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剑桥明代史随记(二)洪武一朝的想法

解缙……说道:臣闻令数改则民疑,刑太繁则民玩 。乃国初至今二十载 , 无几时无不变之法 , 无一日无无过之人……尝闻陛下震怒 , 诛锄奸逆矣 , 未闻诏书褒一大善……或朝赏而暮戮 , 或忽死而忽赦 。……没有人敢批评皇帝这些错误统治的方式 , 因为大家都怕皇帝会勃然大怒:“谁不愿父母妻子安荣哉!”……:所以谏固难 , 总缘祸衍不测 。入人之罪 , 或谓无私;出人之罪 , 必疑受贿 。逢迎其易而或蒙奖 , 营救难而多得祸 。祸不止于一身 , 刑必延乎亲友 。谁肯舍父母 , 捐妻子 , 批龙鳞 , 以犯天怒者哉?
剑桥明代史——费正清等
洪武年间的治理 , 大致围绕着两方面而来 , 不断变化的法律 , 和不断处死的人 。
明朝各项规章制度很明显的感觉就是 , 如同再造 。虽然体制上更多的是延续了元朝时候的建制 , 在建制的基础上 , 加上朱元璋对各项功能的看法改造而来 。比方说各省行中书省的改变 , 都指挥使的设立 。宰相制度的取缔 , 使得政权与皇权二至之间的制衡 , 更向皇权集中 。而宰相制度的取缔 , 随之而来的六部制 , 使得朱元璋一个人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处理政事 。这也就是四辅官制度出现的原因 。但是短短几年 , 四辅官制度也被取缔 。最终的内阁制 , 要在永乐之后的英宗年间才能真正确立 。
在人才选拔制度上 , 从刚开始的科举取士 , 到中间十年的中断 , 再到后来的恢复 。中间来来回回的反复 , 更类似元朝中期开科举的情形 , 不过最终确定了科举取士的这个方向 。

【朱元璋】剑桥明代史随记(二)洪武一朝的想法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围绕着机构改革 , 选拨制度改革这些改革发生的事情 , 是不断处死的人 。胡惟庸案 , 空印案 , 蓝玉案 , 南北榜案 。所以的案件都最终指向一个方向 , 杀人!动辄几万人 。不断的死于这个那个原因 。文官、武将、士子 , 每个阶层都被收拾了一顿 。貌似最终的目的是为了百姓 。但是必须加个貌似这个词 。相较于税法 , 明朝的税法是元朝的数倍 。神奇的是 , 元朝尽然没有收过农业税 。
历朝历代在讲到帝王之治 , 特别是开国皇帝 , 不可避免的是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这一点上的果决 , 对建立新朝的功勋之臣的杀戮 , 在中国历史上 , 是唯二的表现 。(后者视朱元璋为偶像)
朱元璋的治理天下的方式 , 用句古话 , 叫欲速则不达 。(说好的宽柔并济呢?)民不畏死 , 奈何以死惧之?他反复强调他在注释《道德经》中的话:“吾为政愈严,犯法者愈众 。”于是他不无遗憾地指出:“朕如宽厚行仁,人将谓朕不明于事;朕如加严,人又指之为暴矣 。”这种左右为难 , 矛盾的心态 , 表现出了朱元璋的挫败感与无力感 。虽然他处死了很多人 。虽然他动不动就把身边的大臣 , 直谏者统统处死 。并且儿子也被吓得自尽——潭王朱梓 , 朱元璋第八子 , 因被胡惟庸案牵连 , 与王妃自焚而死 。但即使又矛盾 , 又无力 , 但这种动辄杀头的做法 , 没有取缔 。一直是朱元璋最重要的治理威慑手段 。据说 , 他的这种严刑峻法的由来 , 是对元朝失天下的原因之一——律法宽松的矫正 。所以内心深处 , 这种简单粗暴却有威慑力的杀头做法 , 一直情有独钟 , 也符合底层出身的心态 。真真正正的病态心理 。

【朱元璋】剑桥明代史随记(二)洪武一朝的想法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朱元璋】剑桥明代史随记(二)洪武一朝的想法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黄仁宇说中国人在解决所有社会问题时 , 宁可用伦理办法 , 而不是技术办法 。这就使政府的工作办法有局限 。而影响到权利的运转 。这种以道理代替法律的做法 , 就源自于明朝建立者 , 朱元璋 。其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 。分页标题
所以对继承人 , 他偏向于下一代的统治者 , 是文治 。朱标的培养 , 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 , 而二子秦王朱木爽shang , 三子晋王朱棡 , 四子燕王朱棣 , 因戍边的原因 , 都着重于武功 。所以在朱标死后 , 他倾向于立同样是偏重文治的孙子朱允炆为皇太孙 。这一点 , 也像是朱元璋对洪武一朝的矫正 , 以及自身的悔意 。他想的是万世之法 , 士农工商的划定 , 各个行业的从业者的划分 , 全国各地的藩王制度就能表现他的野心 。
不过 , 他没未料到的朱允炆懦弱下的胡作非为以及朱棣的崛起 。一代猛人在死去之后 , 身后事的发展 , 偏离了他制定的轨道 。事实也证明是没有万世之法的 。
【【朱元璋】剑桥明代史随记(二)洪武一朝的想法】图片来自网络 , 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