为那个时代最后一批亲历者 , 是我们很大一笔文化财富 。举个例子 , 陈述在《渡江侦察记》中演情报处长 , 就那么几场戏 , 举手投足现在谁也无法复制 , 非常符合人们对那一类生活经验的记忆与想象 。80年代拍《日出》 , 饰演陈白露的方舒 , 向民国时代的老演员讨教——那个时代风尘女子的站姿要像个“茶壶” , 右手夹烟 , 手腕外撇 , 左手掐腰 。再后来谢晋拍《最后的贵族》 , 把卢燕老师从美国请回来 , 教潘虹、肖雄那批女演员穿上旗袍怎么走路 。
澎湃新闻:李安拍《色|戒》 , 也请卢燕老师来教女演员们牌桌前的仪态 。说到底 , 那个味道学不来 , 是时代赋予的阅历和经验 。
石川:没错 , 这就涉及到我们该如何看待那一代的表演范式 。有些人认为陈强、刘龙那代演员的表演早过时了 , 是历史的遗迹 , 但这就像是我们怎么看待自己儿时穿开裆裤的照片 , 你是要嘲笑自己的过往 , 还是加以呵护怀念?现代人应该就这个问题有基本的立场:不能就表演谈表演 , 抽离时代环境 。
现在很多影视作品“有演员 , 无角色” , 人们记住的是片中明星 , 不会记得他饰演的角色 。五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影片 , 我们脱口而出的是角色和台词 , 像“刘江”、“刘龙”(这样的名字)本身很大众化 , 演了一辈子戏 , 观众看着脸熟可能就叫不上名字 。
澎湃新闻:这些配角演员 , 反派演员舞台上的生存空间不大 , 往往一两场戏 , 甚至一句台词就让几代观众念兹在兹 。
石川:这批演员可能没有受过完整的学院教育 , 像刘龙 , 可是通过一次次舞台上实践 , 石挥、崔超明等人就是他的老师 , 演完一场复盘提点意见 , 他听进去了 , 慢慢参悟 , 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表演体系和绝活儿 。石挥就特别擅长结合中西方表演程式 , 比如演《大雷雨》 , 还没出场 , 耳幕后先就咳嗽一声 , 这是京剧里老生出场样式 。这些“先声夺人”的技巧在西方表演体系里没有的 。另外他们善于观察生活 , 比如揣摩旧社会上海白相人的做派行止 。黄佐临是萧伯纳的学生 , 石挥说自己的大学“就是北京天桥” , 两套不同的体系相互参照融汇 , 出来一批大师 。

【】纪念|一代经典反派刘龙终谢幕:不能低着脑袋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开国大典》剧照
“他着实‘吓’大了一代人”
澎湃新闻:相较于那几位经典反派演员 , 刘龙先天条件“较好” , 是否意味着他必须在角色选择和塑造上更得别出心裁?
石川:刘龙的反派形象和自身长相间没有特定的关联想象 。他典型的国字脸 , 亦正亦邪 , 演反派就需要先在精神状态上找到“坏”在哪里 。所谓眼珠一转 , 计上心来 , 一场戏的表演层次要叠合得更细密 , 看不到针脚才好 。刘龙给一代人留下的印象 , “怕”的成分居多 。刘龙在《三个失踪的人》中饰演独眼龙敌团副 , 几乎是我儿时的噩梦 。《猎字99号》等一系列电影 , 着实吓大了一代人 。
这可以拿谢晋对演员表演的三个境界来说 , 首先是对人物的理解能力 , 没有生活理解不了 , 比如《牧马人》里牛犇演郭扁子 , “去去去 , 没见过你爸跟你妈结婚啊?”一句台词就特别传神 。其次是对角色的呈现能力 , 能通过举手投足把角色特质呈现出来 。第三层要求更高 , 赋予角色独特的魅力 。那批老演员至今依然值得我们尊重 , 表演是带有时代痕迹 , 谁也无法否定他们的角色魅力 。分页标题
澎湃新闻:不少反派演员晚年 , 或者说正当年时就有谐星的味道 , 怎么看?
石川:1989年《开国大典》 , 刘龙在里面饰演毛人凤 , 那个前倨后恭某种意义上就带出了滑稽的味道 。2009年《建国大业》 , 姜文饰演毛人凤也让人发噱 , 两者感觉完全不一样 。姜文面授机宜 , 交待人去“把张澜、罗隆基做掉” , 完全是黑帮教父的做派 。刘龙则是在电话里传达 , 说到“就是那一批 , 张澜、罗隆基……”时还手掩话筒 , 压低声音 , 这都是戏 。
能否转型 , 还是要看机遇的眷顾 。陈强晚年转型成功 , 《瞧这一家子》后和儿子陈佩斯合作了“二子开店”系列 , 葛存壮也有一个值得骄傲的儿子 , 却没有遇到合适的角色 。刘江、刘龙晚年参与的影片多是客串 , 属于他们自己的舞台在80年代就基本结束了 。
澎湃新闻:饰演反派的演员生活中口碑往往很好 。这当然有个体内因 , 当成为一种整体性口碑时 , 是不是带有社会性的原因?
石川:这批演员都是传统教育出身 , 所谓温良恭俭让是有的 。在舞台上甘当绿叶 , 生活中也分寸自知 , 做人都很低调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 刘江上街还被一群小孩子围着起哄 , “胡汉三!胡汉三!”那他能怎么办?只好一笑置之 , 悻悻而返 。听说刘龙八十年代上街也要戴墨镜 , 也是不想招致无谓的麻烦 。他们那代人共同的修养或者说智慧 , 就是“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 处众人之所恶 , 故几于道 。”
同时革命教育又让他们秉持集体主义观念 , 在革命集体大家庭中 , 遇到荣誉往后退 , 碰到困难往前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