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王万举答客问:给“网络文学”下定义的意义之五
王万举:著名学者、国家一级作家 , 文化创意学三个学科的创立人 , 被媒体称为“中国文化创意学之父” 。 (以下简称:王)
郝小学:全国新媒体联盟主席(以下简称:郝)
郝:王先生 , 咱们的谈话发过几条之后 , 一些读者跟我说:都是概念 , 有点头疼 , 举几个例子吧 。
王:好吧 。网络文学出现后 , 也就是那种付费阅读的、连续不断的、挺吸引人的文本伴随着一种机制出现后 , 不少所谓“传统作家”一度认为 , 他的“白菜”不好卖 , 是因为“张庄”这个集市不好 , 于是也挑到李村(互联网)去卖;更有智者 , 把在“张庄”的品牌也带上 , 结果效益不大 。 再后来 , 才发现李村的白菜和他的白菜不一样 , 营销方式也不一样 , 甚至“牌子”也不一样——你带上“作协”什么官名人家素面朝天 , 你叫鲁迅沈从文人家叫“我吃西红柿”“痞子蔡” 。 没办法 , 开始向人家学写作 , 学“网语” , 尝试进入网络机制和市场机制 。 容我不点名了吧?
郝:你不愿得罪人 , 就不说他们了 , 反正也明白了 。
王:文学竞相上网 , 说明市场机制在起作用 , 作家们寄希望于“一网就灵” 。 但传播力度不等于接受效果 , “网络”文学误导了大家 。
再举两例 。 其一 , 由于不了解部分“网络文学”是“亚艺术” , 一些评论家对“网语”乱捧 , 甚至对错别字也要给它找出合理的依据来 。 我高兴地看到 , 这阵子好多了 。 其二 , 由于不了解“人人都是作家”这一文化现象的实质是“既标志着历史的进步又以作品的良莠不齐为代价” , 不懂得这是信息化社会条件下的写作 , 不少文学部门仍然用对待“业余作者”(历史概念)的办法对待这一文化现象 , 也就是把它看作提高的前提 , 其结果事倍功半 。 正确的办法应该是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 这比指导他们创作更有意义 。
郝:看起来 , “下定义”的实质就是对事物进行剖析 , 就是探讨事物的本质 。 而对于任何事物 , 我们只有认识它 , 才能因势利导 , 使之为人服务 。
王: 对呀 。 一位思想家说过(大意) , 一个民族要想立足于世界 , 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 关于“网络文学” , 我们认识它的目的 , 就在于正确地引导它 , 使之为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 为人的全面健康发展服务 。
【网络文学王万举答客问:给“网络文学”下定义的意义之五(原创)】郝:给网络文学下定义的意义 , 我们谈了五次 。 由于是“谈话” , 不可能太系统、太严谨 , 那就请有兴趣的朋友们去看你的书吧 。 “王万举答客问”刚开了个头儿 , 从下次起 , 请你就广泛的文化问题发表意见 。 谢谢!
来源:(新媒体联)
【】网址:/a/2020/0514/1589432632.html
标题:网络文学王万举答客问:给“网络文学”下定义的意义之五(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