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书3周岁的多抓鱼为什么能年收入破亿?


_本文原题:3周岁的多抓鱼为什么能年收入破亿?
“扫描—估价—发货—收钱 , 你才发现卖二手书竟是如此简单的一件事 。 难以想象 , 在此之前 , 为了把旧书打发掉 , 你尝试过多少种花样姿势 。 ”
三年前 , 多抓鱼横空出世 , 做書是最早一批 关注到 这家创新公司的媒体之一 , 像认出了风暴一样 , 看到了它颠覆二手书市场的巨大潜力 。 只是没想到它对于国内图书市场、读者群体的影响 , 远远超出了我们当初的预期 。

做书3周岁的多抓鱼为什么能年收入破亿?
本文插图
01 “买卖是最好的投票”
多抓鱼激活了曾经阻碍重重的二手书市场 , 将无数人家中落灰的旧书变成了传递给另一个人的“幸福闪电” , 让循环经济的理念在图书领域发扬光大 , 甚至催生了一种“以贩养吸”的阅读方式 。
多抓鱼的出现 , 是对大量以”信息不对称“为生的二手书商的釜底抽薪 。 早期在多抓鱼上“捡漏”一本绝版书的狂喜 , 至今仍然让不少人记忆犹新 , 也为它赢得了一批又一批的死忠粉 。
长久以来 , 中国出版业就存在一个“怪现象”——几年前出版的书很容易就在电商网站、书店中不见踪影 , 成为在孔夫子、淘宝被高价炒作的“绝版书” 。 多抓鱼出现之后 , 这些被“雪藏”的旧书终于可以重见天日 , 在读书人手中流转 , 遇到最需要它的那个人 。
20年来 , 传统图书电商僵化、冰冷的分类体系 , 使之沦为一个下单之地 , 而不是有温度的网上书店 。 多抓鱼个性十足的分类体系、书单及推荐系统 , 让人们找到了久违的发现的乐趣 , 如同在维基百科的词条间不断游走 , 乐而忘返 。

做书3周岁的多抓鱼为什么能年收入破亿?
本文插图
同时 , 根据动态供需的自动估价系统 , 多抓鱼的回收折扣指数成为和豆瓣评分一样的做书、买书参考 。 出版机构可以在这里看到一本书是否有长久生命力 , 还是畅销一时后就不再有人问津 。
而对于读者来说 , “把你的阅读品味打在羞耻柱上 , 下也不下来的 , 不是豆瓣评分 , 是多抓鱼的卖书折算价 。 ”
“买卖是最好的投票” , 多抓鱼积累了很多绝版书的需求数据 。 在此之前 , 出版业往往是凭借经验和渠道的反馈 , 决定一本书是否、何时再版 。 有了多抓鱼的大数据之后 , 就有机会“随时激活一本旧书重版” 。
上个月 , 多抓鱼就和理想国合作 , 拿到了唐诺《阅读的故事》新版的独家首发 , 消息发出当晚1000本就被一抢而空 。 当多抓鱼的市场份额足够大 , 有更多话语权时 , 就有可能“挟读者以令出版社” , 毕竟 , “想买”比豆瓣的“想读”是更明确的市场信号 。

做书3周岁的多抓鱼为什么能年收入破亿?
本文插图
自多抓鱼出现以来 , 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很多模仿者 , 既有58同城等大型平台 , 也有漫游鲸、熊猫格子这样的创业公司 , 但都难以望其项背 。 无论是多抓鱼背后的“自动化经营模式” , 还是前端好感度爆棚的内容运营 , 都很难被复制 。
据知名产品经理@纯银 在微博上透露 , 多抓鱼经过三年的经营 , 已经年收入(是实际收入不是 GMV)破亿 , 且实现了盈亏平衡 。
在“产品互联网”的上半场落幕的时候 , 多抓鱼成为最后一批既叫好又叫座、令人惊艳又能持续走红的产品 。
02 为什么买书越来越像“秒杀”?
然而 , 作为三年来一直追随至今的资深用户 , 随着“鱼”的用户规模不断扩大 , 当初的乐趣正在不断退去 , 不尽如人意的体验正在慢慢浮现 , 暴露出多抓鱼正面临的重重挑战 。
首先 , 在多抓鱼买书越来越像是一场拼手速的“秒杀” 。 从收到“到货提醒”到进入页面的电光火石之间 , 书被已经被买走 。 屡屡被“耍”几次之后 , 蹲守一本书的期待被消耗殆尽 。分页标题
有读者的遭遇比我更惨 , “一天提醒我八次我订阅到货的书到货了 , 一点进去就是一分钟前被人买走了 。 ”

