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突然对调八大军区司令:幕后真相胆寒

1973年12月 , 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次不寻常的事件 。 中共“十大”召开4个月后 , 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北京与沈阳、南京与广州、济南与武汉、福州与兰州八大军区司令员相互对调 。 这件事情不但在国内产生巨大影响 , 在国际上也引发了各种猜测 。
“决不允许枪指挥党”

『』毛主席突然对调八大军区司令:幕后真相胆寒
文章图片
毛泽东为什么一定要对十一大军区中的八大军区司令员进行对调呢?从我党与军队的具体关系变化来看 , 我党总体模式与思路是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 但实际过程却有些复杂 。
毛泽东曾说:“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 , 而决不允许枪指挥党 。 但是有了枪确实又可以造党 , 八路军在华北就造了一个大党 。 还可以造干部 , 造学校 , 造文化 , 造民众运动 。 延安的一切就是枪杆子造出来的 。 枪杆子里出一切东西 。 ”
基于历史经验 , 建国以后 , 毛泽东始终对军队抓得很紧 , 特别关注直接领导者的动向 。 他一直兼着中央军委主席 , 要求军队重大问题都要向他报告 , 甚至营、连的调动也要经过他批准 。
“文革”前夕 , 毛泽东与汪东兴谈话时说:“我们军队里也不那么纯 , 军队里也有派嘛!……不知你们信不信?你们不信我信 。 我们军队几十年经常有人闹乱子 。 ”可见 , 毛泽东对军队领导权和内部状况的关注 , 是促成1973年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的历史和心理因素 。
当然 , 直接导致这次对调的 , 还是林彪利用军权与旧部的关系 , 企图篡夺政权 , 以及由此引发的“九一三事件”(1971年) 。 此后 , 毛泽东开始重新审视“文革” , 决意重新启用被打倒和受排斥的老干部 , 并亲自着手掌握军队情况 。 在这种背景下 , “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 , 开始在毛泽东头脑中逐步酝酿 。
在周恩来等人的努力下 , 1973年3月10日 , 邓小平恢复了党的组织生活和国务院副总理职务 , 同年8月在党的十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 由于此时周恩来病情加重 , 毛泽东有意识培养邓小平成为周恩来的接班人 , 对邓小平更加器重 。
在一次听取工作汇报中 , 毛泽东讲到各大军区司令员久未调动的问题 , 问邓小平怎么办?邓小平稍作沉思 , 随后把面前的茶杯和毛泽东的茶杯对换了一下 。 毛泽东会心一笑 , 说道:“英雄所见略同 。 ”
“一个人在一个地方搞久了会油”
1973年12月 , 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 。 会议一开始 , 毛泽东就批评政治局和军委 。 他说:“政治局要议政 。 军委要议军 , 不仅要议军 , 还要议政 。 ”又说 , “政治局不议政 , 军委不议军 , 以后改了吧 。
你们不改 , 我就开会 , 到这里来 。 我毫无办法 , 无非是开政治局会 , 跟你们吹一吹 , 当面讲 。 ”会场里鸦雀无声 , 气氛有些紧张 。 毛泽东缓和了一下语气 , 转换了话题 。
他说:“我考虑了很久 , 大军区司令员还是调一调好 。 ”他面朝叶剑英:“你是赞成的 , 我赞成你的意见 。 我代表你说话 。 我先找了总理、王洪文两位同志 , 他们也赞成 。 ”
毛泽东建议在座的政治局委员们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 唱完歌 , 他接着谈:“一个人在一个地方搞久了 , 不行呢 。 搞久了油了呢!”这是讲各大军区司令员 。 他说他已经考虑了好久 , 认为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坐镇 , 一呆就是20年 , 会出现消极因素 。
【『』毛主席突然对调八大军区司令:幕后真相胆寒】随后 , 毛泽东宣布重要决定 。 他指着复出不久的邓小平说:“我们现在请了一个参谋长 。 他呢 , 有些人怕他 , 但他办事比较果断 。 ”分页标题

