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若无雍正,清朝或许早就灭亡了

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 , 清圣祖康熙皇帝第四个儿子 , 大清王朝入关后的第三任统治者 。 雍正夹在功业显赫的康熙和乾隆之间 , 一般都认为他只是承先启后的过渡皇帝 。
雍正在位十三年 , 对清廷机构和吏治做了一系列改革 。 如为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实行改土归流 , 耗羡银归公、建立养廉银制度等 , 出兵青海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 , 设立军机处 , 创立秘密建储制等 。 正是他对康熙晚年的积弊进行改革整顿 , 一扫颓风 , 使吏治澄清、统治稳定、国库充盈、人民负担减轻 。 这样一位励精图治、致力于富国强民的皇帝 , 应该给一个“好人”的评语 。

『雍正』若无雍正,清朝或许早就灭亡了
文章图片
可就是这样一个“好人” , 却只得到一世恶名 , 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 。 民间传说 , 最集中的是他“改诏夺位”、“骨肉相残”、“不得善终”三大恶名 。 从登上皇位 , 就传闻不断 , 说他谋父、逼母、弑兄、屠弟、贪财、好杀、酗酒、淫色、怀疑诛忠、好谀任佞 。 民间流传关于雍正的死因有很多 , 有说是被吕四娘(吕留良遗孤)谋刺死的;有说被宫女缢死的;有说服丹药中毒而死或中风而亡;更有甚者说其是被曹雪芹和竺香玉合谋毒死 。 众说纷纭的死因 , 其实正反映出雍正登基后面临的现状 。
可一个公认的事实却是:雍正是封建王朝中最为勤政的皇帝之一 , 在位13年国库从接手时的所剩无几到卸任时的国富民强 , 老百姓的安居乐业(雍正在位期间没有一次大规模農民起义) , 极力整治吏治建立了健全的领导和监督体制 。 雍正即位后 , 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清欠 , 也因此得了贪财的恶名 。

『雍正』若无雍正,清朝或许早就灭亡了
文章图片
在康熙统治后期 , 清朝经济面临着崩溃的危险:一方面叛乱此起彼伏 , 剿而不灭 , 用去大部分财政收入;另一方面朝廷内贪污成风 , 大小官员多以“借款”为由 , 私自动用国库银两竟高达上千万之巨!借了钱 , 又不还回来 , 这就造成了国库的“亏空” 。 国库里没有银子 , 就得增加赋税向老百姓要 , 但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又下旨“永不加赋” 。 国库只存银七八百万两 , 而又不能“加赋” , 这就是雍正接手时的财政现状 。
雍正为了维持大清帝国的运转 , 把眼睛盯在了“亏空”上 , 要把官员们欠国家的钱收回来 。 雍正决定从整顿吏制开始 , 钱粮亏空主要出在官吏贪污上 。 于是雍正下第一个法令 , 就是下达全面清查积空钱粮 , 要求各地严格执行 , 并责令所有亏空三年内全部补齐 , 不许派于民间 。
雍正给出的政策是:查出一个贪官污吏 , 立即就地免职 , 从调查团里选一个同级官员接任 。 雍正这一出手 , 动静可真不小 , 他用“杀威棒”彻底粉碎了下面官员“走过场”的希望 。 当查出主管财政的户部有亏空 , 而且亏空达二百五十万两时 , 雍正责令户部历任尚书、侍郎、郎中、主事等官吏共同赔偿 。 另外雍正自己的十二弟履郡王曾做过内务府主管 , 结果内务府也有亏空 。 当时全国上下都看着这件事情 , 如果这笔钱追不回来 , 那清欠将就此不了了之 。 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 , 雍正向这位十二弟下了手 , 最后为了还钱履郡王只好将家中器物当街变卖 。 但雍正也因此落了个刻薄的恶名 。

