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前言
我国是世界上酿酒最早的国家 , 关于酒的历史也是源远流长 , 无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都喜欢饮酒 。 同样的 , 酒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它的功能也是非常多的 。
酒是粮食的精华 , 具有预防疾病、保健养生的功能 , 同时也可以舒筋活血、疏通经脉 , 有益于身体健康 。
在古代 , 劳动力生产低下 , 物质财富匮乏 , 所以酒对于古人来说 , 可是难得的好东西 。 酒虽然稀少可贵 , 不过古代的酒鬼可是不少 ,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古代酒鬼的趣事 , 还有古代禁酒的举措 。 “嗜”酒如命的陶渊明 , 看看他的酒瘾有多大
《五柳先生传》是东晋田园诗派创始人陶渊明的自传散文 , 在简单有趣的文字中 , 可以了解到陶渊明他平生有三大爱好 , 首先是读书 , 其次是饮酒 , 最后才是写文章 。
本文插图
陶渊明先生将读书、写作视为平生志趣实在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 而饮酒的这一爱好 , 看起来似乎与这个心淡如菊、卓然不群的人有些不搭边 , 但他可一点也不避讳 , 说自己本身就是嗜酒如命 , 谁能把他怎样?
这性情 , 和陶渊明本人的逸事倒完全对应得上 , 在某年的重阳节里 , 陶渊明没有酒喝 , 心情正有些郁闷 , 这时江州刺史王弘听说这事 , 便火速为他送来酒 。 二人赏着菊花喝酒谈心 , 不醉不归 , 倒也是人生一大乐事 。
陶渊明爱喝酒 , 这是公认的 , 而他自评的那个“嗜”字 , 更是说明了这个爱的程度 。 好友颜延之知道他穷 , 临别在即硬留了两万钱给他 , 不过 , 陶渊明却没拿这钱去补贴生活 , 反而立马把钱存在了酒家那里 , 方便日后喝酒付账 。
本文插图
酒瘾奇大的陶渊明 , 甚至得到了庐山东林寺慧远禅师的特许 , 在佛寺中也不忌口 。 说起来 , 一个人要是太过任性 , 一定会招人厌 , 但因陶渊明待人接物也如此随意 , 这就另当别论了 。
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 , 曾在《陶渊明传》中 , 说他宴客之时要是喝得酩酊大醉了 , 就会笑道:“我醉欲眠 , 卿可去” 。
想想也是 , 这直率豪放的性子 , 有诗、有酒、有琴 , 这样的惬意自在 , 实在是人生的大幸 , 怪不得陶渊明如此的嗜酒如命啊 。 偷酒喝的吏部郎毕卓:万事皆与我无关
如果按饮品来说的话 , 南方喝茶北方饮酪 , 是一种饮食传统 , 那么饮酒则是不分地域 , 不分时期 , 并且具有最多受众的一种了 。 因此 , 历史出名的酒鬼 , 自然远远多于喜好茶酪的人 。
东晋时 , 有个叫毕卓的人 , 嗜酒程度可以和陶渊明相媲美 。 某天夜里 , 他突然闻到邻家新酿的酒香 , 便屁颠屁颠地跑去人家酒瓮前偷饮 。
你想啊 , 这黑灯瞎火的时候 , 谁家家里突然闯进这么个活物 , 不被吓一哆嗦呢?赶紧的 , 这个偷酒贼在好心人的帮助下 , 被抓了起来 , 可怎么瞅着有点儿眼熟呀?等到日出东方 , 借光好生看一看 , 邻居真有些哭笑不得 , 原来是熟人啊!
