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谅本想与张士诚一起夹击朱元璋,没成想张士诚只想作壁上观

元朝末年 , 由于民族矛盾以及阶级矛盾的日益激化 , 再加上不断的天灾降临 , 百姓困苦难堪 , 为了生存 , 这些饥寒交且走投无路的农民纷纷揭竿而起 。
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 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 , 华夏大地顿时掀起了反抗元廷暴力统治的起义浪潮 。先是韩山童、刘福通在颍州揭竿而起 , 号“红巾军” , 紧接着徐寿辉起于蕲州 , 在短短几个月时间 , 各地纷纷群起响应 , 由此 , 红巾起义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
正所谓“你方唱罢 , 我登台” , 在红巾起义爆发后的几年时间 , 天下大势又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 虽然元朝还没有灭亡 , 但是其他地区早已陷入红巾起义的浪潮当中 。其中应天府(今南京)的朱元璋、武昌的陈友谅、高邮的张士诚是反元势力中 , 算是最强劲的三股势力 。虽然他们同属于小明王韩林儿的部属 , 可其实都互相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

「」陈友谅本想与张士诚一起夹击朱元璋,没成想张士诚只想作壁上观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这不 , 随着他们三方势力不断的增强 , 地盘不断地扩大 , 矛盾也自然地不断激化 , 一场大战是不可避免的 。
起初 , 朱元璋是处于劣势 。在攻占应天府 , 朱元璋根据当时形势 , 采取了其谋士刘基的“高筑墙、广积粮”的战略 , 慢慢发展他的实力 。没办法 , 依当时的局势来看 , 朱元璋不得不这么做 。因为当时的朱元璋只有十万兵力 , 所占的地盘仍然很少 , 而且更危险的是 , 朱元璋是四面受敌、东面和南面是元军 , 东南是张士诚 , 而西面则是徐寿辉 。

「」陈友谅本想与张士诚一起夹击朱元璋,没成想张士诚只想作壁上观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我刚才也说了 , 虽然都他们都是反元武装 , 可是徐寿辉、张士诚两人是和小明王是相互敌视的 。还好当时的小明王、刘福通在北面牵制住元军的主力 , 而张士诚、徐寿辉还并未有足够的实力吞并朱元璋 。
直到几年后 , 也就是至元二十年 , 徐寿辉部下倪文俊的部下陈友谅突然反叛 , 不仅杀了自己的老上司 , 还挟持了徐寿辉 , 攻占了采石等地 , 逐渐和朱元璋的地盘接壤 。于是他就杀死了徐寿辉 , 自立为帝 , 建国号汉 , 实力大增 。
这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朱元璋和陈友谅必然有一战 。但是这跟张士诚有啥关系?看地图 , 我们可以很明显发现张士诚是在应天的上游 。所以陈友谅派人与张士诚结盟 , 欲与张士诚东西夹击应天 , 平分朱元璋的地盘 。
消息传到应天后 , 朱元璋立马召开内部军事会议 , 商讨决策 。寻求过刘基的建议 , 朱元璋决定集中力量先消灭陈友谅 。因为陈友谅杀君自立 , 不得人心 , 故而不难战胜 。

「」陈友谅本想与张士诚一起夹击朱元璋,没成想张士诚只想作壁上观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有人就问了 , 那张士诚呢?陈友谅不是想约张士诚一起夹击朱元璋吗?
是的 , 陈友谅是有这个想法 , 可是张士诚呢?却压根没有搭理陈友谅 。原因很简单 , 张士诚摆明了想作壁上观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 很明显 , 张士诚想做那个渔翁 。
除了张士诚想坐收渔翁之利之外 , 也跟他内部有着很大的关系 。
当时的张士诚的实力并不亚于朱元璋 , 虽然占据这鱼膏之地 , 但其实是有弱点的 。在占据吴地后 , 由于这一带多年没有战事 , 因此人口不断增多 , 经济也十分繁盛 。渐渐地 , 张士诚开始放纵起来 , 不再过问政务 。主公都这样了 , 更别提下面的部下了 , 个个开始奢侈起来 , 每当要开始打仗 , 就开始装病 , 只有封官赏地 , 他们才肯出兵 。分页标题
所以当陈友谅派人来结盟时 , 其部下都不太愿意出兵 。人家之间的争斗 , 我们就不掺和了 , 再说 , 等到他们双方两败俱伤之时 , 他们再出来坐享其成 , 岂不乐哉?
只不过事情变化的太快了 。鄱阳湖一战 , 陈友谅大败 , 很快朱元璋就消灭了陈友谅实力 , 转而就开始谋求张士诚的地盘 。等到张士诚缓过来的时候 , 已经太晚了!
【「」陈友谅本想与张士诚一起夹击朱元璋,没成想张士诚只想作壁上观】至正二十七年 , 朱元璋率军攻入平江城 , 张士诚兵败被俘 , 最后自缢而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