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追寻穿过青春岁月的那一束亮光


_本文原题:追寻穿过青春岁月的那一束亮光
离别与等待
失败与救赎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追寻穿过青春岁月的那一束亮光
本文插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追寻穿过青春岁月的那一束亮光
本文插图
三座复活生命的城市
一场跨越时空的爱情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追寻穿过青春岁月的那一束亮光
本文插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追寻穿过青春岁月的那一束亮光
本文插图
著名作家
钟求是
最新长篇小说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追寻穿过青春岁月的那一束亮光
本文插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追寻穿过青春岁月的那一束亮光
本文插图
《等待呼吸》
钟求是/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20年4月
他和她 , 两位中国留学生 , 在遥远的莫斯科相知相识 , 演绎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 。 在莫斯科的世事变迁之中 , 他意外受伤终至离世 , 而她回到中国 , 在生活的漩涡里经历种种坎坷 。 一些无处安放的年份之后 , 她终于有了新的平静生活 , 有了新的伴侣 。 然而 , 她的内心一直追寻着多年之前的他 , 追寻着穿过青春岁月的那一束亮光……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追寻穿过青春岁月的那一束亮光
本文插图
作者钟求是在莫斯科阿尔巴特街
《等待呼吸》
节选
钟求是
杜怡仍新鲜地记得 , 她和他的第一次相遇是在阿尔巴特街 。 当时已是午后 , 天仍冷着脸 , 像要下雪的样子 。 她在一家咖啡馆用过一杯饮料和一片面包 , 然后出来往东北那一头逛去 。 每次到红场附近放风散心 , 她都乐意在这条步行街走上一回 。
因为是周末 , 街上的人比平时闹了一些 。
她走过一家书店、两间小玩品店 , 遇到了普希金家门口的那座双人雕像 。 她给了普希金一眼 , 又给了那位叫娜塔丽亚的女人一眼 , 没有停住脚步 。 前边有音乐的声音 , 那是一位老头儿坐在一张木凳上演奏手风琴 。 他的脸上有一批皱纹 , 样子像是退休工人 。 再行一段路 , 见街边围了半圈人 , 靠近了看 , 里头站着一位拉小提琴的姑娘 。 她小小瘦瘦的 , 拉出来的琴声也有些单薄 。 好玩的是 , 地上的琴盒打开 , 里边躺着一条白毛宠物狗 , 耳朵跟着琴声一动一动 。
杜怡逗留一小会儿 , 催着自己往前逛 。 前边有三两家画廊 , 门面有点瘦 , 卖的都是油画 。 她选了一家进去 , 先冲女店主点点头 , 再去看墙上挂着的众多画框 。 画框有大有小 , 装着各种景色和人物 , 呈出惯有的苏联味道 。 杜怡看了一遍 , 目光停在一只小画框上 。 画框里有一朵金黄的向日葵探过一堵砖墙 , 砖墙上坐着一位展开天真笑容的小男孩 , 两只脚调皮地甩来甩去 。 是的 , 那两只脚在画面定格中 , 仍有甩来甩去的动感 。 杜怡满意了 , 转过脑袋问价格 。 女店主盯她一眼 , 似乎在心里对眼前的中国姑娘研究两秒钟 , 然后说了一个数字 。 这个数字比杜怡预料的要便宜 , 她没有还价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追寻穿过青春岁月的那一束亮光
