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文章来源:王者历史君小说三国演义中 , 为了突出诸葛亮智谋无双且有识人之能 , 从一开始就看出魏延日后必反 , 对其深为厌恶 , 最终在自己死后留下后手斩杀了魏延 。首先 , 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 , 诸葛亮所谓反感魏延的基础并不存在 , 即三国演义里写的:因为魏延是降将 。 诸葛亮说他是背主之人 , 脑后有反骨 , 因此而不待见 。
但这完全是罗贯中的创作 , 魏延从来就不是降将 , 也没给韩玄打过工 。 他是刘备新野那片的人 。 刘备投奔刘表之后 , 驻扎在新野的那段时间 , 当时“荆州豪杰多归先主” , 魏延就是在那时带着自己的家丁投了刘备 , 属于主动投身革命 , 论觉悟 , 比诸葛亮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 两人要是某天闲聊摆谱 , 魏延完全可以鄙视诸葛亮的:老子当年跟着先主闹革命 , 是自己抛家舍业 , 主动参加的 。 而你村夫还要先主亲自去请 , 还请了三回才来 , 明摆着革命意志不坚定嘛 。 所以说 , 魏延在蜀汉属于根正苗红 , 所谓脑后有反骨云云 , 完全是老罗杜撰 , 不能当真 。真想问问他的三国演义里为什么要把诸葛亮写的对魏延好感那么低 。因为在正史的记载中 , 从来没有什么地方表现过诸葛亮对魏延没有好感的 。 恰恰相反 , 诸葛亮可能是蜀汉后刘备时期对魏延唯一还有好感的人了 。甚至可以说 , 刘备死后 , 是诸葛亮在处处袒护和提拔魏延 , 才让魏延能在蜀汉混的顺风顺水 , 隐隐然成为军中第一人 。在诸葛亮执政期 , 魏延的待遇不错 , 封了侯 , 授了凉州刺史 。 在军队里 , 还兼任诸葛亮的前部督和丞相司马 , 这几乎是属于心腹的地位 。 后来更是一路升官 , 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等等等待遇一个接一个 , 可以说魏延在诸葛亮手下 , 跟在刘备手下的关张他们都是相等的地位了魏延是蜀汉中期头号猛将无可置疑 , 但如果同时说魏延是关张之后蜀汉最嚣张跋扈的将领 , 估计当时也没人不同意 。 那么魏延为何最终丧命呢?有三点原因 。跋扈表现之一:不尊重领导 。每次诸葛亮出兵北伐 , 魏延都要求单独带一支军队 , 和诸葛亮兵分两路 , 自己直插魏军后方的潼关 。 这个在魏国方面的史料里被记载为子午谷之谋 。 实际上魏延提出这个谋略不是一次 , 而是每次 。 当然 , 每次都被诸葛亮否决 。 本来提出自己的见解无可厚非 , 但是魏延却因为自己的意见没有被采纳 , 指责诸葛亮胆小 , 不能发挥自己的才干 。 事实上 , 在中国战争史上不止一次的证明 , 子午谷之谋成功的概率几乎没有 。其跋扈表现之二:威胁同事 , 得罪小人 。比如魏延和杨仪不和 , 两人闹到势同水火的地步 , 经常发生争吵 。 而魏延每到和杨仪吵得脸红脖子粗的时候 , 就公然拔刀在杨仪面前比划 , 经常把杨仪这个文官吓哭 。 俗话说 , 宁肯得罪君子 , 千万别要得罪小人 , 这也为魏延日后身死埋下祸根 。跋扈表现之三:不服从军令 。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重 , 自知命不久矣的时候 , 下令停止北伐 , 大军撤退回成都 , 把一切撤退细节都安排妥当了 , 并让人带话让魏延给大军断后 。 魏延的反应却是:丞相虽死 , 我魏延还活着 , 就应该让我魏延代替丞相执掌兵权 , 继续北伐 。 其他人没有理会魏延 , 自顾自走了 , 魏延知道后又大怒 , 赶在大军之前抢先撤退 , 沿路还烧了大军必经的道路 。 把整支军队置于危险的境地 。结果就是当这件事情传回成都后 , 所有的蜀汉大臣 , 众口一词怀疑魏延要谋反 。 其人缘之差 , 在蜀汉群臣中印象之糟糕 , 竟然到了没有一个人替他讲话的地步 。 甚至连魏延自己的士兵都不站在他这一边 , 当王平率军来进攻魏延时 , 他的属下一哄而散 , 自己不得不带着几个儿子孤身逃亡 。 最后在逃亡路上被马岱所杀 。同时也要指出 , 魏延的悲剧 , 诸葛亮还是有责任的 , 恰恰是对其过于纵容 。 在蜀汉中后期五虎将凋零后 , 魏延和姜维是蜀汉军中最出色的大将 。 在魏延做出出格举动的时候 , 诸葛亮因为深惜他的骁勇 , 没有对他做出应有的责罚反而多次袒护 。 这在客观上助长了魏延矜高的气焰 , 令其更不知道收敛 。 到了最后 , 诸葛亮快死的时候 , 自己都知道已经没人管得了魏延了 。 不得不说出这样的话:魏延要是违抗我的军令你们就自己回去 , 别管他了 。 最终也没安排对魏延下死手 。魏延在蜀汉后期的表现 , 实在令人唏嘘 , 魏延对蜀汉无疑是忠诚的 , 从没想过逃奔魏国 , 他死后立即就被平反了 , 不被认为是谋反罪 。 魏延的能力也没有问题 , 可以说和姜维不分伯仲 , 刘备、诸葛亮都十分赏识其作战的才能 。 但是魏延恃宠而骄 , 过于跋扈和放飞自我 , 导致了他的人生悲剧 。
来源:(未知)
【】网址:/a/2020/0518/1589804003.html
标题:魏延被杀并非因为反骨 而是因为他犯了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