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海[静海文化]?台头西瓜(作者:郝秀苓)


_本文原题:[静海文化]?台头西瓜(作者:郝秀苓)
台头西瓜
作者:郝秀苓

静海[静海文化]?台头西瓜(作者:郝秀苓)
本文插图
“拔出金佩刀 , 斫破苍玉瓶 。 千点红樱桃 , 一团黄水晶 。 下咽顿消烟火气 , 人齿便有冰雪声 。 ”这是文天祥《西瓜吟》中的诗句 。 生动地描写了吃西瓜的方法和西瓜的美味 , 他有拔出金佩刀砍西瓜的霸气 , 我们老百姓有抡起水果刀切西瓜的惬意 。
一般吃西瓜方式有三种 , 最常见的是把西瓜对半切开 , 再分切成三角或长月牙块 , 捏着瓜皮一口一口吃掉瓜瓤 , 吃完 , 瓜皮上留下两个大板牙划过的痕迹 。 还有一种吃法最豪气 , 一手托瓜一手握拳擂瓜 , 瓜皮“叭”地一声暴裂 , 双手扒住裂缝使劲掰 , 西瓜一分为二 , 再伸手掏出瓜瓤大口啃食 , 黏糊糊的汁液顺着五指往下流 , 口唇处被红红的汁液涂抹 。 最有趣的吃法是 , 在瓜蒂处平平地切一个小圆口 , 大约十厘米左右 , 用勺子一口一口地挖食 , 吃完红瓜瓤 , 再把瓜皮内壁刮光滑平整后 , 再把切下来的瓜蒂盖上 , 西瓜后乍看上去还完整如初 。
西瓜 , 大多数的说法是来自西域 , 也有一部分人说 , 来自李时珍尝百草中的稀瓜或寒瓜 。 不管来自哪里 , 西瓜在我国种植历史悠久 , 台头人种西瓜也是历史悠久 , 以前东淀大洼一眼望不到边的水域 , 稀有高岗之上 , 每到夏季一块块瓜田零零星星 , 有苇席苫盖的看瓜铺 , 瓜农在翠玉满地的画里侍奉着秧苗 。 摘瓜劳累时 , 躺在瓜铺里翘起二郎腿 , 抽上一袋烟如醉如仙 。 淀水退去后 , 土地肥沃最适合种西瓜 , 瓜田也随之增长 。 自己吃不了 , 就买到天津市里 , 那时只是少量的 。 真正“台头西瓜”的叫卖声遍布城里城外的大街小巷 , 应该是从八十年代 , 一辆辆农用三马后斗上 , 搭着铁管焊的高架子 , 一个个脆皮大西瓜躺在车上运往天津市各个角落 。 瓜农占一块儿地方 , 一人过秤收钱 , 一人帮买主把西瓜扛上楼 。 因为台头西瓜的甜、酥、爽、皮薄是人们一致认可的 , 一千多斤西瓜两三个小时卖完 , 他们再赶回家摘瓜装车 。 后来 , 种瓜的去卖 , 不种瓜的去地里趸了也去卖 。 一整个瓜熟季节 , 是村里人最忙的季节 , 也是最辛苦最高兴的季节 , 一个月成熟期时间 , 人们起五更睡半夜劳累缺觉 , 连续数年 。 台头西瓜有了品牌 , 有了更多的销路 。
种植面积逐年增长 , 台头成立了西瓜批发市场 , 本地的、外地的瓜贩都来市场趸瓜 , 更有去瓜地里自己摘瓜的 。 台头瓜农省去了来往市里的辛苦 , 有了时间和精力钻研西瓜的增产、早熟和口感 。 从单一的地膜种植 , 到双拱膜、冷棚和暖棚种植 , 从开春到盛夏 , 收获季节从以前的一个月到现在的四五个月 。
成熟最早的暖棚 , 要从隆冬开始 , 棚内温度靠炉火加温 。 种植最多的是双膜和单膜西瓜 , 这两种瓜成熟期 , 正赶上西瓜大量上市季节 , 价格不高只能靠产量 。 冷棚西瓜成熟期早于双膜的 , 大约在五一左右成熟 , 早于西瓜成熟高峰 , 种植成本又低于暖棚 , 妹子一家年年种上几棚 。 五一前后成熟 , 天刚燥热 , 吃一片西瓜从心里到胃里甘爽 , 瓜价也是人们能接受的价位 。
今年 , 带两个城里朋友又去妹子家买瓜 。 妹子今年种了七个冷棚 , 一个棚大约两三亩 , 她家种了四棚“麒麟”和三棚“京欣” 。 我们开车来到妹子家瓜棚 , 门口有一对市里老夫妻开车来买瓜 , 还有一个霸州卖水果的摊贩来趸瓜 , 妹子给他们摘瓜过秤的时候 , 我们进到大棚里 。 棚南北很长 , 一条直通南北的人行小路 , 两边各几垄长势喜人的瓜秧 。 我们站在路中拍照、发视频 , 青绿的瓜叶瓜蔓覆盖着铺了地膜的土地 , 七八斤大的西瓜或三个挤在一起 , 或四五个排成一列 。分页标题
妹子轻轻地行走在瓜垄间 , 拿着剪子轻轻地距西瓜一寸左右剪断瓜蒂 , 再轻轻地抱起西瓜 , 从覆盖大棚的塑料膜透风口 , 递给顺着棚外推车装瓜的妹夫 。 不管是摘瓜和装瓜都要格外小心 , 台头西瓜皮薄瓤酥脆 , 有时手刚搭上瓜皮 , 西瓜就“啪”的一声裂开 。 看着妹子送走四五拨买瓜的 , 才有时间给我们摘瓜 。
