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水亭长怎能当皇帝?且看汉初“三家争鸣”,步步神化刘氏皇权

两千多年前 , 汉武帝“罢黜百家 , 独尊儒术” , 从而奠定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 直到今天仍旧深深的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儒家思想为何能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呢?我们可能只了解到“天人合一”、“君权神授”迎合了统治者的需求 , 而不一定了解君权被神化的需求点 , 以及汉初的各种尝试和思想走向 。

[]泗水亭长怎能当皇帝?且看汉初“三家争鸣”,步步神化刘氏皇权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汉高祖的理想世界与现实状况
西楚霸王自刎乌江的那一刻 , 三军将士开始了胜利后的狂欢 , 唯独刘邦陷入了千思万绪的沉思之中 , 因为此时他要考虑一个问题:我要做一个项羽那样的“国际警察” , 还是做一个始皇帝那样的“九五之尊”?如果我要做皇帝 , 怎么掩盖泗水亭小流氓的身份?怎么让那些和自己偷鸡摸狗的朋友认可皇帝就得我来当?
做项羽还是做嬴政 , 这个问题其实早就有了答案 , 因为当年秦始皇巡游天下时 , 走到刘邦的家乡 , 跪在人群中的刘邦不禁说道“大丈夫当如此也!”所以刘邦心之所向就是当皇帝 , 在战胜项羽之后 , 汉王立即在定陶称帝 。

[]泗水亭长怎能当皇帝?且看汉初“三家争鸣”,步步神化刘氏皇权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此时最棘手的问题就是树立刘氏皇帝的合法性 , 也就是向天下解释啥是皇帝 , 为啥皇帝是刘邦 。为什么要解释这一切呢?因为秦汉社会经历了短暂的合与分 , 秦朝的皇帝经历了两世 , 项羽的霸王分封也如昙花一现 , 人们不知道什么样的体制才是合理的 。
刘邦虽然战胜了项羽 , 但他并不能独享胜利成果 , 因为天下不是他一个人打的 , 与他合作的不止是手下的谋士与将领 , 还包括了项羽时期分封的诸侯王 。这些诸侯王之所以能够响应刘邦的号召 , 主要是对项羽的分封不满意 , 他们期待着汉王重新划分“世界格局” 。

[]泗水亭长怎能当皇帝?且看汉初“三家争鸣”,步步神化刘氏皇权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项羽分封
所以无论从人心向背 , 还是现实需求 , 刘邦都只能做着集权的美梦 , 现实中延续着项羽建立的分封制社会 。但项羽的失败时刻提醒着刘邦 , 碎片化的分封只会带来动乱的世界 , 自己很有可能会像项羽一样 , 被诸侯联合起来灭掉 。
刘邦的难题由此开始 , 既要分封 , 又要向秦朝的中央集权靠拢 。所以刘邦早期建立的汉朝既不是分封式的 , 也不是大一统式的 , 反而像是周王朝 。刘邦代表中央政权 , 控制着关中、汉中、四川地区以及一部分函谷关东边的部分领土 , 此区域由汉朝廷派流官管理;而其余地区分布着不归中央管辖的诸侯国 , 代表人物为三大功臣: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 。
【[]泗水亭长怎能当皇帝?且看汉初“三家争鸣”,步步神化刘氏皇权】
[]泗水亭长怎能当皇帝?且看汉初“三家争鸣”,步步神化刘氏皇权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汉初异姓王分封
这些诸侯不仅战功赫赫 , 而且经历过项羽的分封体系 , 在他们眼里 , 刘邦只不过换了个皇帝的称号 , 世界秩序还是项羽时代那样 , 除了对刘邦进行朝贡 , 他们应当享有各方面的自主权 , 比如税收和军事 。
而在中央朝廷里 , 出生入死的兄弟们也不知道皇帝意味着什么 , 尤其是武将 , 没有什么文化修养 , 认为自己和刘邦打了天下 , 就要分享天下 , 仍将刘邦视为“带头大哥” 。在刘邦飨宴群臣时 , 大臣们喝醉后便开始兴奋失态 , 大呼小叫、互相争功 , 急眼了便拔剑拍桌子 , 对眼前的这个皇帝毫无畏惧 。分页标题

[]泗水亭长怎能当皇帝?且看汉初“三家争鸣”,步步神化刘氏皇权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刘邦在最初当皇帝的时期里是非常憋屈的 , 他企图建立一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理想社会 , 可诸侯不搭理他 , 臣下也无尊重他的意思 。到底该怎样做才能达到秦始皇的尊严 , 是这个当年的小亭长最关心的问题 。
儒生叔孙通的礼仪尝试
刘邦是一个不喜欢儒生的人 , 但在称帝之后 , “十姓家奴”的慧眼观察到刘邦的心病 。这个被边缘化的儒生 , 突然求见刘邦 , 并抛出一个现实的问题:没有人知道皇帝是个什么东西 。这就引起了刘邦的兴趣 , 并授予了叔孙通表演的机会 。

