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慢读丨它在民间被称为“海南第一楼”,距今已有近百年历史!


_本文原题:慢读丨它在民间被称为“海南第一楼” , 距今已有近百年历史!
距三江镇集市约3公里 , 距离海口城区约30公里 , 从地理位置来说 , 美兰区三江镇的罗梧村其实是个偏僻村庄 。 但是这个村庄却因98年前建造的一座豪宅——林鸿高围楼 , 而一直被人们所关注 。
这座有着72间房的建筑 , 沧桑中有些破败 , 中西合璧、恢弘壮丽 , 历经近百年的风雨洗礼 。

『海南日报』慢读丨它在民间被称为“海南第一楼”,距今已有近百年历史!
本文插图
【『海南日报』慢读丨它在民间被称为“海南第一楼”,距今已有近百年历史!】林鸿高围楼顶部的围栏 。
民间称其“海南第一楼”
林鸿高围楼 , 建于1922年 , 距今已经有98年的历史了 , 在民间一直被称为“海南第一楼” 。 因在罗梧村 , 当地人习惯称它为罗梧楼 。
如今的罗梧楼 , 原来金碧辉煌的外观历经风雨之后 , 已荡然无存 。 但是其主体建筑却基本保存完好 。 由于近20年没人居住 , 罗梧楼的二楼和屋顶一度长出碗口粗的阔叶榕树 。 罗梧楼里的一座楼梯上 , 几条手腕粗的榕树根从二楼一直延伸至一楼地面 。 为了防止台风天气围楼被大风吹垮 , 罗梧楼墙上各类树木已经被清理一空 , 其前面庭院也被打扫干净 。
“之所以被称为围楼 , 是因为其造型呈围屋式 。 ”三江镇政府的一名工作人员介绍 , 罗梧楼坐北向南 , 共有两层 。 原设计共有72个房间(每层36个) , 经过陆续改造与变迁 , 现存36个房间(每层18个房间) , 占地面积2000余平方米 , 其中建筑面积1800余平方米 。
罗梧楼为长方形回廊式钢筋混凝土结构 , 东西房间对称 , 有天井和庭院 。 正面门楼呈三进式 , 第一道门是围墙门 , 围墙门后便是一个面积约600余平方米的庭院 , 里面种满了菠萝蜜树 , 其中一棵老树长得极为茂盛 , 当地人称这棵树是建楼时所栽种 。 穿过庭院 , 走上几级台阶 , 便到了第二道门 , 一座被装饰成牌坊式的大门 。 大门的正后方是大楼的第三道门 , 穿过这道门才能进入罗梧楼里的各个房间 。
正门与牌坊式大门之间有一道宽约3米、长约20米的走廊 , 走廊设有低矮的栏杆和笔直的柱子 。 从尚存的原有墙体、栏杆和柱子上的精致雕刻装饰来看 , 可以让人想象出罗梧楼当年的辉煌 。 打开正门 , 抬头一看 , 头顶豁然开朗 , 原来外表庞大的大楼中间是空的 , 它以门厅为中心向四周延伸合拢围建而成 , 形成一个大大的长方形天井 , 天井的左右两边设有两个窄小的楼梯通向二楼和楼顶 。
大楼唯一的侧门连接着左边的楼梯 , 沿着狭窄的楼梯拾级而上 , 二楼上也有长长的走廊绕楼一圈 , 可进入各个房间 。 为避免绕行距离太长 , 二楼的回廊中间还架设了一座天桥互通 。 与所有围楼具有的功能一样 , 罗梧楼具备防贼盗、防寒冷、防暑热和可聚居的功能 。 为防雨水 , 罗梧楼楼顶还建有檐下排水沟 。 为储备生活用水 , 建造者还在二楼用水泥建有两个长方体的蓄水池 。
尽管时间已经过去近百年 , 在罗梧楼的后花园里 , 至今还残存着一口水井 。 据村民介绍 , 罗梧楼建成时就有自用发电机房 , 主人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就在大楼内使用电灯照明 。

