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群岛:亲历者讲述:1946年国民政府收复南沙群岛始末
1946年7月 , “太康”、“太平”、“永定”、“永胜”、“永顺”、“永泰”、“永宁”、“永兴”8舰由美国远航回国 , 略事修整 。 我国政府即组织收复南沙、西沙两群岛舰队 , 以当时认为装备最新式的太平舰(护卫驱逐舰)为旗舰 , 率领“中业”(大型登陆舰) , “永兴”(扫雷舰) , “中建”(大型驱逐舰)等舰前往执行收复任务 。 任命海军上校林遵为舰队指挥官 。 林遵和麦士尧舰长指定我负责与航海官戴熙愉、参谋林焕章共同研究拟订航行计划 , 限令在1946年12月底前完成接收任务 。
当时我是太平舰的少校副舰长 , 从1934年起在海关航标船和测量船上工作多年 , 对沿海航标、航道比较了解 , 对在大风浪中运送人员和物资上海岛也有一定经验 。 但南沙群岛的航海资料和航法 , 不论中外航路指南均无阐述 , 只说这里是“危险地带” 。 因此当我接到指挥官和舰长交代这领航重任时 , 心中无数 。 于是四出搜罗资料 , 后从上海海关海务处找到一张1910年法国出版的南沙群岛旧海图 , 但该图比例尺很小 , 水深点很疏 , 不适合航海之用 。 从这幅海图中 , 得知南沙群岛的岛礁和暗沙 , 大部份是由珊瑚礁构成 , 并多为水面下的环抱着礁湖的环礁 。 全区没有灯塔或任何航标 。 太平岛算是最大的岛 , 面积也不到0.5平方公里 , 高度只有3.3米 。
文章图片
永兴舰
在能见度良好的情况下 , 也只可在靠近7—8海里内才能看到该岛 。 在天水相连的辽阔南海中找他 , 好比“海里寻针” 。 太平岛四周被珊瑚礁所环绕 , 要登上该岛 , 必须经过珊瑚面航行 , 摸索深水航道前进 , 能否找到这条航道 , 我手头还缺乏有关资料 。 但当时我抱着坚强的信念:人定胜天 , 法国人、日本人能登上太平岛 , 我们也一定能登上 , 何况我们的祖先就曾经上去过呢!我要克服一切困难 , 完成收复祖国领土的光荣任务 。
我认真研究南沙群岛的形势和周围水深 , 以及南海的气候、风向、海流、海浪等 , 分析过去沉船多在南沙群岛东北部的原因 。 又根据当时东北风季 , 南海的海流是以西南流为主这一要点 , 认定由西向东驶近太平岛 , 大致逆流航行 , 对控制航速以搜索太平岛和找珊瑚礁间的航道是有利的 。 于是决定由榆林港开出后 , 先向南行驶 , 至越南海岸的华利拉(Varella)角外 , 然后向东驶向太平岛 。 虽然这样会多航行些里程 , 但既有把握找到该岛而又安全 。
文章图片
另一方面 , 由上海至榆林港所经各海区的气象、潮流、航标和雷区等 , 也要深入研究 。 因为当时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 , 我国沿海的灯塔、浮标等大部份尚未恢复 , 有些雷区尚未经过彻底测扫 , 海上常有漂雷出现 。 同时 , 海上治安也较乱 , 华南海区海盗猖獗 , 对航船安全威胁很大 。 以上种种因素 , 都要在设计航线时考虑进去 。 经过短短半个月研究、设计和准备 , 制订了全部航行计划、途中舰队联系及指挥信号等 , 并经上级批准按照执行 。
两次折回榆林港
1946年10月29日 , “太平”号等四舰由上海吴淞口列队出发 。 沿途以信号灯、旗号或无线电话指挥和互相联系 。 开启雷达 , 加强了望 , 利用岸标 , 有时利用天体 , 勤测船位 , 做好海图作业 , 同时搜索海面物标 , 注意来往船只的动态 , 随时做好战斗准备 。 平均航速为10节 。 11月2日到虎门 , 接收专员和工作人员上舰 , 11月6日由虎门续航 , 11月8日驶抵榆林港 , 在榆林港补给 , 与榆林和三亚海军商量无线电联络计划 。分页标题
文章图片
据悉日本在占领三亚和榆林期间 , 均设有海岸电台 , 在三亚港还设立机场潜艇基地和一个极大型的远程无线电台 , 以指挥日本在南海和南太平洋的海军和空军 。 但在日本投降后 , 国民党的“接收大员”不仅没有很好利用或妥善保管这些战利品 , 反而将绝大部份设备、机械、仪器等拆散 , 盗卖零件 , 以饱私囊 。 我亲眼见到许多大型无线电真空管摆在三亚市场当作金鱼缸出卖 。 接收下来的大量贵重军用设施、通讯设备、交通工具 , 除了少数留给大官们自用之外 , 全部变成废品 。 在榆林港只有一个功率较小的海军电台可勉强与我们舰队联系 。
