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风华流砂■制度源于礼乐,礼乐还能治国,礼乐如何发展为“指路明灯”?


我国进入阶级社会后 , 为了适应奴隶制经济基础的需要 , 统治者为了更好的稳固统治基础 , 实施了一系列上层建筑的建设 。 其中最典型的有: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 , “诸侯立家 , 卿至侧室 , 大夫贰宗”的分封制 , 以及维护等级制的礼乐制度 。
后来 , 礼乐制度顺着历史的脉络延伸发展 , 逐步成为了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伦理的标准 。 可想而知 , 在中国的历史上 , 礼乐制度虽有过崩坏 , 但礼乐文化一直深入人心 , 并且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 礼乐究竟发源于何处?这种礼乐文化又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哪些方面?

一指风华流砂■制度源于礼乐,礼乐还能治国,礼乐如何发展为“指路明灯”?
本文插图
一、礼乐始于西周 , 制度源于礼乐
01.礼乐的基点起于周人的社会文明
在商时期 , 商王推行“政教合一”政策 , 他既是国家元首 , 也是宗教领袖 。 那时 , 从统治者到下层民众皆好占卜 , 时常通过所谓“神明的旨意”来作为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
约公元前11世纪 , 周武王伐纣 , 双方会战于牧野 , 商军临阵倒戈 , 周军大胜 , 商纣王鹿台自焚 , 商亡 , 周朝始建 。
周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化 , 周文王曾推演的后天八卦图就是周文化灿烂辉煌的有力证明 。 周朝建立后 , 周人逐渐远离了神权政治的模式 , 通过继承和发展夏礼和殷礼 ,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制定了周礼 。
因此我们认为 , 礼乐的基点起自周人的社会文明 。

一指风华流砂■制度源于礼乐,礼乐还能治国,礼乐如何发展为“指路明灯”?
本文插图
02周公“制礼作乐”开启制礼作乐
周公 , 是周武王的弟弟 。 彼时 , 武王伐纣后第二年病死 , 年幼的成王即位 , 周公摄政 , 扶持幼主 。
幼主即位 , 多少人虎视眈眈 , 因此周初的社会是动荡不安的 。 周公平定了“三监之乱” , 即管叔、蔡叔、霍叔的谋反 , 又平定东夷之祸 , 收服了人心 , 得到了大量民众的拥护 。 此时 , 已基本达到了“以藩屏周”之目标 。
为政之道 , 讲究的是一个“文治武功” 。 此时新崛起的周王朝的“武功”已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 要想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 , 须得建设“文治” , 况且以“文治”治天下曾是周武王一生夙愿 。
常言道:“打江山易 , 守江山难 。 ”经历了这一番叛乱 , 不禁引发了周公深思:此时的周王朝亟需一个什么样的制度能够有效地防止“僭越” , 在自己百年之后仍能将篡权夺位之事防患于未然?
于是 , 他想到了“制礼作乐” 。 为社会立规范 , 为国人立准则 , 这是周公的初衷 。
因此在摄政的第六年 , 周公制定了周礼 。 周礼的名目繁多 , 具体且详细 , 设有吉、凶、军、宾、嘉五礼 , 对祭祀鬼神、婚冠、宾射、丧吊等的仪式和规模都进行了规定 。
通过对这些礼的规定 , 体现君臣、父子、夫妻之间的尊卑等级关系 , 将社会上的每个人都紧紧束缚在固定的阶级位置上 , 以此来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
周礼的制定 , 是周王朝“文治”的建设 , 也是周公为构建新的社会规制和重塑国人意识的重要体现 。

一指风华流砂■制度源于礼乐,礼乐还能治国,礼乐如何发展为“指路明灯”?
本文插图
03.姬周人的文化制度创世之举“礼乐”治国
在周朝 , 井田制是维持统治的经济制度 , 宗法制是维护统治的社会制度 , 礼乐制则是维护统治的文化制度 。
礼乐制度 , 是姬周人在文化制度层面上的创世之举 。
礼 , 用于定亲疏、决嫌疑 , 别同异以及明是非 , 是一种道德规范 , 是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 。
乐 , 五声八音方为乐 。 五声为音阶 , 是按五度的相生顺序 , 从宫音开始到羽音;八音为器乐的分类 , 即埙、笙、鼓等 。分页标题
礼乐 , 贯穿古今 , 一脉相承 。 礼乐也时常用来阐释政治取向 , 《礼记》中有云:“内以治宗庙之礼 , 足以配天地之神明;出以治直言之礼 , 足以立上下之敬 。 ”这便是礼乐之于政治的价值 。
姬周政权通过礼乐的形式 , 把社会中各等级的权利、义务制度明晰 。 随着王朝的更迭 , “礼”、“乐”逐渐上升为普世的核心价值观 , 成为世世代代奉行的基本准则 。
我们已经从上文了解到了礼乐的起源 , 那接下来就来共同探索一下——礼乐 , 究竟是如何发展为“指路明灯”的?

