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疫情 地坛人身影】马剡芳——多重角色集一身 多种责任担在肩

马剡芳所在的北京地坛医院医务处是医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重要处室 , 负责全院的信息上报、方案制定、科室协调、医生调配、诊疗方案、专家会诊、患者转运、血浆捐献等各方面的的具体工作落实 , 是一线战斗中的重要一环 。作为医务处处长、急诊科主任的马剡芳 , 是抗疫战斗中的现场指战员、数据上报员、小朋友的临时妈妈、患者的知心朋友、同事们的知心大姐......

「」【抗击疫情 地坛人身影】马剡芳——多重角色集一身 多种责任担在肩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制定应急预案 让防疫工作更加有序”
疫情发生以来 , 医务处针对疑似患者接诊、确诊患者收入院、康复者复查等不同情况 , 制定了多种应急预案 , 应急预案的制定是确保医院防疫工作更加有序运行的制度保障 。
当一项新的预案出台后 , 马剡芳都会像“现场指战员”一样在现场工作几天 , 以便于发现其中的漏洞并进行调整 。
“那段时间真的是地坛人最艰难的时刻 。”马剡芳指的“那段时间”是地坛医院承担境外输入人员的新冠筛查任务后的一段时间 。“医务处连夜制定境外输入人员筛查方案 。”

「」【抗击疫情 地坛人身影】马剡芳——多重角色集一身 多种责任担在肩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那几天正是北京又冷、风又大的时候 , 马剡芳白天忙完工作 , 傍晚就会来到感染急诊 , 除了现场疏导秩序、答疑解惑 , 她更多的是要发现方案中的漏洞并进行调整 。“你们排队检查要多长时间?”“患者是先做CT好 , 还是先采血、取核酸标本好?”她不断与筛查者和医护人员沟通、询问情况 , 说话很多 , 却顾不得喝水 。不知不觉就忙到夜里12点多……
医务处的同事根据现场统计的筛查人数、等候时长等信息 , 综合可能发生的突发情况、政策变化 , 不断调整筛查流程 。“通过调整方案 , 要缩短他们的检查和等候时间 。一是为了让这些孩子早点儿回家 , 二是为了减少聚集 。”马剡芳表示 , 经过流程方案的调整以及与120、新国展筛查点的沟通 , 地坛医院有效控制了入境筛查的人员数量 , 大幅缩减了现场等候时间 。
“这份报告 , 7点半准时放在市长桌上”
马剡芳认为 , 信息上报也是抗击新冠疫情的重要一环 。“昨天全院的新增确诊、在院治疗、康复出院数据 , 今天凌晨2点前必须汇总上报 , 再由卫健委综合形成报告 , 这份报告要在早上7点半准时放到市长办公桌上 。”
疫情期间 , 她时常充当“数据上报员”的角色 。她告诉我们 , 疫情期间 , 新冠肺炎疫情的信息上报要高效、准确 。“我们提供的信息是市领导的‘眼睛’ , 为领导进行决策部署提供重要依据 。”

「」【抗击疫情 地坛人身影】马剡芳——多重角色集一身 多种责任担在肩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医务处和疾控处负责汇总上报全院信息 , 这项工作繁杂、忙碌 。确诊率、治愈率 , 只是其中一项 , 据马剡芳介绍 , 每天的上报内容有16项之多 , 包括新冠患者的身体状况、使用中药的情况、病例摘要、会诊记录等 。
疫情初期 , 上报制度刚刚建立 , 一切都在摸索中进行 , 马剡芳需要与科室挨个要数据 , 再进行统计汇总 。同事们回忆 , “那段时间 , 马主任把单位当成了家 , 累了就在办公室的沙发凑合一晚 。”到目前为止 , 医务处负责全院的信息上报 , 始终如一 。
“他才2岁 , 爹妈都确诊了”
在同事眼中 , 马剡芳感性、善良 , 同情患者 。“看哪个患者特别可怜 , 就自掏腰包买一些生活用品 。”
“他才2岁 , 爹妈都确诊了 。在北京没有亲人 , 隔离点也不接收这么小的患者 。”马剡芳说的是一个名叫文文的2岁小男孩 , 和父母从美国回来 , 父母相继确诊新冠肺炎 。幸运的是 , 他并没有被感染 。眼看着14天的隔离期将至 , 文文的父母尚在治疗……马剡芳看在眼里 , 急在心头 。分页标题
“他外婆在重庆 , 即便是外婆来到北京 , 也需要先集中隔离14天 。”文文的去留成了棘手难题!最终 , 马剡芳通过不断沟通协调 , 得到了首都机场的支持——让文文的外婆来京但不出机场 , 由医院护工经理马江泳转交给机场工作人员 , 再由外婆接回重庆 。

「」【抗击疫情 地坛人身影】马剡芳——多重角色集一身 多种责任担在肩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其实 , 像这种家人确诊无人照顾的孩子并不是个例 , 马剡芳告诉我们 , “每个孩子情况都不同 , 每个都有需要协调的地方 。”有的没有中国护照 , 有的在国内没有亲属 , “有一个小伙子出院时连火车票都是常宇飞大夫垫钱购买的 。”面对这种情况 , 马剡芳总是一边充当起“临时妈妈”安抚孩子 , 一边积极与孩子家人、疾控部门、交通运输部门沟通 , 寻找解决方案 。
【「」【抗击疫情 地坛人身影】马剡芳——多重角色集一身 多种责任担在肩】“这样的医患关系 , 是充满光芒的”
另一个让马剡芳印象颇深的新冠患者叫小波(化名) , 他1月25日因新冠肺炎被收治在地坛医院 , 是地坛医院收治的较早一批新冠患者 。35岁的他事业有成 , 突如其来的打击让他陷入恐惧与绝望 , 他开始拒绝吃退烧药、拒绝配合治疗 。“我觉得他没那么严重 , 好好治疗应该很快能出院 。”得知小波不太配合 , 马剡芳决定会会这名小伙子 。
一天下午 , 马剡芳像去看望老朋友一样 , 买了些果汁和零食去看望小波 。在医生办公区 , 马剡芳拨通了小波的电话 , 并通过给药窗口隔着玻璃面对面开导他 。小波小声对马剡芳说:“我病情会突然加重吗?”马剡芳非常坚定地说:“你这才哪儿到哪儿啊 , 不会加重的!这病 , 我们一定给你治好了 。”

「」【抗击疫情 地坛人身影】马剡芳——多重角色集一身 多种责任担在肩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小波遵医嘱服药后 , 从那天晚上便不再发烧 , 病情一天天好转……康复出院的小王一直很感激马剡芳和救治他的医生护士 。有一天 , 他跟马剡芳说“我要捐献血浆 , 帮助更多人 。”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在马剡芳看来 , 医生和护士救治患者、抗击疫情 , 被治愈的患者心怀感恩 , 捐献血浆、反哺救众 。“这样的医患关系 , 是充满光芒的 。”
巩阳/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