『』毛主席突然对调八大军区司令:幕后真相胆寒
文章图片
毛泽东又对邓小平说:“你呢 , 人家有点怕你 , 我送你两句话 , 柔中有刚 , 绵里藏针 , 外面和气一点 , 内部是钢铁公司 。 过去的缺点 , 慢慢改一改吧 。 ”毛泽东讲话常常是漫谈 , 话题很广 , 但始终贯穿他要阐明的观点和思想 。
从“东平湖”聊到《红楼梦》
根据政治局会议的决定 , 中央12月20日召开了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会议 。 会议是在毛泽东的书房召开的 。 据参会的田维新将军后来回忆 , 当时毛泽东坐在书房的中央 , 左手坐着朱德总司令 , 右手坐着刚参加军委工作的邓小平 。
周恩来、江青等几位政治局委员依次站立在毛泽东的右后侧 。 王海容站在毛泽东的左后侧 , 她是给毛泽东当“翻译”的:把方言译成普通话 。
李德生回忆 , 毛泽东交代叶剑英副主席把各大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都找来 。 46位高级将领受到了接见 。 将要被调动的八大军区司令员 , 坐在面对毛泽东的前排 。
接见开始后 , 毛泽东拍拍朱老总的肩膀:“这是好司令啊 , 是我们的红司令 , 不是黑司令 。 ”毛泽东简单地讲了几句之后 , 便与站立在一侧的肖劲光、陈士榘(jǔ)、田维新和马宁4位高级将领握手谈话 。
第一位是海军司令员肖劲光大将 。 毛泽东握着肖劲光的手问道:“身体好吗?”
与陈士榘上将握手时 , 毛泽东问:“身体怎么样?”陈士榘立正回答说:“托主席的福 , 身体还好 。 ”“井岗山下来的人不多了 。 ”毛泽东感叹了一句 。
第三位与毛泽东握手的是解放军政治部副主任田维新少将 。 毛泽东问:“田维新同志 , 你是哪儿人?”“山东东阿人 。 ”田维新答 。“曹植埋在什么地方啊?”毛泽东又问 。“鱼山 。 ”田维新一面回答 , 一面想 , 主席知识真是渊博!
毛泽东又问:“左边有个湖 , 是什么湖?”田维新想了一下说:“嗯 , 要说湖 , 那离鱼山还远 , 是东平湖 。 ” “噢 , 那就对了!”毛泽东突然话锋一转 , 说:“总政治部就交你负责了!”
田维新毫无准备 , 但很快作出了反应:“德生同志(此前任总政治部主任的李德生)走了 , 总政就我一个副主任了 。 让我继续留在总政工作是需要的 , 请主席委派主任 。 ”
“不 , 就是你负责了!”毛泽东以十分明确的语气说 。 田维新说:“我资历、经验都不够 , 还请主席派个主任吧!”毛泽东不再作答 , 开始与空军司令员马宁握手谈话 。
之后 , 毛泽东再次开始向全体人员讲话 。 讲着讲着 , 他向坐在前排的许世友问道:“我要你读《红楼梦》 , 你读了没有?”“读了 。 ”许世友回答得很干脆 。 “读了几遍?”“一遍 。 ”“一遍不够 , 要读三遍 。 ”毛泽东随口背了《红楼梦》第一回中的一大段 。
自从毛泽东要许世友读《红楼梦》后 , 在座的高级将领几乎都认真读过这部古典名著 , 但是没有谁能大段背诵 。 80岁高龄的毛泽东这一番即席背诵 , 令在座的高级将领敬服不已 。
背过《红楼梦》 , 毛泽东还要许世友学周勃 。 周勃是西汉初年刘邦手下的名将 , 是刘邦去世后朝廷的柱石 。
接着 , 毛泽东对北京军区司令员李德生风趣地说:“在一个地方搞久了 , 也不太好 。 你在北京军区搞得倒不是那么久 。 李家出了个李铁梅 , 你就是李铁梅 , 你就是陪绑的 。 ”他还幽默地说了两遍:“李德生活到九十九 , 上帝请你喝烧酒 。 ”

『』毛主席突然对调八大军区司令:幕后真相胆寒分页标题
文章图片
12月22日 , 毛泽东正式宣布对调命令 , 各大军区司令员、军兵种主要领导再次集中 。 毛泽东想给王洪文一次机会 , 让他在将帅面前树立点威信 , 委托王洪文点名 。 王洪文不知深浅 , 就大大咧咧地点起名来 。
“许世友!”没有人答应 。 王洪文向会场望去 , 只见许世友脸色铁青 , 眼望天花板 , 不理会他 。 其实 , 此时许世友正在心中暗骂:“许世友的名字是你喊的吗?你坐政治火箭行 , 领导军队不行!”
王洪文在上海时 , 和许世友比较熟 , 也在一起喝过酒 , 没有想到许世友一点面子也不给他 。 于是他又壮着胆 , 点了一次:“许世友!”忽听“咚”的一声 , 许世友把茶杯往茶几上一磕 , 发出巨响 。
这时 , 王洪文才醒悟过来 , 他转过头来求助似的望着伟大领袖 。 毛泽东铁青着脸 , 有些恼火 , 但却一言不发 。
机敏的周恩来立刻来救场 。 他拿过名册 , 看也不看 , 先从其他司令员点起 , 李德生、陈锡联、许世友……刚才还很傲的将军们 , 一个个响亮地回答着 。 点完名 , 周恩来宣布了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的具体细节:
北京军区司令员李德生与沈阳军区司令员陈锡联对调;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与武汉军区司令员曾思玉对调;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与广州军区司令员丁盛对调;福州军区司令员韩先楚与兰州军区司令员皮定均对调 。
建军史上的重大高层变动
其实 , 当时全国有十一大军区 , 除了上述八大军区外 , 还有新疆军区、成都军区、昆明军区的三位司令员没有被调动 。
会议结束后 , 按照毛泽东的要求 , 命令下达10天内 , 各军区司令员都到达了新的工作岗位 , 每人按规定仅带了10人以内的工作人员 。 对调工作干净利落地完成了 。
这次重大军界人事调动 , 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 美国著名的中国问题研究学者罗兹曼指出:“这是有意识地显示文官控制着国家政权 。
这样 , 许多司令员便离开了他们工作了20多年并建立了关系网的地区 。 这一命令是中国地方军事主义走向衰落的主要迹象 。 这次调动的规模之大表明 , 涉及到的每一个人都意识到 , 传统的势力已经被打破 。 ”
邓小平事后谈起这次对调的必要性时指出 , “这是因为毛主席很懂得领导军队的艺术 , 就是不允许任何军队领导干部有个团团 , 有个势力范围 。 ”
整体来说 , 这次对调是我军建军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 , 也是毛主席经长久酝酿后所采取的一项重大的治军、治国举措 。 实践证明 , 这一举措有力地保障了毛主席、党中央对军队的绝对统一领导 , 对当时的政治局面起到了稳定作用 , 也为以后军队高级干部交流制度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