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南第一村 ——昌溪

昌溪古村是古徽州歙县境内的一个历史、文化、生态古村 , 历来被称为“歙南第一村” 。它位于歙县南部山区 , 距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古城30公里 。

「」歙南第一村 ——昌溪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村落东起务本堂 , 西至西静庵 , 古建筑群全长3公里 。村头村尾水口古树参天 , 村后来龙山林深木密 , 村前70多米宽而又清澈见底的昌源河上架有三座木桥、一座石拱桥 , 砌有水埠八处 。村中前街后路 , 全由青石板铺设而成 。200多条巷弄纵横交错 , 点缀着201栋古民居及古庙、宗祠、书院、亭阁、园林、陵园、牌坊、水塘、古井 。大塘坑、小塘坑两股清澈的溪水穿街过巷 , 在“街心公园”融汇后 , 形成优美的“S”形溪流 , 注入昌溪河 。

「」歙南第一村 ——昌溪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昌溪吴姓是望族 。溯其源 , 吴氏本姓姬 , 公元1156年便成了昌溪吴氏的肇基之年 。因吴氏居住地位于昌溪的太湖丘 , 故称太湖吴氏 , 并尊吴一之为昌溪太湖吴氏一世祖 。

「」歙南第一村 ——昌溪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该村历代文人辈出 , 商人、社会名流层出不穷 。国子监吴天金、吴鸿元;登仕佐郎吴象嵩(名五喜);兵部六品吴鸿亮;户部九品吴鸿宾;诗人、书法家吴进贤;法学家吴迪贤;

「」歙南第一村 ——昌溪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歙南第一村 ——昌溪】早在唐代之前 , 周邦头就有吕、姚等姓居住并形成村落 , 周姓于元顺帝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由周氏十四祖周龙孙自歙县周家村迁来昌溪下村(原村名为“溪邦头” , 光绪末改名为“周邦头”)定居 , 至十八世祖共有兄弟六人 , 后人建祠祭祖以“六顺堂”名之 , 盖取“六六大顺”之意也 。

「」歙南第一村 ——昌溪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昌溪的商人在泱泱徽商中独树一帜 。
在徽州广泛流传着一名俗语:“吴茶周漆潘酱园” 。由此可以看出吴、周、潘的事业在徽州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吴茶”、“周漆”指的就是昌溪人所从事的茶业和漆业 。茶与漆为徽州的著名特产 , 是徽州商人经营的主要项目 , 几乎遍布全国各大城市 。昌溪人凭着吃苦耐劳、精明守信和公平竞争赢得了自己的成功 , 使这两个行业在全国独领风骚 , 在一定意义上成了著名徽商形象的缩影 。

「」歙南第一村 ——昌溪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石牌坊即姚氏贞节坊,位于村头“二水环西”景点旁 。《中国建筑史》载道:“清康熙三十四年(1685年)立 , 灰凝石 , 三楼二柱 , 平板坊置四柱冲天 , 宽3.7米 , 高8米 。檐下有斗拱 , 前后有八块靠背石碑 , 从高到低有‘圣旨’、‘节孝’、‘旌表故儒吴永玠妻姚氏’字样”

「」歙南第一村 ——昌溪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相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 居住在昌溪的人们为解决村民饮水问题 , 选在村中一青山翠绿 , 鸟语花香的木竹坞处掘井取水 。由于此处地下水充沛 , 水质优良 , 后来吸引了更多居民在此周围建房居住 , 为解决众多人口的饮水问题和方便取水 , 便在井口之上分别架构了直径为 2.4 尺、 2.3 尺、 2.2 尺的三个井围 。分页标题

「」歙南第一村 ——昌溪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祠前的木牌坊(全国仅此一处) , 堪称中华一绝 。木牌坊是员公支祠的门坊 , 四柱三楼 。四柱为优质柏木 , 用抱鼓石紧抱 , 上部木质宫殿式 , 明间高出次层一层 。匾上楷书“员公支祠” , 高瓴垂脊 , 八角翘起 , 圆檐滴水

「」歙南第一村 ——昌溪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这仅仅只是村落的一隅 , 如有时间 , 静下心来 , 慢慢的翻开徽州这本厚重的书 , 它会给您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 徽州 , 你可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