『雍正』若无雍正,清朝或许早就灭亡了
文章图片
雍正还下令:“丝毫看不得往日情面、众从请托 , 务必严加议处 。 追到水尽山穷处 , 毕竟叫他子孙做个穷人 , 方符朕意 。 ”此令一下 , 全国一片抄家声 , 雍正也得了个“抄家皇帝”的封号 , 甚至连牌桌上都有了一种新打法:抄家和 。 清欠一事可以讲“事关根本” , 成功与否决定了清朝能否安定、安全 , 也正是因为如此雍正才大动干戈 。 但是由于他近乎“不近人情”的高压政策 , 深深得罪了各级官员 。 应该讲这件事情是影响到雍正整体评价的关键因素 , 他犯的非“民怨”而是“官怒” 。分页标题
雍正不仅仅得罪了当官的 , 更得罪了天下的读书人 。 文字狱在雍正朝尤其严重 , 他因此落了个好谀任佞的恶名 。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曾静案 。 雍正六年 , 儒生曾静因受到明朝遗臣吕留良诗文的影响 , 锐意反清 。 让他的徒弟张熙去找时任川陕总督的岳钟琪 , 劝岳反清 , 结果被岳钟琪给举报了 , 曾静因此入狱 。 虽然曾静策反没能成功 , 但他已经成功了 , 他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一笔 , 而且更让雍正着实加了一条罪状 , 也使雍正得罪了天下读书人 。
雍正得罪的这两批人 , 官员和文人 , 实际上是老百姓的眼睛和舌头 , 他们“看到的”和“所说的” , 很快就被老百姓复制、传播 。

『雍正』若无雍正,清朝或许早就灭亡了
文章图片
雍正在位期间 , 自诩“以勤先天下” , 不巡幸 , 不游猎 , 日理政事 , 终年不息 。
仅以朱批奏折而言 , 雍正朝现存汉文奏折35000余件、满文奏折6600余件 , 共有41600余件 , 平均每天批阅奏折约10件 。 而且批复都以红砂朱批 , 这说明不是找人代笔 , 有的奏折上的批语竟有1000多字 。 著名作家二月河曾如此评价雍正:“康熙、唐太宗 , 还有秦始皇这些勤政君主 , 没一个比得上他的 。 ”可这样一个“一心为公以天下计”的皇帝 , 无论是在位的时候 , 还是身后都留下了恶名 。
雍正曾在年羹尧的奏折上批了一段流传后世的君臣说:“凡人臣图功易 , 成功难;成功易 , 守功难;守功易 , 终功难 。 为君者施恩易 , 当恩难;当恩易 , 保恩难;保恩易 , 全恩难 。 若倚功造过 , 必至返恩为仇 , 此从来人情常有者 。 ”实际上这对雍正又何尝不是呢?他一心想造福于民 , 却层层受阻 , 虽然取得了不少功绩 , 却免不了为当世和后世所恶 。 套用他自己的话讲 , 正所谓“做事易、成事难;成事易、守事难;得名易、保名难;保名易、全名难” 。

『雍正』若无雍正,清朝或许早就灭亡了
文章图片
雍正的成功 , 首先在于他摒弃了人情的束缚 。 在封建官场 , 所谓的处世哲学 , 其实就是一部人情学 。 这类学问虽然让一部分人在复杂的斗争之中得以明哲保身 , 却让很多人失去了在历史上留下自己名字的机会 。 以结果看行为 , 雍正做的每件事情都是为了整个国家社稷 , 为了黎民百姓 。 虽然在世时已经背负骂名 , 虽然他知道自己无力将自己的形象在百姓的口中和文人的笔下更改 , 但他依然努力地工作着 , 依然奋力地为了天下而不断得罪那些不得不得罪的人 。
【『雍正』若无雍正,清朝或许早就灭亡了】可喜的是 , 近些年对雍正的评价正在发生改变 , 人们正逐步开始转变对他的认识 , 甚至有很多人已经喜欢上他 。 雍正在后世所得到的认同向我们昭示了一条生存法则:你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喜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