本文插图
摄影/小川
从画廊出来 , 杜怡胳膊夹窝里多出一朵向日葵和一位小男孩 。 这正是今天她上街的一种动力 。 宿舍的床墙上已空了很久 , 她一直想买一幅油画挂上 。
此刻这幅油画让杜怡的脚步有了小快乐 , 不远处就是街口了 。 这时路旁一堵长墙撞入她的目光 。 她慢一下身子 , 往长墙靠过去——每回逛这条街 , 她都会在此逗留一下 。 这长墙有点意思 , 据说前几年才竖起的 , 起先也许是让旅游者留言 , 后来不知怎么变为各种思想的投放地 。 因为内容无拘束、颜色无厘头 , 它成了著名的涂鸦墙 , 也成了阿尔巴特街上一处新亮点 。分页标题
杜怡踱着脚步 , 抬头巡看上面花花绿绿的内容 。 一堆放肆表达各种想法的俄文 , 中间偶尔夹着几句英语 。 也有一些即兴画作 , 譬如一位耸着肩膀的女郎、一个镰刀加锤子的图案、一只展开翅膀的双头鹰 。 有趣的是 , 在一片斑驳的色彩中 , 还出现了一句中文:我认为 , 卡尔·马克思已经不满意了!这句话是刚写上去的 , 字迹新鲜 , 红色的涂漆还淌下一些挂滴 。 杜怡侧一下脸 , 注意到旁边站着一位中国面孔的年轻眼镜男 。 他一手提着小漆桶一手捏着刷笔 , 眼睛认真盯着墙上的字 , 一副二分之一油漆工的样子 。 杜怡心里一乐 , 靠前一步说:“嗨 , 中国老乡 。 ”眼镜男回应一眼 , 点点头 , 仍去看墙上的字 。 杜怡说:“你这是什么意思呀?”眼镜男说:“中国人看中国字 , 看不懂吗?”杜怡说:“我是说 , 干吗与马克思扯上关系?”眼镜男说:“我在想象马克思 。 现在的这里 , 肯定不是马克思原来想象的样子了 。 ”杜怡“嘻嘻”一笑说:“你在想象马克思的想象 , 够狂放的!”眼镜男说:“你看看上面的这些话 , 才叫一个狂放 。 ”杜怡细瞧那些粗瘦不一的一行行俄文 , 确实有些放浪:“克里姆林宫的声音像是在吵架!”“私有化放进保守改革计划里 , 就像刺猬和蛇杂交!”“我们为什么把让步一个接一个送到美国的脚边?”“波罗的海三国独立出去是对的!”“我想在社会主义下工作 , 在资本主义下生活!”“我今天排了三小时的队 , 终于买到一只水果罐头!”
杜怡用手一指说:“我支持水果罐头这一句 。 ”是呀 , 眼下的莫斯科啥食品都稀缺 , 到处排队还买不到什么 , 譬如到菜市场走一趟 , 买到的不是土豆就是卷心菜了 。 眼镜男说:“现在什么话都能喷了 , 以前可不敢 。 ”杜怡起了玩心 , 说:“刷子能借我用一下吗?我也喷一句 。 ”她放下画框 , 从眼镜男手里取了漆桶和刷笔 , 站到墙前一笔一画写下一句:在莫斯科 , 我学会三十种土豆烧法啦!
看到最后写出的几个字 , 眼镜男笑了起来 。 他说:“三十种烧法 , 真行呀!来多久啦?留学妹吧?”杜怡说:“一年多 , 友谊大学 。 你呢?”眼镜男说:“我莫斯科大学的 , 来了也一年多 。 ”杜怡点点头:“噢 , 原来是莫大学兄 。 ”眼镜男说:“还涂一句什么吗?”杜怡说:“不啦 , 谢谢你的刷子!”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追寻穿过青春岁月的那一束亮光】交还了刷子 , 似乎没必要逗留了 。 杜怡捡起画框夹在腋下 , 继续往前行步 。
现在她要做的是再走一段路 , 然后坐地铁回学校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追寻穿过青春岁月的那一束亮光
本文插图
摄影/小川
经过加里宁大街时 , 她往红场方向看了一眼 , 几根戳向天空的塔尖清晰可见 , 仿佛直立的导弹守在那里 。 就在几天前 , 红场举行了纪念十月革命阅兵式 。 因为是放假日 , 她在寝室电视机前懒懒坐一会儿 , 看到了时针指向十点的大钟、红色列宁像、历史博物馆的两座小塔、圣巴索大教堂的洋葱头和古姆百货商场屋顶未化掉的一层薄雪 , 当然还有整齐行走的士兵方阵和导弹车阵 。 在她的印象里 , 中国1984年的天安门大阅兵比这次红场阅兵式要气派得多 。 一场阅兵式碰到经济不景气 , 就像一个人遇上寒冷空气 , 即使裹紧大衣也容易缩头缩脑 。