『海南日报』慢读丨它在民间被称为“海南第一楼”,距今已有近百年历史!
本文插图
初步修整过的林鸿高围楼 。
屋主子孙散居国内外
在围楼一公里外的一片坟地里 , 一块近3米高的大墓碑很是引人注目 。 “这是林鸿高的父母合葬之地 , 旁边还有其弟弟林鸿积的坟墓 。 ”站在林鸿高父母坟前 , 罗梧村村民林明武显得非常自豪 。 今年50多岁的林明武 , 其曾祖父和林鸿高父亲是亲兄弟 。 从墓碑碑文上 , 可以考证出林鸿高父亲林树丰生于清嘉庆年间 , 道光年间去世 , 是当时的太学士 。分页标题
据林明武家藏的族谱记载 , 林树丰一共生育有五男 。 林鸿高排行老二 , 生于1871年 , 1942年在泰国去世 。 林明武说 , 林鸿高20多岁的时候 , 兄弟几人一同前往泰国经商 。 通过努力 , 林家兄弟依靠经营木材生意发家 。 1922年 , 已过知天命年纪的林鸿高返回罗梧村 , 开始建设围楼 , 准备在家乡安度晚年 。 坊间传闻 , 林鸿高耗时3年 , 最终将罗梧楼建成 , 花费钱财足足有3牛车银元 , “相当于农用拖拉机一车斗的量 。 ”林明武说 。
罗梧楼主建筑材料不是传统的砖瓦 , 而是钢筋混凝土 。 经历近百年风雨后 , 罗梧楼部分楼顶混凝土已开始脱落 , 裸露出锈迹斑斑的钢筋 。 目前围楼里残留的铁艺窗户 , 至今还能正常使用 。 而顶楼上面铺设的隔热砖 , 至今完好无损 , 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 , 林鸿高在建设这座围楼时所用材料均是上好的 。
据三江村原党支部书记冯学喜介绍 , 林鸿高返乡建宅前后 , 还为罗梧村修建了两条3000多米长的石板路 。 在围楼建成时 , 全村600多人到场庆祝 , 林鸿高还给每个村民发放光洋两枚 。
因事业还在泰国 , 林鸿高及其家人仅在春节等节日才返乡居住 , 围楼绝大部分时间由家丁打理 。 “也正是因为这样 , 围楼曾经差点遭海盗洗劫 。 ”林明武说 , 好在家丁反应迅速 , 很快将前来侵犯的海盗打退 。
林明武称 , 林鸿高及兄弟的子孙现在大约有200人左右 , 分布在世界各地和国内其他省份 , 村中并无其家族后人 。 其侄子林谟(已故)曾留学法国 , 回国后在中山大学任教 , 是一名物理学教授 。 林家后人最近一次返回罗梧村 , 已是10多年前的事情 。
围楼几易其主
1939年 , 日军侵琼 , 林鸿高和家人悉数迁往泰国 , 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
抗日战争时期 , 日本侵略军曾在围楼中驻扎 。 抗战结束后 , 其弟弟林鸿积返回老家 , 在罗梧楼居住几年之后去世 , 并葬在了父母坟茔旁边 。
新中国成立后 , 曾有驻琼某部队一度在里面居住 , 并举办干部文化培训学校 。 该部队离开后 , 原三江人民公社开始在罗梧楼办公 。 所以 , 如今围楼里面墙上还留有“将革命进行到底”“农业学大寨”“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斗”等宣传标语 。
1957年间 , 旅泰华侨韩德光回国创办中学 , 校址就在罗梧楼 , 办学时间长达10余年之久 , 为社会培养了不少人才 , 这所学校就是现琼山华侨中学的前身 。 华侨中学迁走之后 , 三江中心小学又迁入该楼办学多年 , 后来才迁回三江墟原校继续办学 。 上世纪七十年代 , 三江粮所将该楼作为仓库使用 , 节约了不少国家资金 。 上世纪八十年代 , 为社会服务了几十年的罗梧楼终于“退休” , 闲置至今 。
2012年 , 罗梧楼被海口市人民政府列为海口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015年又被海南省人民政府列为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
“林鸿高围楼的建设年代 , 正处于国内国际战火纷飞的年代 , 从结构上看是具备一定防御功能的 。 ”海南大学教授阎根齐称 , 经过近百年风雨洗礼 , 在同时代建设的同类型围楼中 , 林鸿高围楼属于保护得比较好的 , 有重要的文物研究价值 , 且可以带动当地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 。
据了解 , 围楼所在的三江镇罗梧村 , 2018年被住建部列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中国传统村落名单 , 是海南省3个入选村落之一 。 目前 , 美兰区已经着手围楼保护修复和旅游开发工作 , 当地文物部门工作人员已经对围楼进行专业测绘、拍照、摄像 , 为下一阶段修复作准备 。
_本文原题
海口三江镇罗梧村“林鸿高围楼”:风雨洗礼 百年围屋
(编者注:本文原载于2019年4月29日海南日报)
来源:海南日报
采访人员:张期望 通讯员:王聘钊
责任编辑:周钰徐晗溪
分页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