趁着妹子带两个朋友去另外的瓜棚里摘瓜 , 我和妹子的公公闲聊起来 , 从他嘴里知道 , 这秧蔓葱郁、瓜果满地的景色 , 是从腊月开始描摹的 。
棚要在腊月以前搭好 , 一人多高的钢管拱架上 , 覆盖两层厚的塑料膜 , 两层之间留出十多厘米的空隙 。 搭好拱膜浇一遍透水 。 半干时整理棚内的土地 , 先把发酵好的农家肥均匀地撒上 , 再把土地粑碎耙细耙平整 。 然后 , 挑出间隔九十厘米左右的瓜沟 , 铺上第一层全面覆盖土地的塑料膜 , 沿棚架周边再围上一层塑料膜 , 这样为的是给棚里土地升温 。 整理土地的同时 , 家里腾出一间房来育苗 。 大棚连年种植 , 西瓜又对土地的特殊要求 , 只能采用南瓜苗嫁接 。 育苗室温度要高于人住的房间 , 西瓜籽和南瓜籽各放两个盆里 , 浇水不能多也不能少 , 随时观察着 , 让籽种始终保持湿润 。 等籽种钻出白白的小芽尖 , 才真的种到酒杯大的塑料小盆里 , 这些小盆整齐地排在育苗框 。 南瓜幼苗长到三个叶子时 , 西瓜幼苗也就两个叶了 , 妹子和妹夫开始嫁接 。 嫁接是一门技术活 , 成活率多少是衡量种瓜人的手艺 , 高手一般在百分之八十左右 。 幼苗娇嫩 , 嫁接幼苗要有大姑娘绣花的巧劲 , 还要有面对枯燥重复动作的耐心 。 她们用锋利的小刀 , 把南瓜幼苗茎斜着削掉上面的叶片 , 再把拔出来的西瓜幼苗茎斜着消掉根部 , 两个斜口相对完全吻合 , 用小夹子夹在一起 。 一亩地需九百五十棵左右的苗 , 一个棚要两三万棵苗 , 七个棚的苗 , 够他们忙 。
忙了一腊月 , 春节放松两天 , 初二三如果天气晴好 , 就得陆续把成活的小苗移植到棚里 。 隔着塑料地膜在瓜沟里间隔三四十厘米打坑 , 把苗连土从塑料小盆里取出来种进坑里 , 周边压上细土 。 在屋里成长的幼苗移植到棚里 , 棚里气温低 , 瓜垄上还要插上竹板或柳条的小拱子 , 再覆盖一层塑料膜 , 从上到下一共五层塑料膜护驾 。 幼苗改变了环境和温度 , 适应几天后开始疯长 , 秧蔓和叶子迅速粗壮肥大 。 妹子和妹夫控制着每棵苗的长势 , 一颗瓜秧只留三个主瓜蔓 , 侧蔓出一个剪掉一个 , 三个瓜蔓上只留一颗瓜 , 雌花一开 , 摘下雄花人工授粉 , 这朵花授粉成功这个小西瓜就保住了 , 其他两个瓜蔓上不留瓜 , 这两根蔓是促进根部养分往上输送的配角 。 “瓜见瓜二十八” , 再接下来的一个月里 , 全天维护这个独生子瓜 , 浇水施肥都得看长势 , 迟了响应长个 , 早了不但疯秧还怕把瓜淹死 , 还要盯着温度计重复着揭膜盖膜 。 一共五层塑料膜 , 随着气温 , 最早撤下围裙一样的那一层 , 再揭掉小拱膜 , 白天棚内外温度基本一样时 , 揭掉棚内的大膜。 这样就还剩一层地膜和棚顶一层厚膜 , 棚顶膜看温度和湿度变化 , 每天开透气口的大小 。
今年瓜价比往年高一点 , 妹子公公布满皱纹的脸上 , 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 妹子摘瓜回来 , 身上衣服被汗水湿透 , 头发湿漉漉地贴在黝黑的脸上 , 我问:“为什么不雇人摘瓜 , 只当老板娘收钱 。 ”妹子看着瓜棚满脸爱惜的表情:“自己天天看着长大的瓜 , 每个瓜都像自己的孩子 , 怕别人毛手毛脚的伤着 。 ”
【静海[静海文化]?台头西瓜(作者:郝秀苓)】“结成曦日三危露 , 泻出流霞九酿浆” 。 台头西瓜一直是人们心目中的极品 , 更是台头人的骄傲 , “弘历福”品牌的畅销 , 凝结着台头人的心血 。 因为国泰民安居乐业 , 才能收获喜悦和自身价值 。分页标题

静海[静海文化]?台头西瓜(作者:郝秀苓)
本文插图
郝秀苓 , 天津市作协会员 。大清河边的小草 , 崇尚自立自强 。 有多篇作品发表于天津 , 河北 , 江苏 , 重庆 , 广东 , 泰国等报纸副刊 。 《中国诗歌网》认证诗人 , 有诗歌收录《天津诗歌双年选/2014-2015》和多个诗歌集 , 偶获几个小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