做书3周岁的多抓鱼为什么能年收入破亿?
本文插图
很多人怀疑这是不是某种“吊胃口”的运营手段 。 然而 , 很可能多抓鱼是被冤枉了 , 甚至自身还是受害者 。
因为 , 越来越多用户的涌入 , 正在打破多抓鱼的供需平衡 , 几十人甚至上百人蹲一本书的情况应该不算夸张 。 在多抓鱼首页推荐书单中 , 很多书都显示“暂时无货” , 让人可望而不可得 , 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看并不友好 。
供需失衡的问题日益突出 , 可能是目前多抓鱼面临的最大难题 。 理想情况下 , 一本书应该在多抓鱼上不断循环 , 被不断买卖 。 然而 , 买书与卖书之间的巨大价差 , 争抢的高难度 , 会让买回二手书的用户产生“惜售心理” 。
多抓鱼原本可以用不断调高价格的方式 , “吓退”众多的竞争者 , 让供需重归平衡 。 但这也意味着它会像孔夫子一样“赶走”大量的普通读者 。
如何让一本稀缺书不再沦为秒杀现场?多抓鱼的解决方案是利用平台内部的货币机制 , 集齐一定数量的预定券(鱼)就能提前预定 。 而要获得鱼 , 就必须尽可能多地卖旧书(卖一本书最高能获得5条鱼)、买新书(买一本新书能获得0.6条鱼) 。

做书3周岁的多抓鱼为什么能年收入破亿?
本文插图
理想情况下 , 预定制度可以鼓励用户卖出更多的书 , 然而过于苛刻的预定门槛、平台内的“通货紧缩”反而会让很多用户失去兴趣 。
不仅如此 , 跟我这样的普通用户竞争的 , 可能还有一批用脚本自动抢书的书贩 。 微博上有爆料称:“有人在多抓鱼上抢绝版书然后在孔夫子上卖 , 赚差价 , 一天可以赚个三五百 , 胆子大的日利润更惊人 。 ”多抓鱼官微转发时无奈地补了一句“这也挺累的……”
对于多抓鱼来说 , 要和这些作弊的书贩子斗智斗勇确实挺累的 , 而且还要为他们造成的一书难求背锅 。
03 收书的折扣为何越来越低了?
“我用多抓鱼最大的目的是为了买书 , 尽管经常使用多抓鱼买书 , 但像我这种没有卖过书的人 , 常常会有种被多抓鱼抛弃的感觉 。 ”当更多的用户把多抓鱼当作买书平台而非卖书平台 , 它的政策只能尽量向供给方倾斜 。
其实用户不喜欢卖书并不是因为懒 , 我也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在多抓鱼上卖书了 , 主要的原因就是收书的折扣越来越低 。
“现在扫书大部分都是1折 , 明明好多书鱼都没有库存 , 而且看了下买卖记录应该是不愁卖不出去的 。 以前鱼还会根据市场时不时调书价 , 现在感觉只会往低了调 , 有没有人知道鱼现在是战略性调整还是从此以后就这个模式了?”豆瓣“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小组上 , 很多组员都有这样的疑问 。
不少人注意到了收购价与卖出价之间数倍的价差 , 难免感觉心理不平衡 , 不是胸前的一朵“循环经济先进个人”的小红花能够抚平的 。 当一本几近全新的书收购价只有几块的时候 , 很多人都在自问当初为什么要买 。
多抓鱼也并非是一些“阴谋论者”眼中“低买高卖”的奸商 , 收书折扣的整体下降应该是源于库存压力 。 由于卖书时不能纯粹用价格手段调节 , 收购时也很难给出稀缺书更高的折扣 ,稀缺与非稀缺书之间的周转率动态调节机制出现了部分失灵 。
04 在多抓鱼买新书是一种什么体验?
在接受《出版人》杂志采访时 , 多抓鱼图书采购负责人林煌表示:二手书的C端供给跟不上需求 , 需要用采购来补足 。 如今 , 新书业务已经成为多抓鱼重要的业务板块 。
虽然新书有助于缓解多抓鱼平台上的供需矛盾 , 但当大部分已经被“买过两次”的绝版书都从平台上消失 , 将会出现二手书与新书之间的“左右互搏” 。分页标题
以目前多抓鱼的市场份额 , 尚且无法从出版机构那里拿到比当当、京东更低的折扣 。 除了“一二手书联动”的优势之外 , 多抓鱼并无太多价格优势 。
这也意味着多抓鱼以后将越来越多地向图书电商看齐 , 从今年开始 , 多抓鱼的全场促销活动开始多了起来 。
当然 , 从一开始 , 多抓鱼进入二手书市场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 而是效仿亚马逊从图书切入循环经济的更多市场 。 虽然多抓鱼百货早在去年6月就开始试营业 , 但尚未找到下一个如图书这样的标准品类 , 只能围绕一些小众的文艺百货试水 。
三周年之际 , 多抓鱼宣布面向全国老用户开通Kindle回收服务 , 口号是“像卖书一样轻松卖掉闲置的Kindle 。 ”这证明 , Kindle是百货业务中最受欢迎、最能标准化运营的品类 。

做书3周岁的多抓鱼为什么能年收入破亿?
本文插图
【做书3周岁的多抓鱼为什么能年收入破亿?】所以 , 从短期来看 , 多抓鱼还是离不开读书人 。 我们期待着多抓鱼未来能够带给我们更多惊喜 , 带给出版行业更多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