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军】悲壮的喀秋莎火箭炮部队:全军覆没却无人投降

1941年7月14日 , 苏联第聂伯河和别列津河(这个单词在俄语中是天鹅的意思 , 柴可夫斯基的著名舞曲《天鹅湖》就取材自是奥尔沙附近的湖泊和村庄中的民间传说)之间的公路和铁路枢纽——奥尔沙 , 已经被德国人占领 。 中央集团军先头部队的几个师 , 在与缺乏反坦克武器的苏军守备部队经历了剧烈交火后已经攻下这里 。 自6月22日以来 , 他们始终高歌猛进 , 由于突然袭击、长期的渗透、苏军的换防和大清洗 , 德军迅速突破了200多公里的苏联边境线 。

【德军】悲壮的喀秋莎火箭炮部队:全军覆没却无人投降
文章图片
得益于闪击波兰和征服法国的战斗经验 , 德军的闪电战体系可以说是炉火纯青 , 在广袤的东欧大平原上像是3把锋利的尖刀快速撕碎着苏军主力部队的抵抗 。 虽然各地的小规模殊死抵抗层出不穷 , 但是无碍全局 , 德军迅速向着预定目标快速挺进 。 此时的德军完全是一副锐不可当的气势 , 一场速战速决的胜利似乎已经近在眼前 , 征服欧洲和瓜分世界的梦想似乎已经近在咫尺了 。

【德军】悲壮的喀秋莎火箭炮部队:全军覆没却无人投降
文章图片
之后 , 战线距离奥尔沙越来越远 , 城内只能听到远远传来的零星枪炮声 。 火车站内一片繁忙 , 德军利用缴获到的为数不多的苏联宽轨列车 , 抓紧将后方的物资和部队源源不断的运到这个前线基地 , 俄罗斯的盛夏 , 骄阳似火 , 很多后勤士兵都把军服和装备丢在一旁 , 赤膊上阵搬运物资 , 车站两侧的遮阳棚下 , 躺满了避暑的德军官兵 。
莫斯科时间下午2点30分 , 一阵刺破空气的尖啸吓住了正在忙碌的德军 , 正当所有人惊慌失措的望向周边时 , 一阵密集的 , 拖曳着长长白色尾烟的白色弹雨突然从天而降 , 随后落地的炮弹发生了剧烈的爆炸 , 很多接近落点的士兵被直接炸的粉碎 , 爆炸又引爆了列车上满载的弹药和燃油 , 连环爆炸将整个车站连同里面的一切都炸上了天 , 只留下死一样的寂静和一片废墟 。

【德军】悲壮的喀秋莎火箭炮部队:全军覆没却无人投降
文章图片
德军在这次突如其来的猛烈袭击中蒙受了巨大伤亡 , 于是立即派遣空军出动 , 想要报复攻击自己的苏军 , 但一无所获 。 奥尔沙交通枢纽遭破坏 , 德军地面部队则不得不停下前进的步伐 , 先抢修火车站 。

【德军】悲壮的喀秋莎火箭炮部队:全军覆没却无人投降
文章图片
根据幸存的士兵的告 , 如果排除弹药被击中后形成的连环爆炸 , 这次火炮攻击持续的时间还不到半分钟 。 德军一些参谋认为是炮击导致幸存士兵对时间的判断出现差错 , 但是很快 , 越来越多的证据证实了这一说法 。 由于火车站瘫痪 , 运输补给已经中断 , 德军忙于恢复交通 , 调查工作只能放缓 。 在纠结了几个小时后 , “苏军使用新式火炮对奥尔沙展开轰炸”的报告还是被德军中央集团军上报了 , 不过德军高层同样茫然不解 , 因为之前他们没有收到过任何相关的情报 。
被这场猛烈炮火吓到的不止是德军 , 在奥尔沙东边 , 一支正在掩护友军撤退的苏军部队也被这场突如其来的炮击吓得够呛 。 伴随着几乎要刺破耳膜的呼啸声 , 拖曳着长长尾烟的炮弹如疾风般掠过他们的头顶 , 砸在对面德国法西斯头上 。 火焰和烟雾在几公里外都能看的分明 , 大地在颤抖 , 很多苏军士兵震惊地楞在了原地 。
当时正在前线指挥战斗的叶廖缅科元帅回忆道:“炮兵战果极大 。 我军的一些官兵目睹了那巨大的威力后 , 甚至吓得退了回来 。 ”

