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中和之道:儒家最高境界的养心法


_本文原题:中和之道:儒家最高境界的养心法
《中庸》里讲到 , “喜怒哀乐之未发 , 谓之中;发而皆中节 , 谓之和 。 ”用现代语言来理解 , 就是:在没有产生喜怒哀乐等情绪之时 , 人们的内心也就没有受到外物的侵扰 , 其心态也就是平和自然的 , 也就是“中”;当遇到各类事务的时候 , 人的内心也就不可避免地要有所反映 , 人也会发生一些情绪变化 , 并且还会通过表情、动作、语言表现出来 。 在这种情况下 , 假如情绪的表现能够恰到好处 , 也就是做到合乎身份、不背情理、合时合宜 , 这就是“和” 。
关于“中”与“和”的意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 《中庸》都有介绍 , 如“中也者 , 天下之大本也 , 和也者 , 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 , 天地位焉 , 万物育焉”等 。 可见 , “中”是自然中最大的根本 , 也就是“和”的本来面目;“和”是天地之间的不变准则 , 是必须遵循的道理 , 也就是“中”的外在表现和必然结果 。 因此 , “喜怒哀乐未发”的“中”讲的是本原 , 也就是为人处世中最本质和最核心的东西 。 假如人的情绪不受外界影响 , 一直处于“未发”状态 , 那么人间也就不会产生种种纠纷和误会 , 生活也会变得简单 。 可是 , 那是一种不可能存在的假想 , 是《中庸》的作者为了说明“中”的道理而想象出来的 。 因此 , 在现实中人们所向往的也不是那种身如枯木、心如死灰的没有情感和欲望的生活 。 那么人们所追求的情感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当然是“和” 。 “和”即和谐 , 它不仅是“中”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形式 , 也是中庸之道对人们所提出的修养目标 。
《中庸》是蕴涵智慧的经典之著 , 可是 , 当阐述“和谐”这一重要主题之时 , 它所着眼的居然是“喜怒哀乐” , 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小节 。 其实不然 , 控制情绪绝不只是一个人的修养问题 ,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 , 它不仅能决定一个人的气质和生活品质 , 也关系到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成败得失 。 那么 , 什么样的情绪才能有助于“和”的实现呢?
?从容淡定
【『情绪』中和之道:儒家最高境界的养心法】只有真正成熟的人才能做到从容淡定 。 这种心态不仅有助于事业的成功 , 还可以修炼一个人的境界和胸怀 。 明代的吕坤对从容有着精辟的见解 , 他曾说过 , “天地万物之理 , 皆始于从容 , 而卒于急促”、“事从容则有余味 , 人从容则有余年”等话 。 可见 , 从容除了在为人处世方面有所作为之外 , 还是一个养生的法门 。
?

『情绪』中和之道:儒家最高境界的养心法
本文插图
正确处理负面情绪
负面情绪的方法是承认和接受它的存在 , 但并不参与其中 , 抱着健康持平的态度和开放的心态对待 。
?控制情绪
控制情绪 , 很多人都将其片面地理解为压抑情绪 , 那是非常有害的 。 有些人不管遇见什么事情 , 无论是好事还是坏事 , 都想做到心如止水、面无表情 , 其实不应该那么做 , 那样对人体是有害无益的 。 假如一味地压抑自己的情绪 , 在违背自然规律的同时 , 还会给身体和心理造成很大损害 。 另外 , 过于压抑情绪还可能给人留下虚伪或者城府很深的感觉 , 对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不利的 。
?过犹不及
诚信太过 , 就变成了迂腐;敏捷太过 , 就便成了圆滑;勇敢太过 , 就变成了鲁莽;庄重太过 , 就变成了呆板;礼貌太过 , 就变成了别有用心……它们所说的就是过犹不及的意思 。 过犹不及不仅是中庸之道的最好解释及最重要原则 , 还是中庸之道的精髓所在 。 朱熹就将“中庸”的含义定为“无过不及” , 也就是不仅没有过 , 也没有出现不及 。 可以 , 过和不及都不符合中庸的要求 。
?和而不流 分页标题
和而不流被认为是历代君子的为人之道 。 《中庸》中也详细介绍了“和而不流”的处事原则:首先 , 君子懂得如何与人和睦相处 , 他们能主动地适应环境 , 并善于和性格不同的人和谐相处 , 能够很好地维护自己的公共形象和人际关系;其次 , 君子绝不会屈服于潮流 , 他们不会随便抛弃自己的主张和原则 , 也不会和丑恶的势力同流合污 , 他们会坚持自己的品格和操守 , 并在人格上保持独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