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立农民退休制度的一些想法

农民养老纳入"国保″时 , 就是全民实现小康日——一个曾经的插队知青对政协提案的想法2020年全国政协、人大两会因新冠疫情延迟79天后 , 分别于5月21日、5月22日开幕 。 政协开幕当天 , 《王学坤委员:建立农民退休制度 , 让65岁以上农民"洗脚上田 , 老有所养″》的提案消息见于政府部门的官方微博后 , 引起热议 。 有采访人员注意到 , 对于建立农民退休制度的呼声、此前已在全国两会上出现 。 人民政协报在2018年两会期间报道:全国政协委员张亚忠表示 , 农民作为第一产业的从亊者 , 和其他行业类比 , 也宜有退休或转业 。我们这样一个14亿的人口大国 , 公开热议建立农民退休制度 , 确实是一个重大社会进步 。 我国农村人口庞大、农民数量众多 。 有消息说 , 在全国城市化率不断提高情况下 , 农民尚有5.5亿;可能统计口径不同 , 还会有不同的数据 。热议的若干原因许多 , 但往往离不开现实、历史和感情的因素 。现实来说 , 在全国人民经过温饱、走向小康阶段时 , 按现行标准农村脱贫目标即将实现 , 这个话题无可迴避 。 以前说 , 温饱不温饱、看看农民老伯伯;现在小康不小康 , 当然不能拉下一个人 。历史来看 , 建国后人民公社兴起 , 全国农民响应号召 , 把土改分到的田地、耕牛、大件农具以至有的时侯连生活用品都入了社 。 后来公社解散 , 并没有对此明确相应的对价或补偿 。 在长达近三十年间 , 这些生产资料和农业劳力都对社会和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 。 无论剪刀差形成的价格因素如何 , "农业为基础″就是我们长期不可动摇的国策 。 这个实实在在的基础 , 伴随我们经过了多少风雨险阻、艰难困苦 , 终于走到了今天 。感情因素也是本文写作的由来 。 想当年 , 作为城市的一个所谓知识青年、到农村插队落户 , 至今算来已经过去五十二年、半个多世纪 , 这个岁月是难以忘怀的 。 有此经历的知青应该感恩农村大爷大妈接纳了我们、农村大地包容了我们 。 我们前往农村插队落户 , 无疑至少加重了当地农民的经济负荷 。 星转斗移 , 知青回城进厂工作、现今大都已退休 , 拿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保障卡、领份退休工资 , 安度晚年 。 现在有提案为农民养老呼吁 , 理所当然也应为此发一声 。 除个人经历外 , 大多数城市人都有农村亲戚 , 亲情相连 , 总是希望有了好日子过、大家都能分享到 , 即使会摊薄一点 。其实 , 这个提案还会引发一个更深层次的思考 。 农民数量众多 , 当然应该纳入退休制度 , 并且也是必然趋势 。 至于农村有些地方 , 已经有农民得到一些"分红″或补贴 , 但总体上是远远无法与退休制度相比较的 。 但建立农民退休制度、这笔庞大的财政支出如何平衡?原有社保机构要新增巨量人口的纳入 , 服务、管理都有新课题 。 如果从课题、问题导向出发 , 真正把农民养老制度作为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 , 或者称为走向共同幸福生活的标志 , 各方各界肯定要共同奋斗、作出新的努力 , 才能实现目标 。 实干兴邦正在路上、正当其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