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家就是“哨所” 。西盟佤族自治县60岁的护边员岩聪身着迷彩服 , 腰挂开山剽牛刀 , 肩跨多彩佤族包 , 数十年来走在普洱边境管理支队勐卡边境派出所民警的前面 , 逢山开道、遇水架桥 , 忠诚履行着“戍边人”的职责 。
“5岁左右 , 父亲就带着我走边境线 , 看界桩;1980年 , 我从事‘界务员’工作 , 一直到现在;1993年 , 我参加了180、181号界桩的修建……护边这件事 , 我已经干了大半辈子了 。” 岩聪说 , 中缅边境线多以山林为界 , 无天然屏障 , 数十年来 , 他引导一波又一波民警戍守着这里的每一块界碑、每一个山口、每一道河沟 。
生于斯 , 长于斯 。经历过半个多世纪的变迁 , 岩聪愈发知道守好边境线的重要性:“守住边境一线 , 就是保国内平安”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据当地人介绍 , 中缅国界勘定后不久 , 座落于大黑山山顶的中缅181号界桩被敌对分子砸毁 , 国家尊严被严重侵犯 。时为少年的岩聪闻知此事 , 自发组织边民排查可疑人员 , 为国家打击妨害国(边)境管理犯罪提供了许多重要线索 。
岩聪说:“几十年前 , 这里的毒品泛滥成灾 , 老子吸了儿子吸 , 儿子吸了孙子吸 , 几代人就这样完了 。经过‘戍边人’的坚守和奋斗 , 才有了今天的和谐安宁 。”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 , 勐卡边境派出所组建“党员突击队”在边境便道搭建帐篷驻扎 , 全力防范境外疫情输入 , 岩聪所在的社区也组建了突击队参战 。由于岩聪年龄大 , 社区并未安排他参与执勤 。可岩聪对大家说:“边境上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会发生什么情况 , 没人比我更熟悉 。”
就这样 , 他和戍边民警走上了严防境外疫情输入的战斗一线 。在此期间 , 他白昼巡线 , 带领“党员突击队”跋涉大黑山察看界碑;夜晚“堵洞” , 住在便道旁的执勤大棚中 , 与大家一起把住关口 。
【『』人物 | 中缅边境“戍边人”,他一干就是大半辈子!】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社区的干部劝说岩聪:“大聪 , 年纪大了就别进山巡逻了” 。
岩聪当着戍边民警的面反驳:“他们(民警)没有一个是本地人 , 常年驻守保卫我们的家园 , 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做他们的‘导航’ 。再说了 , 走了大半辈子的边境线 , 你叫我不走 , 我怎么会习惯!”
“年龄大了可以退休 , 可对边境的忠诚不能褪色 。”对岩聪来说 , 护边更是一种情怀 。
此外 , 岩聪还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 是边境地区的佤族文化传播者 。他经常将惠民政策、法律规范、疫情防控等政策知识翻译成佤语 , 通过广播在边境地区传播 , 也多次参加大型活动 , 表演佤族民间舞蹈、乐器 , 传播和传承佤族文化 。
他说:“终究会有走不动的一天 , 那时我就用佤语给下一代讲一讲我们‘戍边人’的故事 , 希望能把这种精神代代传下去 。”
撰 文 | 王博喜莉 雷跃 程宝玉
编 辑 | 郑璐 张宇鹏
监 审 | 陈景锋 李振江
来源:(普洱发布)
【】网址:/a/2020/0514/1589398295.html
标题:『』人物 | 中缅边境“戍边人”,他一干就是大半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