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西安吃货们,鲜味是从哪儿来的

世界各地的烹饪中 , 人们早就知道了瘦肉和骨头能够炖出很好喝的汤 , 但并不清楚这种“好喝”从哪里来 , 这就是“鲜味” 。其实 , 科学界确认“鲜味”的历史比较短 。本期 , 我帮大家揭开这种味道的神秘面纱 。

味精■西安吃货们,鲜味是从哪儿来的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1.“鲜味物质”最早是从海带中分离的 。人们知道有些汤好喝 , 但直到1907年 , 才有一位名叫池田菊苗的日本教授去探索“鲜味”的来源 。日本有种名为“Dashi”的汤 , 是用鱼干和海带干煮出来的 。他认为 , 鱼或者海带中必然含有为汤带来风味的物质 。他选用海带进行研究——把干海带煮出的汤进行浓缩 , 逐级分离其中的成分 。1908年 , 他得到了一些能够产生Dashi味道的晶体 。他把这种味道命名为Umami , 中文对应词是“鲜” 。这些晶体是谷氨酸盐 , 俗称“味精” 。
2.蛋白质中含有大量“未释放”的味精 。最早的谷氨酸钠是从海带中分离的 , 但其实它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氨基酸之一 , 在各种蛋白质中都大量存在 。不过 , 蛋白质中的谷氨酸是以“氨基酸残基”形式被“禁锢”在蛋白质大分子中 , 需要被水解释放出来 , 才能成为谷氨酸盐产生鲜味——把高蛋白食材(比如海鲜、肉类)进行发酵或者炖煮 , 就是这样的过程 。
3.味精是微生物发酵得来的 。现在 , 味精是一种廉价易得的“食品添加剂” , 被许多人赋予了“化学工业”“不天然”的形象 。其实 , 现代化的味精是微生物发酵产生的 。其生产过程跟酿酒、酿醋并没有本质区别 。换句话说 , 如果你认为陈醋、陈粮白酒是天然的 , 那么味精也是天然的;如果味精是“人工合成”的 , 老陈醋和陈粮白酒也该是“人工合成”的 。
4.很多物质都能产生鲜味 。就像很多物质能够产生甜味、很多物质能够产生苦味一样 , 也有很多物质能够产生“鲜味” 。谷氨酸通常以谷氨酸盐的形式存在 , 比如谷氨酸钠、谷氨酸钾 。除了谷氨酸盐 , 丙氨酸和天冬氨酸等氨基酸也能产生鲜味 。比如新鲜的竹笋中 , 就经常有很多天冬氨酸 。核苷酸也能产生鲜味——肌苷酸盐和鸟苷酸盐是最常用的两种 。它们经常被称为“呈味核苷酸”——在许多食品(比如酱油、加工肉制品等)配料表中 , 大家看到的“肌苷酸二钠”“鸟苷酸二钠”“呈味核苷酸二钠”“I+G”等等 , 都是它们的马甲 。
5.鲜味物质存在协同效应 。呈味核苷酸本身的鲜味比较弱 , 需要很大的量才能产生能够被感知的鲜味 。它们的厉害之处是 , 能够放大谷氨酸盐的鲜味 。核苷酸和氨基酸混合 , 鲜味大大超过二者的鲜味之和 , 这种现象称为“协同效应” 。这种效应在世界各地的烹饪中已经有了许多“经验操作” , 比如奶酪中含有大量谷氨酸盐 , 蘑菇中有许多鸟苷酸 , 西餐中的“奶酪蘑菇汤”也就鲜得腻人;土豆中含有丰富的谷氨酸和天冬氨酸所以自带鲜味 , 而炖肉除了释放一定氨基酸还会释放肌苷酸 , 土豆炖牛肉、小鸡炖蘑菇 , 都因为这种“协同效应”而格外鲜美 。
【味精■西安吃货们,鲜味是从哪儿来的】6.鲜味和咸味能够互相放大 。鲜味能放大咸味 , 本身也会被咸味放大 。盐中的钠和味精中的钠 , 都会产生咸味 。在钠总量相同的前提下 , 如果一份食物中的钠完全来自盐 , 另一份食物中钠一部分来自味精或鸡精 , 那么后者吃起来会比前者要咸 。换句话说 , 如果烹饪时把菜做到相同的咸度 , 那么“味精+盐”的组合会比“不用味精”需要的盐少得多——即便是加上味精中的钠 , 我们摄入的钠还是比只用盐要更少 。所以 , 烹饪中正常使用味精 , 不仅不会增加钠的摄入 , 反而有利于减少钠的摄入 。
来源: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