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王世斌;卢广煜;张昌敏;驿站;封闭;陈丽;李颖疫情中,他们成了老人的依靠

疫情中,他们成了老人的依靠
疫情中,老人格外需要关照 。封闭管理的养老院里,与外界“隔离”许久的老人难免心生焦虑;居家的老人们,生活上也面临更多的不便 。但有这样一群人,始终陪伴在老人身边——养老院里的护工,入户服务的家政员,帮助老人的志愿者……虽然曾经素不相识,但他们的照顾和体贴,给老人带来了家人般的温暖 。
养老驿站护工 与老人一起熬过寒冬
石景山古城街道的诚和敬八千平养老驿站,从1月24日封闭管理至今,已整整108天 。400多平方米的驿站里,陈丽和4名小伙伴儿日夜陪伴着15名老人,熬过了漫长的冬天,大家变得越来越像一家人 。
疫情刚开始,“一站之长”陈丽就感觉这事儿很严重 。1月20日,她挨个儿和老人家属联系,并跟老人们“打预防针”:现在出现了一场严重的“流感”,“安全起见,咱们就在驿站过年吧 。”老人们心中虽然很不情愿,但还是同意了 。1月24日,除夕,养老驿站正式实施封闭管理 。陈丽特意准备了一顿丰盛的年夜饭,组织老人们看春晚,想让老人们开开心心过个年 。但老人们还是难掩失落 。那几天,马奶奶就没怎么好好吃饭,陈丽见状,赶紧劝慰:“您再不吃饭,抵抗力就下降了,等疫情过后咱想出去,身体恐怕也扛不住啊 。”在她反复耐心的劝导下,马奶奶的胃口渐渐恢复 。
【老人;王世斌;卢广煜;张昌敏;驿站;封闭;陈丽;李颖疫情中,他们成了老人的依靠】确诊病例新增多少,哪些新的防控措施出台……老人们每天传阅驿站订的《北京日报》,有些老人起床不便,陈丽和同事就念给老人听,让大家不至于和社会脱离 。
封闭管理最难应对的,是老人心里那份儿想念 。做思想工作、轮流安排老人和家属视频聊天,成了驿站的日常 。因为思念,老人们还常常“闹”各种“小心思” 。有几天没通电话,蔺爷爷开始惦记孩子,他找到陈丽说,“我快不行了!”跟老人没聊上两句,陈丽就找到老人的“病”根儿 。她赶紧掏出手机,让老人跟孩子视频,得知孩子们平安健康,老人的“心病”很快药到病除 。
家政员 用心陪伴收获远比付出多
每天早上6点多,家政员张昌敏都会早早起床,用酒精给房间做消毒,再做一顿丰盛的早餐 。疫情发生以来,张昌敏一直没有回老家,而是留京照顾85岁的卢广煜 。
今年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社区里多了一丝紧张气氛 。小区开始实行封闭管理,卢广煜的孩子们也因工作原因不能时时前来探望,但有张昌敏在,一家人格外放心 。
张昌敏定期按老人的喜好到超市买食材,变着花样做各种美食;她每天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尤其注重房间消毒和通风;老人外出遛弯时,她还会特别提醒老人戴好口罩……在张昌敏心里,她把卢广煜当成自家老人对待,而不只是工作中的雇主 。“小敏和我女儿一般大,我也早已把她当家人看待 。”卢广煜对张昌敏也是赞不绝口 。
在张昌敏看来,自己的收获远远比付出多 。退休前是教师的卢广煜,每天都有写书法、读书看报的习惯,有时还会编个谜语写个故事 。每次写完毛笔字,卢广煜会叫来张昌敏一起欣赏,为她解读诗句的含义 。如果遇到张昌敏不认识的字,卢广煜也会耐心解释 。“我文化程度不高,但在大爷这里学到了不少知识,懂得了很多道理,我挺知足的 。”张昌敏说 。有次张昌敏家里遇到些困难,老人听说后预付了好几个月的工资,帮她解了燃眉之急 。连张昌敏的孩子都说:“这位爷爷这么好,妈妈您在北京一定好好照顾他!”
志愿者队伍 11年照顾独居老人不间断
王世斌今年60岁,是首汽约车的司机 。这天,拎着50个馒头、花卷、豆包,他又来到了丰台区卢沟桥老庄子社区的一处平房 。“来啦 。”屋里的老人熟稔地跟他打招呼 。老人名叫李颖,已经85岁了,是一名孤寡老人 。过去一个多月,王世斌几乎每天都会来老人家里送饭、打水,甚至连端屎端尿这样的脏活,王世斌也全包了 。在李颖看来,王世斌就像亲生儿子一样 。
其实,李颖和王世斌并无血缘关系 。2009年2月的一天,王世斌搭载了一名住在丰台区卢沟桥老庄子的乘客 。一路上,他从这名乘客口中了解到,老庄子周边只有一趟公交,而且一天就来三趟车,居民出行极不方便,尤其是行动不便的老人 。第二天,王世斌就和老庄子社区居委会取得了联系,希望能找到一名孤寡老人提供定点帮助,把老人今后的出行问题承包起来 。就这样,从2009年到2020年,王世斌对李颖的照顾11年从不间断 。
李颖爱吃丰台文体路上一家小店的扒鸡,王世斌隔一段时间就买了送来;李颖爱吃饺子,王世斌过段时间就来给老人包饺子……2011年,王世斌的工友加入进来,随后,陆续有15名首汽司机随王世斌一起承担了接送老人的志愿服务,他们服务的困难老人也增加到了5户 。
王世斌的默默付出换来了李颖一家的真心相对 。“这是我儿子!”李颖老伴过世前,总这样向人介绍王世斌 。数千日如一日,对一个陌生老人付出这么多时间与心血,王世斌的回答朴素而感人,“人和人相处,时间长了,感情就放不下了 。”本报采访人员 马婧 孙杰 孙奇茹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