[]泗水亭长怎能当皇帝?且看汉初“三家争鸣”,步步神化刘氏皇权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由于在秦朝任职的经验 , 叔孙通认为要解释皇帝是什么 , 必须从礼仪出发 , 而且礼仪要越复杂越好 , 在礼仪中突出皇帝的地位 , 贬低甚至侮辱群臣 , 逐渐树立皇帝的威严 。
礼仪的理论来源是儒家学说 , 但经历过秦朝焚书坑儒以后 , 理论的寻找并不容易 。所以叔孙通就召集了诸多儒生 , 以秦朝的礼仪经验生搬硬套 , 形成了汉朝初期的礼仪制度 , 再以儒家经典的“春秋大礼”予以冠名 , 随后便开始了演练 。

[]泗水亭长怎能当皇帝?且看汉初“三家争鸣”,步步神化刘氏皇权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经过一个月作揖叩拜的演练 , 刘邦亲自验收了一次 , 然后才令群臣跟着学习 。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 , 长乐宫建成 , 礼仪演练终于迎来表演的舞台 。朝贺当天 , 叔孙通设计了一套完整的贺礼流程 , 如时辰的把握、君臣的站位、跪拜的步骤、传令官的指挥、敬酒的顺序和手势、皇帝的轿子、百官的着装等等方面 。
如果谁的动作出了差错 , 或者没有跟上节拍 , 则立刻会被现场执法的人给请出去以示羞辱 。原本刘邦担心那些文盲武将做不好 , 但事实证明 , 文盲不会像文人一样问为什么 , 只懂得照着做 , 在行礼上整齐划一 。

[]泗水亭长怎能当皇帝?且看汉初“三家争鸣”,步步神化刘氏皇权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这次大礼使臣下明白一个道理 , 皇帝不再是大哥 , 而是主子 , 不再是普通人 , 而是神的象征 。而刘邦在这次庄严的典礼上 , 感受到了他想要的威严 , 从此以后 , 臣下必须习惯皇帝的高高在上 , 习惯向皇帝磕头作揖 , 习惯犯错就会受到处罚 , 从内心达到敬畏的程度 。
叔孙通经过这次大典 , 逐步被拜为太子太傅 , 等刘邦死后 , 更是倚老卖老 , 以礼法的名义干预国政 , 成了汉代早期儒家的代表人物 。然而 , 与叔孙通个人成功相反的是 , 礼仪树立君主威望的做法使大汉政权离心离德 。

[]泗水亭长怎能当皇帝?且看汉初“三家争鸣”,步步神化刘氏皇权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最先心寒的就是异姓诸侯 , 除了三个灭楚功臣以外 , 汉初还封了赵王张耳、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和韩王信 。这七位诸侯王认为 , 他们拥立的刘皇帝 , 实质是周天子一样的人物 , 诸侯王具有朝拜周天子的义务 , 但同样要享受诸侯的权利 。他们当年反秦 , 就是反抗的所谓中央集权制度 , 而礼仪之制 , 代表着刘邦重新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 这与诸侯的内心是相悖的 。

[]泗水亭长怎能当皇帝?且看汉初“三家争鸣”,步步神化刘氏皇权 分页标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子婴献传国玺
我们常以后世的眼光看待秦朝大一统的历史趋势 , 并以人心所向定义之 。但在当时的人看来 , 秦二世而亡 , 就代表着大一统模式的失败 , 中央集权的尝试 , 在汉初诸侯王的眼里有如怪胎 。所以当秦朝灭亡后 , 人们立即想到了回归多国模式之中 , 所以项羽分封并不是违背历史潮流 。
韩信为何在齐地向刘邦索要“假齐王” , 因为在他的眼里 , 辅佐刘邦就像姜太公辅佐周武王一样 , 击败项羽后 , 他也能像姜太公建立齐国一样 , 得一块永久性的封地 , 建立属于自己的国家 。这其实与政治智慧无关 , 只是后世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 将这种事情看得太超前 。

