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有媒体报道 , 5月12日 , 在湖南张家界 , 一名女大学生在天门山“翼装飞行”时 , 因偏离飞行路线致使失踪 。 事发至今 , 搜寻搜救工作一直持续不间断进行 。 但是 , 因失联的女大学生未携带手机 , GPS等设备 , 并加上近几日持续降雨 , 山内云雾大 , 能见度低 , 地形险峻复杂 , 给搜寻搜救工作带来极大困难 。 截至目前 , 尚未搜寻到失联女大学生 。就事论事的讲 , 即便不能确定失联的女大学生“失事” 。 但是 , “失联已经4天” , 这总让人感到某种不确定性 。 毕竟 , 就“翼装飞行”这项极限运动来讲 , 本身就存在很大的风险 , 再加上山区险峻 , 失联时间长 , 自然就会让人往悲观的方面想 。甚至 , 在报道发出后 , 社交媒体上也是纷争很大 。 基本的共识中 , “搜救女生”还是“第一位”的 。 但是 , 对于既定的“极限事故”却又呈现出不同的声音 。 其中 , “作死论”就比较声势浩大 。 因为 , 涉及搜救工作 , 人们总认为这是在消耗公共资源 。当然 , 这里面并不是认为“不该救人” , 而是觉得 , 作为极限运动事故来讲 , 本就该“责任自负” 。 并且 , 很多人认为 , 类似高危的极限运动 , 本就不该存在 。 所以 , 出现“极限事故”后 , 他(她)们就会认为是“作死的结果” , 而并不会投去太多的同情 。所以 , 这也导致 , 在类似的“极限事故”中 , 往往公众舆论更倾向于追问极限运动的隐患本身 , 而非会把更多的注意力 , 集中在搜救工作中 。 于此 , 对于“女大学生天门山翼装飞行失联事件”来讲 , 舆论的延展空间 , 可能更多会集中在“翼装飞行”的隐患追问上 。毕竟 , 对于风险较大的极限运动 , 本就在国内不被认可 。 因为 , 普遍来看 , 人们认为大概率会危及生命安全的运动 , 都不应该被提倡 。 这也导致 , 在“生命极限认知”上 , 会出现很大的分歧 。 所以 , 与其说 , 这是极限运动事故催发的争论 , 不如说 , 这是人们对于生命本身的认知探讨 。如果 , 仅看报道关键词 , “女大学生天门山翼装飞行失联” , 总让人觉得现在的女大学生有些“疯狂” 。 可事实上 , 失联的女大学生曾在国外经过系统的“翼装飞行”专业训练 , 有数百次翼装飞行和高空跳伞经验 。 说到底 , 这位失联的女大学生是专业人员 , 并非是头脑一热 , 出来疯狂的主儿 。据悉 , 这次“翼装飞行”也不是她“单飞” , 是有组织的“活动拍摄”(拍摄极限运动纪录片) 。 所以 , 对于“女大学生天门山翼装飞行失联事件”的定性 , 可能以“失误”作为结论 , 就更为合适 。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 , 别说是这种高风险的运动 , 就是低风险的运动 , 也可能会出现“失误”的问题 。只不过 , 高风险的“失误”往往可能会危及生命 。 这就导致 , 人们在具体面对“失误”的时候 , 会有更多的情绪性看法 。 甚至 , 如果我们去采访“翼装飞行员们” , 你会发现他(她)们也有后怕 , 甚至 , 他(她)们会把每一次飞行当作“最后一次飞行” 。于此 , 也就能理解 , 为何“作死论”的形成 , 更多缘于“刺激性”和“悲剧性”的勾兑 。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 , “刺激性”多半意味着“危险性” , 而“悲剧性”更多是“危险性”的结果 。 所以 , 这导致“作死论”很容易成为概括性的说辞 。 尤其 , 对于不太理解极限运动的群体来讲 , 更是如此 。事实上 , 专业的极限运动者 , 并不是盲目性的去挑战极限 。 很大程度上 , 会进行专业的学习和训练 。 毕竟 , 没有人会认为安危不重要 。 事实上 , 极限运动者在进入极限运动的领域时 , 风险的意识是最先深入内心的 。 因为 , 谁都清楚 , 没有命 , 还怎么玩极限 。所以 , 很大程度上 , 宣扬“作死论”人群 , 应该都是“圈外人” 。 而作为真正的极限运动者 , 是不会这样去亵渎自己的行为 。 于此 , 就争论的本质而言 , 也反映出“隔行如隔山”的基本现实困境 。 毕竟 , “挑战危险”不等于不热爱生命 , 或者不对生命负责任 。要知道 。 生命的意义所在 , 历来“仁者见仁 , 智者见智” , 并没有统一的结论 。 很多人不理解极限运动爱好者为何要去“玩命” , 总觉得危险丛生 , 不值得去追求 。 可是 , 对于极限运动爱好者来讲 , 可能活着的意义就是去探寻极限的刺激 。 当然 , 并不是一定要去“寻死” , 这个大前提还是要声明的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 , “极限”本身就意味着“快感” , 也就是通过挑战人类的身体极限 , 感受生命存在的魅力 。 说实话 , 在一定程度上 , 这恰是对生命的热爱 , 而非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任 。 当然 , 这种热爱 , 更多基于精神层面的反馈 , 而非只是生命状态的维护 。于此 , 出现分歧也是比较正常的 。 事实上 , 个体在生命状态的选择上 , 本就是抉择的过程 。 只要不影响别人 , 一切都容许去做 。 与此同时 , 也要清楚 , 世界是丰富的 , 个体是不同的 。 所以 , 不理解的时候 , 也不要把自己的认知当作一切的尺度 。另外 , 就关于“消耗公共资源”的说法 , 其实不应该因为“极限运动”的标签 , 就进行区别的对待 。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 , 极限运动的风险系数大 , 是不应该成为原罪的 。 所以 , 作为公共舆论来讲 , 更应该关注的是失联者的安危 , 而非集中在失联原因本身上 , 纠缠不清 。因为 , 回到失联女大学生的范畴内 , 她的家人可能早已心急如焚 。 所以 , 作为公共舆论的走向 , 更应该“以人为本” , 对于“作死论”的认识 , 还应该更为理智和谨慎一些 。 要不然 , 比起“翼装飞行”的风险 , 可能无所顾忌的言论尺度 , 才更容易“诛人心肺” 。所以 , 回到“女大学生天门山翼装飞行失联事件”上 , 就公共讨论而言 , 可以去追问“翼装飞行”风险 , 但是最终的落脚点 , 一定要基于人性之光 。 一定落于常识之巅 。 只有如此 , “失联女大学生”和她的家人才能看到希望 , 才能不“自我怀疑”和“自我苛责” 。原创文章 , 谢绝转载 , 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 。
来源:(未知)
【】网址:/a/2020/0516/1589617290.html
标题:女生天门山翼装飞行失联:为何会出现“作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