本来嘛 , 以毕卓吏部郎的身份 , 怎么也没必要去偷酒喝 。 这样任性狂放的风格 , 却是邻居所欣赏的 , 二人索性对坐酒缸下就痛饮起来 。 这故事非常有趣 , 所以后来民间便有“瓮边醉倒毕吏部 , 马上扶归李太白”的对联流传下来 。
本文插图
在画作《毕卓盗酒》中 , 齐白石题道:“宰相归田 , 囊中无钱 。 宁可为盗 , 不肯伤廉” 。
看来 , 老人家对毕卓的评价甚高 。 陶渊明喜欢赏花喝酒 , 而毕卓也是个妙人 , 他曾自述一生所愿:“得酒满数百斛船 , 四时甘味置两头 , 右手持酒杯 , 左手持蟹螯 , 拍浮酒船中 , 便足了一生矣” 。分页标题
初见此语 , 脑里浮现的便是毕卓在浮动着酒香的湖面 , 眯着眼儿 , 一边啃那螃蟹脚 , 一边喝酒的情形 。 湖面波纹频生 , 小船任意东西 , 人呢 , 也是优哉游哉 , 放浪形骸 , 一副万事与我不相干的闲散样子 。
【淘尽英雄史“愿效晋时陶五柳,肥田百亩种酒粮”,古代那些酒鬼儿的趣事】
当时 , 毕卓与胡毋辅之、阮放、阮孚、谢鲲、羊曼、光逸、桓彝结为好友 , 时称“八达” 。 到了晋元帝太兴年间 , 毕卓因饮酒而废职 。
这事儿看起来似乎挺遗憾的 , 然而 , 在那个政局动荡的时代 , 不见得是一件坏事 。 或者说 , 一开始 , 他的所作所为都抱着避祸的态度 , 酒于他而言 , 除了是心头爱以外 , 也是脱困的一条捷径 。 组团的酒鬼 , 竹林七贤 , 各顶个得能喝
这里 , 既然说到酒鬼 , 当然不能不提一个团队——竹林七贤 。 按照嗜酒程度 , 不妨来对这七人重新排排序吧 。 刘伶若是排第二 , 估计没人敢争第一 。 我们便先来说说这位酒鬼吧 。
本文插图
民间有句话 , 叫作“杜康造酒刘伶醉” 。
相传 , 刘伶曾路过杜康酒坊门前 , 听说对方夸口“不醉三年不要钱” , 于是大不服气 , 进门一试 , 没想果真三碗就醉 。 三年后 , 刘伶酒醒过来 , 酒量也更大了 , 还传染了他的夫人 。 最后 , 夫妇俩喝得醉死过去 , 子孙们无奈 , 只得将他们合葬了 。
其实 , 这个传说倒不怎么靠谱 , 第一 ,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 真正让人一饮即醉的酒倒是有 , 但肯定不是什么杜康酒坊出品的 。 不过历史曾有记载 , 某次 , 南青州刺史毛鸿宾路遇强盗 , 很戏剧化地用酒放倒了他们 , 因此此酒又名“擒奸酒” 。 第二 , 刘伶的夫人是反对他喝酒的 , 为啥?喝酒伤身误事呗!
《晋书》中说 , 刘伶时常抱着酒坛子坐鹿车出去“兜风” , 还命仆人荷着锄头跟在后面 , 意思是哪儿死了哪儿埋 。 令人意外的是 , 根据史料记载 , 刘伶最后差不多活了80岁 , 倒是长寿得让人意外 , 可他在生时真没少让夫人操心 。 有时候 , 是他醉后跟人吵架 , 瞅着别人拳头 , 说自己不过鸡肋般细瘦 , 放不下别人的拳头 。
本文插图
真的 , 这老兄酒后的所作所为 , 忒丢人了 , 夫人对此能不上火吗?某次 , 刘夫人气得不行 , 哭着毁了他的“作案工具” , 劝他务必要戒 。 刘伶嘴上说 , 要去神明前忏悔发誓 , 才能戒酒成功 , 背地里却在神桌面前 , 祝告说:“天生刘伶 , 以酒为名;一饮一斛 , 五斗解酲 。 妇人之言 , 慎不可听” 。
您说 , 摊上这样的丈夫 , 刘夫人该操了多少心?对此 , 北宋陈与义很是感慨 , 遂有诗句云:“奈何刘伶妇 , 苦语见料理” 。
刘伶嗜酒如命这也罢了 , 还亲自动手写过一篇骈文《酒德颂》 。 里面提到的那位有德之人 , “衔杯漱醪” , 喝酒喝得“无思无虑 , 其乐陶陶” , “静听不闻雷霆之声 , 熟视不睹泰山之形” , 可是逍遥自在得很呐!