[]泗水亭长怎能当皇帝?且看汉初“三家争鸣”,步步神化刘氏皇权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当刘邦以礼仪制度树立中央集权时 , 诸侯王最担心的也就是土地问题 , 第一个认识到诸侯王土地存在“风险”的是燕王臧荼 。在叔孙通排练礼仪时 , 臧荼就走上了反抗的道路 , 但不幸被刘邦击败 , 之后由刘邦派遣的同乡好友卢绾取代了燕王 。
此事过后 , 刘邦觉得韩王信的封地距离中原太近 , 极度威胁中央政权 , 他比燕王更可怕 , 于是将他迁到了山西北部 , 后又以勾结匈奴为借口 , 将他驱逐 。

[]泗水亭长怎能当皇帝?且看汉初“三家争鸣”,步步神化刘氏皇权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燕、韩两位诸侯的不幸遭遇 , 随着叔孙通的礼仪表演无限放大 , 用句话概括就是“刘邦之心路人皆知” , 这就加剧了异姓王与汉高祖的冲突 。这种隐晦的冲突也更加趋于直白 , 即诸侯王要求自治一方 , 中央朝廷不得干涉;汉高祖要求架空诸侯王的实权 , 改派流官进行地方行政管理 。
这种冲突以汉高祖的胜利而告终 , 汉高祖六年(前201年) , 刘邦免去韩信的楚王头衔 , 改封为淮阴侯 , 剥夺了兵权和治权 , 五年后 , 吕后出面将韩信夷灭三族 。韩信之后 , 张耳之子张敖继承的赵国也被收回;梁王彭越被杀灭族 , 并被做成了“肉丸子”赐予大臣食用 , 以此震慑天下 。

[]泗水亭长怎能当皇帝?且看汉初“三家争鸣”,步步神化刘氏皇权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彭越牌“肉丸子”也被送了一份给英布 , 意为震慑的肉丸子却引发了英布的起兵抗汉 , 刘邦亲征平叛时 , 英布站于阵前 , 大骂刘邦背信弃义 , 并声称自己也要当皇帝 , 言语之中其实透露出对皇帝概念的不理解 。
刘邦赢得胜利后诛杀了英布 , 标志着瓦解了对集权制度威胁最大的三个诸侯 , 但也是在这场战争中 , 刘邦中箭受伤 , 一年之后便撒手人寰 , 这才是汉王朝危机的开始 。

[]泗水亭长怎能当皇帝?且看汉初“三家争鸣”,步步神化刘氏皇权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因为在刘邦去世之前 , 他令樊哙、周勃率领二十万大军攻伐燕王卢绾 , 这位曾经出生入死的兄弟不得不与匈奴人联合对付汉朝 。与此同时 , 刘邦以陈平、灌婴领十万军把守荥阳 , 以免关中受到威胁 。
“吕后与审食其谋曰:‘诸将与帝为编户民 , 今北面为臣 , 此常怏怏 , 今乃事少主 , 非尽族是 , 天下不安 。’”——《史记·高祖本纪》
当刘邦去世后 , 这些军事部署就成了吕后的心病 , 她担心樊哙、周勃、陈平、灌婴这些手握重兵的老臣谋反 。因为他们和刘邦都是编户齐民 , 在根上是没有区别的 , 他们不理解为何刘邦当了皇帝 , 现在刘邦死了 , 那又为何还要向刘邦的儿子称臣 。分页标题

[]泗水亭长怎能当皇帝?且看汉初“三家争鸣”,步步神化刘氏皇权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吕后的“不自信”带有刘邦的影响 , 她秘不发丧 , 企图将这几位老臣招回杀害 , 好在郦商、审食其合议后劝阻 , 才避免了一场大规模的叛乱 。
从吕后的担心中可以看出 , 当一个平民当上皇帝时 , 所有的人都会问凭什么 。只有将皇帝树立成神 , 当作天赐的 , 才能避免那些普通人的野心 。叔孙通的礼仪包装虽然能画出龙的轮廓 , 但传达不出龙的神态 。因为刘邦出身于社会最底层 , 这个身份是“斩白蛇”的小儿科掩盖不了的 , 或者说刘邦还不够神圣 。所以怎样才能让人们心甘情愿地接受这个皇帝 , 还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 。

[]泗水亭长怎能当皇帝?且看汉初“三家争鸣”,步步神化刘氏皇权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暗流涌动的法家、黄老之术的道家
刘邦去世之后 , 吕后为了巩固势力 , 分封了吕王吕台、梁王吕产、赵王吕禄、燕王吕通等娘家人 , 这看似与刘邦的“非刘氏不王”相冲突 , 但刘邦也并没有给封王做出具体规则 。这也说明从战国至汉初的分封制影响下 , 吕后也并不懂得何为中央集权 。
吕后去世后 , 几位吕姓王权势滔天 , 甚至拥有颠覆中央政权的权力 。所以在吕氏与刘氏的内部争权中 , 刘邦的老伙计大部分站在了刘氏一边 , 由陈平、周勃等人合谋消灭吕氏 , 拥护刘氏 , 导致了生性宽容的汉文帝上台 。也正是文帝期间 , 道法两家成为主流的统治思想 。

