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队员田中原、戴尚琪与刘博远也逐渐在一次次的试错中找到了适合的教学方式 。随着教学经验越发丰富 , 再也没有学生在田中原的数学课上睡觉了 , 课堂上的氛围也逐渐热烈了起来 。原本就与学生相差不了几岁的戴尚琪觉得 , 自己和学生们更像是朋友 。他时常想起那个停电的夜晚 , 期中考试的落幕让平常紧张的学习氛围稍微放松下来 , 男生们默契地锁上教室门 , 女孩们起着哄让戴老师唱歌 。月色正浓 , 那首他大一做社工时学会的《宠爱》 , 便融在了那夜的烛光和大家的笑声里 。回到寝室 , 没尽兴的男生们还和戴尚琪比赛做起了俯卧撑 。
“支教绝不是单向付出”
“支教绝不是单向付出 。”刘博远用“宁静而充实”来定义这一年在西部支教的日子 , “从大一第一次站上讲台 , 开始长期在打工子弟学校支教 , 到大二开始关心城乡教育公平 , 大三选修了社会学双学位 , 大四保研到教育社会学领域 , 再到参加研支团、来到湟中 , 每一段成长都在让我不断摸清自己的人生方向 。在支教的道路上 , 我还遇到了许多和我一样渴望兼济天下的同仁 , 他们也不断为我带来影响 , 让我变得更加成熟 , 更加坚定 。”
积极的变化亦悄然发生在湟中县 。“一家7口挤在3间屋子里 , 一间已经漏雨 , 另一间既是厨房又是卧室 , ‘客厅’只有炕和吃饭用的方桌 , 以及一个‘湟中造’煤炉 。”这是第8届研究生支教团赴湟中职校队员贾曦深入牧区做家访时看到的情形 。一晃13年过去 , 当朱明媛所在的第21届研支团抵达湟中一中 , 见到的却是无论是环境还是硬件设施都可媲美“缩小版大学”的校园 。
“参加支教之前 , 脱贫攻坚对于我们来说 , 是国家的一项政策、新闻的一个标题 , 感觉离我们非常遥远 。而当我们真正来到支教地 , 行走在田间地头开展调研 , 走村入户与老乡促膝交流时 , 才深切地了解和感受到国情民情 , 认识到脱贫攻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朱明媛也把“接力教育扶贫”扛在自己的肩膀上 。
10余年的支教中 , 清华研支团见证了湟中从国家级贫困县到脱贫摘帽、撤县设区、全面小康的历史巨变 。“扶贫先扶智 。”清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青海湟中分队的志愿者们用教学成果践行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 接续完成这场教育扶贫的实践 。
2020年4月28日 , 清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青海湟中分队获得由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的中国优秀青年的最高荣誉——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
这枚奖章里是196个年轻人沉甸甸的成长记忆 。
“做一件自己特别想做的事情是不求回报的 。”周璇是第14届研支团赴湟中一中队员 , 一年的支教生涯结束后 , 她决定用一生去践行她的教育理想 。
稿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中国青)
【】网址:/a/2020/0519/gxnews164978.html
标题:扶贫先扶智:一场跨越20年的支教接力( 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