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谈到自己的名字,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心内科党支部书记、副主任余锂镭总会讲到居里夫人发现镭元素获得诺贝尔奖的故事 。这个蕴含着科学气质的名字,见证着他一步步追寻着自己的理想——不止步于临床医生,还要成为一名医学科学家 。
和居里夫人发现镭的过程一样,余锂镭和团队发明的“可穿戴式无创迷走神经调控系统”也来自一次意外的发现 。
余锂镭所在科研团队的研究方向是“神经再平衡”,就是通过调控而非破坏的干预策略来调节过于兴奋的心脏自主神经,从而防治恶性心律失常 。2015年,余锂镭在一次和从事神经研究的专家交流的过程中,听对方提到一种用于精准调控神经核团活性的光敏蛋白,他敏锐地察觉到,这或许是一个突破点 。在导师的指导下,他立刻展开研究,将一个名为“ArchT”的光敏感通道蛋白表达于心脏交感神经节上,在特定光照下,蛋白可以调节心脏交感神经的功能和活性,达到防治恶性心律失常的目的 。
此前,欧美学者通常采取对心脏交感神经进行损毁性的干预,这种损毁性的干预会使心脏交感神经失去固有的生理作用,且具严重并发症等风险 。而余锂镭所在团队的研究成果,则是给交感神经戴上“紧箍咒”,保留它正常功能,仅在它“不听话”的情况下进行调节 。这一研究发表后,入选《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17国际心律失常领域十大研究进展 。
而余锂镭和团队并没有止步于此 。“在做研究的时候,我的导师常常让我们思考,我们的研究对患者能有什么帮助?”余锂镭这样形容他的科研初衷,“创新不能停留在写论文,还应该把研究成果转化成产品,为临床治疗服务 。”
在这一研究基础上,余锂镭和团队正在开发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可穿戴式无创迷走神经调控系统” 。系统可持续记录自主神经活性并自动分析,一旦自主神经异常并达到阈值,即可发放信号使刺激仪发放刺激进行干预治疗 。系统以手机App为操作终端,集实用性和便捷性于一身 。
“这套系统从提出理论体系到产品研发,完完全全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做出来的 。”提起研究成果,余锂镭脸上洋溢着自豪,“现在我们还在不断优化和完善,希望以后做出安全、易量产、低成本的产品,让老百姓都能用得上 。”
作为一名临床医生,余锂镭无时无刻不在思考 。如何让治疗更高效?什么是患者的最优解?在余锂镭看来,创新意识已经成为他的思维习惯,是他在知识学习以外,主动发现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余锂镭作为党支部书记,带领心血管内科的19名党员和71名医护人员迅速投入战斗 。各地援鄂医疗队抵达后,余锂镭和同事们选择整建制留下来,继续守护患者 。从1月底至4月26日,他们共治疗患者近160人 。
稿源:(光明网)
【】网址:/a/2020/0505/gxnews161359.html
标题:把科研创新书写在临床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