事实上 , 看看刘伶烂酒瘾的模样 , 这个有德之人若是说的他自个儿 , 似乎不太让人服气 。
不过 , 比起阮籍来 , 我们更愿看到刘伶崇尚老庄无为、没心没肺的模样 , 因为“竹林七贤”中排名第二的这位酒鬼 , 完全是在借酒浇愁 , 以酒避祸 , 这真让人心疼 。
回想阮籍这一生 , 司马昭要和他联姻 , 他一心想逃避 , 便去喝酒 , 母亲猝然离世 , 他悲痛得事后吐血 , 但是也要喝酒吃肉 , 这显然是借酒放纵 , 而不是在耍个性 。
看看吧 , 率意独驾 , 车迹所穷处 , 恸哭而返 , 这还不能说明问题吗?王勃说“阮籍猖狂 , 岂效穷途之哭” , 对黑暗现实太过不满 , 总得寻个情绪的泄口 , 除了酒 , 他别无他选 。分页标题
当然除了这两位 , 剩下的五位也不用过多介绍 , 那也是酒鬼无疑了!禁酒措施的颁布与实施
纵观整个魏晋时期 , 南方人多是喝米酒 , 比如春节的屠苏酒、重阳的菊花酒 , 而北方人更喜欢喝葡萄酒 。 南方贵族饮用葡萄酒的风气 , 还是在南北朝时才开始流行的 。
有一点一定要注意的是 , 那时虽有“榷酤”这种不允私人酿酒及买卖 , 只准国家专卖酒水的制度 , 但几乎等同于一纸空文 , 酒店、酒肆往往产销合一 , 仅仅北魏时期的洛阳城 , 就有两个里坊的市民从事酿造业 。
本文插图
同样形同空文的 , 还有禁酒令的颁布 。 在我历史上 , 最早颁布禁酒令的是禹 。
禹喝酒后误事所以颁布了禁酒令 , 除非聚会的特殊情况 , 其它的时候均不能饮酒 , 这个所谓的禁酒令也一直在各个朝代流传 。 喝酒误事是一个因素 , 更重要的是 , 酿酒所耗的粮食 , 让灾年频发的各届政府都伤不起 , 而丰年灾年主要看天意 , 因此各代的酒禁也是不断地三令五申强制要求 , 但是真实的效果确实谨小慎微的 。
想想也是 , 在“醉生梦死”几乎已经成为一个时代通病的情况下 , 很多统治者也很不自觉地带头酗酒 , 那么 , “只准州官放火 , 不许百姓点灯” , 也难啰!所以古代的禁酒举措都难以得到实施 。 结语
随着社会发展和酿酒行业的兴起 , 酒文化已经逐渐渗透到人们日常活动的各个领域 , 现代酒的品种也是多种多样 , 各种浓度的白酒、啤酒、葡萄酒、米酒、果酒等等 , 成为了一种必不可少的物品 。 总之无酒不成席 , 无酒不成礼 , 无酒不成俗 , 离开酒 , 民俗活动就没有办法进行 , 情感也就得不到依托 。 但是敬酒虽好 , 可不要贪杯哦!
参考文献:
《中国酒文化论文》
《酒德颂》
《五柳先生传》
来源:(淘尽英雄史)
【】网址:/a/2020/0518/1589783284.html
标题:淘尽英雄史“愿效晋时陶五柳,肥田百亩种酒粮”,古代那些酒鬼儿的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