一指风华流砂■制度源于礼乐,礼乐还能治国,礼乐如何发展为“指路明灯”?
本文插图
二、礼乐因教化功能而渗入社会国民方方面面 , 成为指路明灯
01.礼乐教化让“礼”和“乐”更加融合 , 成为封建王朝第一首选
论语《为政》中写道:“殷因于夏礼 , 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 , 所损益可知也 。 其或继周者 , 虽百世可知也 。 ”说的是周朝继承和发展前两朝的礼制和乐舞传统 , 融会贯通 , 最终形成周礼 。
在西周初期 , 曾实行过音乐教育 , 考古也曾发掘出大量的西周音乐史料 。 周朝发挥礼乐的教化功能 , 使得“礼”和“乐”更加紧密融合 。
后期 , 礼乐教化运用到教育中 , 逐步演变成一种系统的教育体系 , 并因此涌现出许多以教化礼乐思想为核心的学校 。 礼乐的教化功能发挥到极致 , 并受到封建王朝推崇 , 成为统治者治国安民、教化百姓的不二选择 。

一指风华流砂■制度源于礼乐,礼乐还能治国,礼乐如何发展为“指路明灯”?
本文插图
02.礼乐影响国子教育 , 成为教育读本的主力
“君子和而不同 , 小人同而不和”、“道不同 , 不相为谋”、“君子坦荡荡 , 小人常戚戚”这些都是后世广为流传的关于礼乐的名言 。 可想而知 , 早在奴隶社会 , 礼乐就已经成为影响国子教育的重要因素 , 成为了一代又一代学子的“指路明灯” 。
夏商周是我国教育的开创时期 。 《孟子.滕文公》上记载:“夏曰校 , 殷曰序 , 周曰庠 , 则三代共之 。 ”
在西周 , 王族为更好的教导王子公主以及贵族宗室之子 , 在宫廷内开创了更加系统、完备的学校教育制度 。 教学的内容有我们常说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 礼乐是当时教育的重要内容 。
学校通过对他们进行礼乐的教育 , 来将周天子的统治理念完整的传达给诸侯、士大夫、士的后人 , 让分封的等级观念和宗法的嫡庶尊卑思想在他们心里根深蒂固 , 从思想上阻止这些宗室后人他日产生“僭越”心理 , 以此来巩固王朝统治 。
《礼记》还曾记载:“十有三年学乐 , 诵《诗》 , 舞 《勺》 , 成童舞《象》 , 学射御 。 二十而冠 , 始学礼 , 可以衣裘帛 , 舞《大夏》”详细的规定了不同年龄的学生可以学习的不同内容 , 十三岁才可以诵《诗》 , 习跳《勺》舞;十五岁才可以学《象》舞 , 学习射御;二十岁加冠以后才可以穿裘帛 , 跳《大夏》之舞 。 必须要按照规定年龄 , 循序渐进 , 不可超前 , 亦不可滞后 。 可见 , 礼乐深深影响着国子的教育 。

一指风华流砂■制度源于礼乐,礼乐还能治国,礼乐如何发展为“指路明灯”?
本文插图
03.礼乐成为封建社会百家思想的奠基石 , 在几千年中影响深远
春秋战国时期 , 诸王争霸 , 周王朝日益衰微 , 天子的地位日益下降 , 甚至要看诸侯的脸色做事 。 周王朝的统治的衰败 , 必将伴随礼乐制度的崩坏 。
天子的威信日益下降 , 诸侯群起 , 有郑“射王中肩”、齐“尊王攘夷”、楚王“问鼎中原”…政治上的诸侯争霸 , 使得文学方面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 。
儒家创始人孔子一生致力于恢复礼乐制度 , 主张“克己复礼” , 希望通过约束自己的方式来使言行合乎于礼 。 虽然孔子的思想并没有受到当时争霸的诸侯们的青睐 , 但他主张的“以礼治国 , 以乐教民”的思想受到了后世的传承 。分页标题
礼乐制度虽然崩坏了 , 但孔子所推崇的礼乐文化仍然存在于在中国古代数千年的社会的方方面面 , 并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

一指风华流砂■制度源于礼乐,礼乐还能治国,礼乐如何发展为“指路明灯”?
本文插图
结语:
礼乐始自夏商 , 到了周朝初期 , 周公"制礼作乐" , 使礼乐形成了独有的文化体系 , 并起到教化百姓 , 治国安邦的重要作用 。
后有孔孟二儒薪火相传 , 集结前人的精髓之大成 , 创建以礼乐仁义为核心的儒学文化体系 , 启迪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 , 从而使礼乐文化得以传承至今 , 成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灿烂的一页 。
"礼乐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 , 创造了人类的辉煌 。 它不仅仅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内涵 , 也使中国成为了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 。

一指风华流砂■制度源于礼乐,礼乐还能治国,礼乐如何发展为“指路明灯”?
本文插图
【一指风华流砂■制度源于礼乐,礼乐还能治国,礼乐如何发展为“指路明灯”?】礼乐在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至今仍有强大持久的生命力 。 在今天 , 我们要批判继承 , 古为今用 , 使传统的"礼乐文化"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绽放积极的光芒 , 达到提升道德 , 加强修养 , 完善自我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