[]泗水亭长怎能当皇帝?且看汉初“三家争鸣”,步步神化刘氏皇权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道法与儒家不同 , 没有礼仪的束缚 , 并反其道而行之 , 都认为刘氏政权并没有必然性 , 也没有固定性 。由于人们对分封的记忆过于清晰 , 所以中央集权并不好推广 , 道法两家的思想更加务实 。他们并不要求神化皇帝和政权 , 而是想法使刘氏政权稳定持久发展 , 等思想记忆停留在战国分封的人们逐渐死去 , 新生代就会顺其自然的接受新社会 。
在道法两家看来 , 新兴的汉政权如何度过最初的几十年 , 是刘氏皇帝持久与否的关键 。但至于怎么维护政权的稳定发展 , 两家的思路是截然相反的:道家主张放松对社会的控制;法家主张加强对社会的控制 。

[]泗水亭长怎能当皇帝?且看汉初“三家争鸣”,步步神化刘氏皇权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其实法家思想的成功 , 早在商鞅变法时得到印证 , 并随着秦朝的统一 , 运用于集权政权的管理实践 。当初 , 秦朝通过严刑峻法约束人们的行为 , 试图固定每个人的角色 , 人们适应了新角色后 , 也就承认了新政权的权威 。
除了以法律树立权威以外 , 法家还主张不择手段地剪除诸侯势力 , 汉景帝时期的削藩其实就是法家思想主导的 。但法家为秦朝的“暴政”背锅之后 , 于汉初难有生存空间 , 统治者也不想背负暴政的骂名 , 所以法家思想流行于地下 , 法家流派的大臣也不愿承认身份 。

[]泗水亭长怎能当皇帝?且看汉初“三家争鸣”,步步神化刘氏皇权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那个主张削藩的晁错其实就是汉初的法家代表人物 , 并且将“阳儒阴法”的潜规则发挥的淋漓尽致 , 也就是说在儒家思想中掺入大量的法家成分 , 所以晁错又被认为是儒家代表 。为了巩固汉政权 , 晁错和商鞅等法家人物一样“重农抑商” , 他鼓励人们种粮 , 鼓励人们向边境移民 , 鼓励寓兵于农 , 这些政策是文景之治的重要根基 。分页标题

[]泗水亭长怎能当皇帝?且看汉初“三家争鸣”,步步神化刘氏皇权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长沙王与刘氏王
当年刘邦逐一解决异姓王之后 , 由于官员储备不足 , 或是分封的制度惯性 , 他又任命了一批宗室子弟去函谷关以东地区担任诸侯王 。这些同姓诸侯王随着代代传承 , 与皇帝的亲情关系愈发淡漠 , 成为中央政权的不稳定因素 。
“削之 , 其反亟 , 祸小;不削之 , 其反迟 , 祸大 。”——晁错
晁错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著名的“削藩”政策 , 在他看来“削之亦反 , 不削亦反” , 尽早削藩会逼迫诸侯王立刻造反 , 但对朝廷的伤害可能更小;如果推迟削藩 , 待诸侯王兵强马壮准备完毕后 , 对朝廷的伤害更大 。这也体现了法家思想的功利心 。

[]泗水亭长怎能当皇帝?且看汉初“三家争鸣”,步步神化刘氏皇权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事态的发展也正如晁错所言 , 削藩引起七国之乱 , 晁错成为“清君侧”的牺牲品 。但汉景帝以周亚夫等人平叛成功 , 削弱了诸侯王的实力 , 为汉武帝时期彻底控制诸侯国铺平了道路 。
法家之外 , 汉初最有名的就是“黄老之术” , 这是汉初特殊的道家学派 , 来自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的思想 。它认为政权的稳固 , 在于人们能得到好处 , 打心眼里觉得新模式好 , 所以从人民和官僚的角度考虑 , 就得让社会富起来 。

[]泗水亭长怎能当皇帝?且看汉初“三家争鸣”,步步神化刘氏皇权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在“黄老”思想的体系中 , 朝廷就是一个保证和平的角色 , 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前提下 , 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 放任自流就会使民间经济获得发展 。经济发展的成果会让人们自然而然的接受新兴政权 。
黄老之术的代表人物是刘邦的老伙计曹参 , 他在吕后扩大政治斗争期间 , 主导了国家的治理 , 所以黄老思想能够延续至汉文帝、窦皇后的内心之中 , 汉文帝时期更是将黄老之术当成了国策 。