【德军】悲壮的喀秋莎火箭炮部队:全军覆没却无人投降分页标题
文章图片
之后 , 德军为了防止火车站再次遭受打击 , 派出了附近机场的所有侦察机寻找苏军炮兵阵地 。 同时 , 数个波次的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对附近撤退的苏军进行了打击 。 然而从始至终 , 德国人都未能发现苏军的大口径火炮 。

【德军】悲壮的喀秋莎火箭炮部队:全军覆没却无人投降
文章图片
直到深夜 , 7台顶着“铁轨”的卡车才从伪装网覆盖的隐蔽坑中悄悄发动了引擎 , 向东方撤退 。 这支神秘的炮兵部队在狠狠打击了德军后 , 并未进行第二波次打击 , 而是就地进行伪装隐蔽 , 由于这种新式火炮的炮管从高空中看起来和铁轨一样 , 从而骗过德国的侦察机 。
【【德军】悲壮的喀秋莎火箭炮部队:全军覆没却无人投降】这型神秘的装备就是后来被称为“喀秋莎”的BM-13型自行火箭炮 , 而这支部队 , 正是第一支使用喀秋莎的部队——特别独立炮兵连 。
实际上 , 俄国人的火箭弹研究最早招可以追溯到一战时期 , 俄国工程师曾试验过用木板和简易火箭搭载在飞机上 , 作为对地面攻击的武器 。 十月革命的爆发很快便打断了这些研究 , 直到20年代末苏联人才开始逐步恢复这方面的探索 。
1939年的诺门坎战役 , 秘密参战的I16特别实验小队使用82mm轻型火箭弹多次袭击日军 , 击落日军4架96式轰炸机 , 并破坏三处日军炮兵阵地 。 日军一度认为苏军将76mm加农炮搬上了飞机 , 于是也开始研究怎样将火炮装在飞机上 , 结果当然是到战争结束也没进展 , 白白浪费了时间精力 。 苏军各部队对火箭弹在实战中的表现极为满意 , 军工部门随即加快了研究速度 。

【德军】悲壮的喀秋莎火箭炮部队:全军覆没却无人投降
文章图片
苏联的车载火箭炮自1937年末就开始实验 , 但直到1939年夏季也未研发成功 , 火箭弹的弹道飘忽不定、弹药可靠性不佳、成本过高等问题始终困扰着这款新生的武器 。 直到1939年3月底 , 共产国际厂的火箭炮样车才通过了测试 , 达到了“大面积覆盖敌军阵地、集结地、打开突破口”的基本设计要求 , 1941年6月 , 这款先进的火箭炮开始进入量产阶段 。
战争的突然降临几乎延误了苏联人所有的计划 , 但是成立火箭炮部队的进程却大大地加快了 。

【德军】悲壮的喀秋莎火箭炮部队:全军覆没却无人投降
文章图片
6月28日 , 苏军决定组建一个БМ-13特别独立火箭炮连 。 30日夜 , 头2门火箭炮开到了驻地 。 第2天 , “特别独立炮兵连”成立了 , 该部由7台包括样车在内的БМ-13-16火箭炮组成 , 下属一个补给排 , 携带3000发弹药和一部分维修配件 。 由于该连装备的是先进的秘密武器 , 必须由最优秀的士兵组成 , 所有战士都从捷尔任斯基炮兵学校党团支部中最优秀的志愿者里选拔出来 , 指挥官由忠诚可靠的内务人民委员会的伊万 安德烈耶维奇·弗利尤洛夫大尉出任 。
7月11日 , 特别独立炮兵连抵达前线 , 并在14日摧毁了奥尔沙火车站 。 弗利尤洛夫大尉确实是一位老练的指挥官 , 他为了防止火箭炮被敌军的反击摧毁 , 提前挖掘好了隐蔽所 , 在一轮齐射发射光112发弹药后 , 就立即把部队转移到隐蔽地点 , 成功躲开了德军空军的侦察和反击 。

【德军】悲壮的喀秋莎火箭炮部队:全军覆没却无人投降
文章图片
摧毁奥尔沙火车站的战斗只是特别独立炮兵连发威的开始 。 20日 , 德军前线再次发来报告 , 一支驻守在斯摩棱斯克外围村庄的步兵团遭受不明来历的强大火炮袭击 , 伤亡极为惨重;30日 , 又有一处榴弹炮营阵地遭到重创 。 此后 , 德军又在进攻斯摩棱斯克的战斗中遭遇强大炮火攻击 , “斯大林拥有一种发射声像是管风琴一样的超级武器”的消息不胫而走 , 恐怖的传言如同瘟疫般蔓延 , 严重打击了德军的士气 。分页标题