这么想着 , 杜怡真的紧了一下大衣 。 她抬头望一眼 , 天空越发灰白了 , 有些撑不住的意思 。 看来不能磨蹭了 , 她让自己加快脚步 。
不一会儿 , 眼睛里出现了一个醒目的M字母 , 这正是她要的地铁口 。 她走进去站到扶梯上 , 趁着空闲将画框换到左边 , 右手伸进衣兜里找硬币 。 她不仅摸到一枚五分戈比 , 还抓到一片口香糖 。
她用硬币买了车票 , 嚼着口香糖走过长长通道 , 进入1号线大厅 。 站台上的人不少 , 但还算好 , 没有高峰时的拥挤 。 她瞧一眼手表 , 静了身子等着 , 这时腋下的画框被轻轻拽了一下 , 转头一看 , 竟是半小时前的眼镜男 。 她“咦”了一声说:“你怎么来了?”话一出口便自知问得不对 , 他是莫大的 , 与友大是近邻 , 当然得坐这条1号线 。 眼镜男说:“半小时遇到两次 , 算是缘分哩 。 ”杜怡点一下头说:“看来莫斯科还是不够大 。 ”眼镜男说:“刚才在涂鸦墙 , 我的嘴巴还想说点儿中国话 , 一抬头你已经走了 。 ”杜怡说:“今天总共没跟人说几句话 , 你已经是最多的一个啦 。 ”这话让眼镜男笑了起来 。分页标题
车子进站 , 眼镜男伸手取过画框 , 引着杜怡进了车厢 。 下车的人也不少 , 两个人找到了位置 。 眼镜男将画框搁在腿上 , 看着上面的向日葵和小男孩说:“你是学美术的吗?”杜怡说:“学美术还会到街上买这种画儿?我是学俄语的 , 号称俄语文学 。 你呢?”眼镜男说:“经济系 , 学《资本论》的 。 ”杜怡说:“怪不得去想象马克思的想象 , 你……什么大名?”眼镜男说:“我号称夏小松 。 ”他伸出手指 , 在画框上方划出自己的名字 。 他的手看上去有结实的肌肉 , 不是纤瘦的那种 。 他又告诉说 , 自己去年秋天来莫斯科自费读研 , 花了一年学俄文 , 现在以研二的年龄屈居研一 。 杜怡心里说 , 都研二年龄了 , 老男人呀 。 眼镜男夏小松说:“那么你呢?”杜怡说了名字 , 又说自己更亏 , 在国内读过一年大学 , 到这里也补了一年俄文 , 眼下刚混上大一 。 想一想 , 她补充说:“你们莫大我认识几个人 , 譬如张汝娟 。 ”夏小松说:“张汝娟我见过两面 , 好像是历史系一年级……我明白了 , 你们是同一批的公派生 。 ”杜怡点点头 , 她们这一批公派生有五十人 , 一起到的莫斯科 , 然后撒到各个大学了 。 夏小松说:“才是大一……你看上去挺老练的 。 ”杜怡说:“我看上去是不是有点老?”夏小松笑了说:“我是说看上去老练 。 ”杜怡说:“如果在国内接着念 , 我该是大三了 。 ”
说过这些 , 算是彼此把自己做了介绍 。 两张嘴巴停顿一下 , 一时没找到新的话头 。 这时又一站台到了 , 车门打开走出去一些人 , 车厢随之空了不少 。 杜怡正觉得该说点儿什么 , 听见夏小松嘴里发出一声轻笑 。 杜怡问怎么啦 。 夏小松说:“你看对面大胡子男人 。 ”杜怡目光溜向对面——刚才被站着的人挡住 , 现在畅通了——一位身穿呢子大衣的络腮胡男士严肃地坐着 , 手里拿着一瓶矿泉水 , 像是随时要喝上一口 。 杜怡说:“一个没表情的男人 , 有啥好笑的吗?”夏小松说:“你看他的鞋子 。 ”杜怡这才发现大胡子男人的两只皮鞋颜色不同 , 一只黑色一只棕色 , 这跟严肃的神态一搭配 , 的确有些滑稽 。 杜怡忍住笑 , 使劲嚼几下口香糖 。 夏小松低了声音问:“你说这是为什么?”杜怡说:“穿错了呗 。 ”夏小松说:“这个回答过于简单 , 一个中年男人没事似的穿着两只不同的鞋子 , 得有个深度解释 。 ”杜怡说:“那你的说法是?”夏小松说:“咱们猜猜看 , 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 ”杜怡想一想说:“也许是时尚 , 不对称的美嘛 。 ”夏小松说:“也许是昨晚与夫人吵了一架 , 出门时心情不好丢了注意力 。 ”杜怡说:“家里只有两双皮鞋 , 每双刚好坏了一只——是被老鼠咬坏的 。 ”夏小松说:“某种强迫症患者 , 穿一样的鞋子很不痛快 。 ”杜怡说:“购物的时候寄错了 , 又不让退换 。 ”夏小松说:“这两只鞋有时候就是一个颜色 , 因为该先生是重度色盲 。 ”这说法有想象力 , 杜怡“哧哧”笑出了声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追寻穿过青春岁月的那一束亮光
本文插图
摄影/小川
对面的胡子男人有了警觉 , 目光直直地看过来 , 高声说了一句俄语 , 意思是你们讲一堆中国话 , 是说我吗?夏小松赶紧用俄语回答:“我们在讨论问题 。 ”胡子男人说:“我看见你们在说我 , 我看见了 。 ”夏小松说:“我们在讨论男人的胡子 , 以你为例 。 ”胡子男人说:“我不高兴我当作一个问题被别人讨论 , 在地铁车厢里 。 ”夏小松说:“这位中国姑娘认为你胡子漂亮 , 她很固执 。 ”胡子男人松了脸 , 看着杜怡说:“这是个有趣的情况 , 你为什么这样认为?”杜怡说:“你的胡子……布局很好 , 茂盛但不乱 。 ”胡子男人满意地咧了咧嘴 , 从兜里摸出一块巧克力递给杜怡 , 杜怡不能表现得没礼貌 , 伸手接了过来 。 胡子男人又将矿泉水递给夏小松 , 夏小松犹豫一下也接了过来 。 为了回应对方的友谊 , 他拧开盖子使劲喝了一口 , 然后身子一抖嘴里喷出一团雾水 , 又抻直脖子送出一串咳嗽声——原来瓶子里装的是伏特加 。 胡子男人“咕咕咕”笑起来 , 杜怡愣一下也乐了 , 一边将酒瓶子夺过来还给胡子男人 。分页标题
夏小松喘着气 , 仍要张嘴讲话的样子 。 杜怡说:“你要说什么?”夏小松说:“我想起……马克思说过的一句话:唯有咳嗽无法掩饰 。 ”杜怡说:“这时候还找咳嗽依据呀!现在我明白了 , 这男人鞋子错乱不是别的原因 , 就因为他喝了酒 。 ”夏小松委屈似的看看胡子男人 , 胡子男人友好地耸一耸肩 。
列车钻出地面停在莫斯科河的桥上站台 。 广播里响起声音 , 列宁山到了——与下一站Университет(大学)相比 , 从这个站口去莫大似乎还方便些 。 夏小松放下画框说声再见 , 站起身出了车门 。 杜怡回头望一眼窗外 , 没捉住他的背影 , 只看见一片河水和河水上方飘动的白色絮片 。 原来开始下雪了 。
杜怡把画框放在跟前 , 画面上多了几颗水粒 , 应该是夏小松刚才口中溅出的酒滴 。 她暗笑一声 , 掏出纸巾将水粒擦掉 。 对面的胡子男人时不时送过一眼来 , 他似乎不明白中国小伙子为什么撂下中国姑娘 。 杜怡不再理他 。
过一会儿 , 西南站也到了 。 杜怡下了车 , 坐长长的扶梯上到地面 。 一阵寒冷扑面而来 , 让她缩了缩身子 。 她抬一下头 , 几瓣雪花落到了脸上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追寻穿过青春岁月的那一束亮光
本文插图
钟求是 , 男 , 1964年出生 , 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经济系 。 在《收获》《人民文学》《当代》《十月》等刊物发表小说多篇 , 作品获《小说月报》百花奖、《中篇小说月报》双年奖、《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中篇小说奖、《十月》文学奖、浙江省优秀文学作品奖等 。 出版小说集《零年代》《两个人的电影》《谢雨的大学》《给我一个借口》《昆城记》《街上的耳朵》等 。 现为《江南》杂志主编 , 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 一级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