[]泗水亭长怎能当皇帝?且看汉初“三家争鸣”,步步神化刘氏皇权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可以说道法两家的思想在刘邦去世之后 , 帮助西汉王朝渡过了最艰难的时期 , 并创造了一个盛世的局面 。随着战国记忆的退化 , 社会的稳定与富足 , 人们开始安于生活现状 , 忘了皇帝合法性的问题 。
而当道法思想将社会推向空前的繁荣后 , 再无更多的探索 , 合法性问题推后了许多年 , 然后重新摆在了皇帝面前 。因为物极必反 , 当社会经济出现下滑 , 人们生活不再富有 , 甚至民不聊生时 ,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会再一次喊出来 , 并且成为推翻刘氏政权的借口 。

[]泗水亭长怎能当皇帝?且看汉初“三家争鸣”,步步神化刘氏皇权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所以如何解释皇帝的合法性 , 寻找刘氏皇帝传承的依据 , 成为不可延期的问题 。显然 , 道法两家是通过影响人们的外界事物 , 达到控制人们行为的目的 , 想要彻底解决皇帝合法性问题 , 需要控制人们的内在思想 。
儒家思想再次登台、初步神化君权
在这种需求下 , 有两个人为道法思想的转化奠定了基础 , 这两个人分别是陆贾和贾谊 。陆贾的生活年代比较久远 , 论资排辈算是刘邦时期的人物 , 他的优点在于能说会写 。他通过辩论 , 使刘邦喜欢上学习 , 又应刘邦的请求 , 以《新语》一书写下历代治国经验 。
分页标题
[]泗水亭长怎能当皇帝?且看汉初“三家争鸣”,步步神化刘氏皇权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陆贾从宇宙论入手 , 解释宇宙、人的发展过程 , 然后延伸到到历代圣人的功劳 。这就是哲学范畴的论证了 , 他将圣人的功过是非与宇宙的规律相结合 , 这与先秦时期阴阳家的理论有些类似 。再由宇宙的发展规律 , 结合儒家孟子思想的框架 , 提出了“仁义”的重要性 , 即治理好国家 , 首先要行仁义 。
陆贾的宇宙论就是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的源泉 , 他将宇宙规律和人类社会的规律相结合 , 这才是天道与君王相联系的关键一环 。但陆贾并没有指出皇帝是上天派来的 , 他的理论只是暗示皇帝顺应天道治理人民 , 这就为君权的神化奠定了基础 。换句话说 , 皇帝之所以存在 , 就是和宇宙规律对应的 , 人们根本不需要质疑为何刘氏能够当皇帝 。

[]泗水亭长怎能当皇帝?且看汉初“三家争鸣”,步步神化刘氏皇权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贾谊是汉文帝时期的人物 , 年少出名的他 , 年轻轻的就被文帝征召入宫 , 成为博士 , 一年之后就成了太中大夫 , 都是皇帝智囊的意思 。
“改正朔 , 易服色 , 法制度 , 定官名 , 兴礼乐 , 乃悉草具其事仪法 , 色尚黄 , 数用五 , 为官名 , 悉更秦之法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贾谊的思想既继承了陆贾的“仁义” , 又改进了叔孙通的“礼法” 。在改进“礼法”上 , 他更注重创新 , 尽力祛除秦朝的影子 , 将阴阳、五行等神秘理论并入礼仪规则之中 , 继而把王朝循环与阴阳五行、宇宙规律扯上关系 , 将刘氏汉朝塑造成天命所归 。

[]泗水亭长怎能当皇帝?且看汉初“三家争鸣”,步步神化刘氏皇权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对“仁义”论的诠释上 , 他又以《过秦论》解释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 。而贾谊与陆贾思想的不同点在于“仁义”的施行方式上 , 陆贾认为是道家的“无为” , 这应当是受到黄老思想的影响 , 为自己的思想寻找传播的土壤;贾谊则认为是儒家的“礼仪” , 这是孔子时期儒学的核心观念 , 孟子的仁义与孔子的礼仪相结合 , 这就是彻彻底底的儒家思想了 。
陆贾与贾谊的思想都含有“君权神授”的影子 , 这也是后来董仲舒的思想源泉 , 贾谊死后的二十八年 , 16岁的汉武帝登上帝位 , 他是一个喜欢折腾的皇帝 , 也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挥霍一空 , 所以更加急切的树立皇帝的合法性 , “天人合一”应运而生 , 从而造就了儒家思想两千多年的主流地位 。
参考资料:《史记》、《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