【德军】悲壮的喀秋莎火箭炮部队:全军覆没却无人投降
文章图片
“不惜一切代价 , 设法找到这支部队 , 俘虏他们的人员和装备 , 这对于我们至关重要 。 ”希特勒和他的将军们一次又一次的向前线下达着这条命令 , 然而无济于事 , 机警的弗利尤洛夫无数次躲过了德军的侦察和围剿 , 同时还不断重创德军 。
8月底 , 弗利尤洛夫转战至叶尔尼亚 , 跟随朱可夫元帅作战 , 试图摧毁叶尔尼亚突出部的德军阵地 , 为莫斯科完成防御部署争取时间 。 虽然对手是强大的第10装甲师、第17摩步师和党卫军“帝国”师、“大德意志”师 , 但特别独立炮兵连的战士们毫无惧色 , 在这场战斗中 , 喀秋莎火箭炮第一次和其他火炮、迫击炮进行联合作战 , 在炮战中将德国炮兵打得抬不起头来 。

【德军】悲壮的喀秋莎火箭炮部队:全军覆没却无人投降
文章图片
“我们伤亡过半!重武器损失殆尽!所有指挥官阵亡!俄国人简直疯了!他们把全苏联所有的炮弹都扔到了这里!整个阵地上找不到一棵立着的树!所有的制高点都被削低了1到2米!”第十七摩托化步兵师的一名参谋在战后如此说道 。 该名参谋因为汇报时发表了上述言论而被视为动摇分子 , 为防止他继续动摇军心而被送去德国后方疗养 , 后来被盖世太保秘密处决 。
至9月初 , 德军不得不放弃叶尔尼亚突出部 , 向南加强南部方面军 , 苏军收复叶尔尼亚 。 此战 , 喀秋莎消耗了一千余发炮弹 , 有力支援了朱可夫元帅的作战计划 , 朱可夫晚年撰写的回忆录中对此也有提及 。

【德军】悲壮的喀秋莎火箭炮部队:全军覆没却无人投降
文章图片
9月中旬 , 弗利尤洛夫所部再次返回斯摩棱斯克地区作战 , 但是由于在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两线作战 , 苏军的兵力吃紧 , 斯摩棱斯克方面的许多苏军部队被抽调去其他方向 。 并且随着秋季降雨的到来 , 战壕和隐蔽地点往往积水严重 , 伪装物也经常被冲掉 , 苏军的处境愈加困难 。 喀秋莎虽然还在努力的歌唱着 , 却再难挽回危局 。
10月初 , 德军集中了新的预备队 , 发动了“台风”行动 , 旨在突破斯摩棱斯克之后直取莫斯科 。 苏军战线多处被突破 , 被迫开始撤退 。 10月7日夜 , 正在隐蔽行军的费列洛夫所部在布嘎特伊村与德军渗透部队意外遭遇 , 双方短兵相接 , 密集交火 。 火箭炮兵们迅速就地展开 , 部署发射阵地 , 其他战士则拼死挡住德军的进攻 , 为火箭炮的发射争取时间 。 从照明弹的火光中 , 费列洛夫看的很清楚 , 德军的进攻箭头直指自己 , 他迅速命令部队开火 , 将最后的200多发火箭弹倾斜到德国法西斯的头顶 。

【德军】悲壮的喀秋莎火箭炮部队:全军覆没却无人投降
文章图片
当喀秋莎的最后一首歌唱完时 , 该部已经深陷重围 , 士兵们炸毁了发射车 , 连一颗螺丝钉都没有落入德军之手 。 剩余官兵随即组织突围 , 但几乎悉数牺牲 , 无一人被俘或投降 。
第一支喀秋莎部队就这样消失在了莫斯科城下 , 直至他们全灭 , 德军都未能获得喀秋莎的秘密 。

【德军】悲壮的喀秋莎火箭炮部队:全军覆没却无人投降
文章图片
然而 , 还没等德军舒一口气 , 新的喀秋莎的歌声就再次响彻在了莫斯科城下 , 无数台崭新的喀秋莎火箭炮开下生产线 , 把歌声从莫斯科城下唱到柏林城外 , 唱到法西斯德国的覆灭 。
二战结束后 , 费列洛夫被追授一级卫国战争勋章 , 奥尔沙的一条大街被命名为费列洛夫街 , 在街道的尽头 , 至今还屹立着喀秋莎的雕像 。分页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