在榆林港期间 , 我们还向当地的老渔民了解南沙和西沙群岛的情况 。 得知该两群岛的渔季是在2—4月 。 春季风力一般在4—5级以下;冬季多强风 , 东北强风风力可达7级 , 5月以后夏、秋雨季多台风 。 西沙群岛的锚地不算很差 , 但南沙群岛根本没有避风锚地 , 底质不是碎石、沙 , 就是珊瑚 , 容易走锚 。 由于该海区冬季多恶劣天气 , 实际上 , 选在11—12月份去接收南沙群岛是不适宜的 , 何况当时在战争时期受到破坏的南海气象站尚未恢复 , 气象预报不准确 , 海上的天气难以掌握 , 中途又无避风锚地 , 艰险可想而知 。 但是 , 国民党政府的决定和命令不能改变 , 而收复南沙群岛是关系到国家在国际中的威信问题 , 惟有尽量克服困难 , 争取在限期内完成任务 。
文章图片
“太平”号等四舰在11月中旬和下旬曾有两次驶出榆林港 , 约3小时后 , 遭遇狂风巨浪 , “中业”、“中建”两艘大型登陆舰横摇至30度 。 它们的受风面积特别大 , 眼看它们有倾覆的危险 , 逼得全舰队四艘返航榆林港待晴 。
荧光屏上一粒光点到达太平岛
1946年12月9日天气晴朗 , 东北风3级 , 早晨8时第三次由榆林港出航 。 在港外定真航向179°向越南东岸外驶去 , 根据当时风向、风力和估计的流向、流速 , 驼螺罗经驾驶航向为177° , 利用雷达测定船位 , “永兴”、“中建”两舰在出港后分头驶往收复西沙群岛 。 “太平”、“中业”两舰继续向南以平均时速10节航行 。 12月10日(约)上午10时在越南华利拉(Varella)角外利用陆标测定准确船位后 , 直指南沙群岛的太平岛 。 由于估计风流压准确 , 船位一直基本保持在航线上 。 12月12日(约)上午海水变为深绿色(过去一段为黑色) , 知舰已进入1000米左右的较浅水域 , 距珊瑚区不远 。 于是派水兵上桅顶加强了望 , 搜索变浅的水色 , 并减低航速 , 开动回声测深仪 , 不断记录水深读数 , 并注意其变化 。
文章图片
10时左右正前方地平线上出现一条短黑线 , 以后逐渐见到岸形 。 雷达荧光屏上显示出一粒光点 , 与天文观测的经纬度、水深和海图上标绘的图像校对 , 断定这是太平岛无疑 。 又过半小时 , 航经一块深约40米的珊瑚平台 , 海水突变浅绿色 。
再将船速减至极慢 , 改以该岛岸线的方位测定船位 , 并用雷达测得距离600米 , 水深测得30米 , 立即倒车 , 11时在太平岛的西南岸外下锚 。 这锚地是碎石、沙底 , 海水十分清澈 , 锚和锚链抛下海底后能全部看清 。 抛好锚后 , 拉汽笛长声 , 以引起岛上人们注意 。 然后放下汽艇和救生划艇开始登陆 。
分页标题
文章图片
登上南沙群岛
我带水兵和海军陆战队各一班分乘汽艇和救生艇登陆 , 前进至距岸约50米处 , 水太浅 , 我们离艇涉水登陆 。 我们先进入近岸边的堡垒搜索 , 未发现任何人员 , 于是在其顶部升挂国旗 。 再向北进入两座混凝土房子搜索 , 只见有日军留下的几件钢盔和破烂军服、皮鞋等 。 并将日军竖的石碑推倒 。
以后 , 将修建材料、机械、仪器和修建工人等由“中业”舰陆续运岸 。 当天林遵指挥官、麦士尧舰长、中业舰长、副舰长、戴熙愉、林焕章和我在岛上举行了收复仪式 , 竖立一个高约一米的水泥钢筋碑 , 上刻有“太平岛”三个大字 。 广东省政府专员麦蕴瑜主持了收复仪式 。 被法、日帝国主义者先后侵占的南沙群岛 , 从此回到祖国怀抱 。
文章图片
岛上观察
在修建期间 , 我多次详细察看全岛 , 看到它东西向长约1公里 , 南北向宽约0.5公里 , 面积约0.5平方公里 , 高潮线上高度约10英尺(3.3米) , 热带植物高约3—4米 。 周围有珊瑚礁环绕 , 西南角外珊瑚礁算最窄也有约150米宽 。 岛上到处铺着白色的鸟粪 。 一层高约0.5米 , 在鸟粪中藏着无数海鸥蛋 , 沙滩里也有许多海龟蛋 。 建筑物均系水泥结构 , 估计是为防御台风和暴潮而设计 。 窗户较小 , 大部份已破烂 。 有水井1口 , 蓄水柜4个 。 东岸、南岸边有些残缺不全的防浪堤 。 其上有一道高约0.6米的水泥围堰围着 。 水井的水质经过化验仍可供饮用 , 立即装上手摇水泵 。 其它如发电车间、无线电台 , 气象站和住人的宿舍等 , 按轻重缓急分别进行修理或更换 。 当时留下的人员有海军陆战队一个排以及气象员、无线电员、修理人员、医务人员等共约60余人 。 还留下一批武器弹药 , 医疗器械和药物 , 生活用具(包括捕鱼网具、钓具等)和足够半年用的燃料、易耗物料、粮食、副食、罐头食物等 。
文章图片
返航
由于南京海军总司令部命令“太平”舰去榆林、三亚、秀英等港执行其他任务 , 于12月15日离开太平岛北返 , 12月25日驶入广州港白鹅潭锚地 。 这次由上海出发后航行共约3000海里 , 安全胜利完成全部任务 , 受到广东省广州市军政当局和群众热烈欢迎 。 林遵指挥官举行采访人员招待会后 , 各大报首版向全国和全世界宣传我国收复神圣领土西、南沙群岛的重大历史事件 , 南京海军总司令部立即传电嘉奖 。
【南沙群岛:亲历者讲述:1946年国民政府收复南沙群岛始末】
文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