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南怀瑾先生:学问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识


学问■南怀瑾先生:学问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识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讲到作人 , 我们就想到庄子也提到过这件事 , 《庄子》这本书把有道的人叫“真人” 。唐宋以后 , 对神仙、得了道的人叫“真人” 。譬如现在指南宫供奉的吕纯阳叫“吕真人” 。如今的人听到“真人”这个名称 , 就好像带有宗教色彩 , 相当于西方的上帝 , 中国的仙、佛一样 。实际上过去道家所谓的“真人” , 是指学问道德到了家的人 。与这名词对称的叫假人 , 假人还是人 , 不过没有达到作人道德的最高标准 。发挥了“人”的最高成就 , 在道家就称之为“真人” , 孔子认为这就是学 , 就是学而之人 。于是一个“学”字 , 这么多观念都被他包括了 。
那么学问从哪里来呢?学问不是文字 , 也不是知识 , 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 , 作人做事上去体会的 。这个修养不只是在书本上念 , 随时随地的生活都是我们的书本 , 都是我们的教育 。所以孔子在下面说“观过而知仁” , 我们看见人家犯了这个错误 , 自己便反省 , 我不要犯这个错误 , 这就是“学问” , “学问”就是这个道理 , 所以他这个研究方法 , 随时随地要有思想 , 随时随地要见习 , 随时随地要有体验 , 随时随地要能够反省 , 就是学问 。开始做反省时也不容易 , 但慢慢有了进步 , 自有会心的兴趣 , 就会“不亦说乎”而高兴了 。我们平日也有这个经验 , 比如看到朋友做一件事 , 我们劝他:“不可以做呀!老兄!一定出毛病 。”他不听 , 你心里当然很难过 , 最后证明下来 , 果然你说得对 , 你固然替他惋惜 , 对于自己认识的道理 , 也会更进一层得到会心的微笑——“说” , 不是哈哈大笑 。悦者 , 会心的微笑 , 有得于心 。

学问■南怀瑾先生:学问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识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上面第一点所讲的是学问的宗旨 , 随时注重“时”和“习” , 要随时随地学习 , 不是我们今天来读四书就叫做学问 , 不念四书就不叫做学问 , 这不是它的本意 。
第二点接着下来 , 是说做学问的人要准备一件事 , 就我个人研究 , 有个体会——真正为学问而学问 , “君子有所为 , 有所不为 。”该做的就做 , 不该做的杀头也不干 , 所谓“仁之所至 , 义所当然”的事 , 牺牲自己也做 , 为世为人就做了 , 为别的不来 。因此为学问而学问 , 就准备着一生寂寞 。我们看历史——即看孔子就知道 。孔子一生是很寂寞的 , 现在到处给他吃冷猪头 , 当年连一个“便当”也吃不到 。但是他没有积极去求富贵 。怎么知道这一套他不来呢?因为他明知当时有拿到权位的可能 , 乃至他的弟子们也要他去拿权位 。因为孔子时代中国人口只有几百万人 , 在这几百万人中 , 他有三千弟子 , 而且都是每一个国家的精英 , 那是一股不得了的力量 。所以有些弟子 , 尤其是子路——这个军事学的专家 , 几乎就要举起膀子来:“老师 , 我们干了!”那种神气 , 但是孔子不来 。为什么呢?他看到 , 即使一个安定的社会 , 文化教育没有完成 , 是不能解决其他问题的 。基本上解决问题是要靠思想的纯正 , 亦即过去所谓之“德性” 。因此他一生宁可穷苦 , 从事教育 。所以做学问要不怕寂寞、不怕凄凉 。要有这个精神 , 这个态度 , 才可以谈做学问 。
【学问■南怀瑾先生:学问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识】
学问■南怀瑾先生:学问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识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虽然做学问可能一辈子都没有人了解 , 但是孔子说只要有学问 , 自然有知己 。因此他接着说“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一个人在为天下国家 , 千秋后代思想着眼的时候 , 正是他寂寞凄凉的时候 , 有一个知己来了 , 那是非常高兴的事情 。而这个“有朋自远方来”的“远”字 , 不一定是远方外国来的 , 说外国来几个人学中国文化 , 我们就乐了吗?那是为了外汇 , 多赚几个钱罢了 。《论语》不是这个意思 , 他这个“远”字是形容知己之难得 。我们有句老话:“人生得一知己 , 死而无憾 。”任何一个人作了一辈子人 , 包括你的太太、儿女、父母在内 , 可不一定是你的知己 , 所以人能得一知己 , 可以死而无憾 。一个人哪怕轰轰烈烈做一辈子 , 不见得能得一知己 , 完全了解你 , 尤其做学问的人更是如此 , 所以第二句话跟着说:“有朋自远方来 , 不亦乐乎?”——你不要怕没有人知道 , 慢慢就有人知道 , 这人在远方 , 这个远不一定是空间地区的远 。孔子的学问 , 是五百年以后 , 到汉武帝的时候才兴起来 , 才大大的抬头 。董仲舒弘扬孔学 , 司马迁撰《史记》 , 非常赞扬孔子 , 这个时间隔得有多远!这五百年来是非常寂寞的 , 这样就懂得“有朋自远方来 , 不亦乐乎”了 。分页标题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 , 不亦君子乎” , 就是说做学问的人 , 乃至一辈子没有人了解 , 也“不愠 。”
“不愠”这个问题很重要了 。“怨天尤人”这四个字我们都知道 , 任何人碰到艰难困苦 , 遭遇了打击 , 就骂别人对不起自己 , 不帮自己的忙 , 或者如何如何 , 这是一般人的心理 。严重的连对天都怨 , 而“愠”就包括了“怨天尤人” 。
人能够真正做到了为学问而学问 , 就不怨天、不尤人 , 就反问自己 , 为什么我站不起来?为什么我没有达到这个目的?是自己的学问、修养、做法种种的问题 。自己痛切反省 , 自己内心里并不蕴藏怨天尤人的念头 。拿现在的观念说 , 这种心理是绝对健康的心理 , 这样才是君子 。君子才够得上做学问 , 够得上学习人生之道 , 拿现代的新观念来讲 , 就是讲究人生哲学的开始 。
再说 , 连贯这三句话的意义来说明读书作学问的修养 , 自始至终 , 无非要先能自得其乐 , 然后才能“后天下之乐而乐” 。所以这三句话的重点 , 在于中间一句的“不亦乐乎” 。我们现在不妨引用明代陈眉公的话 , 作为参考:“如何是独乐乐?曰:无事此静坐 , 一日是两日 。如何是与人乐乐?曰:与君一席话 , 胜读十年书 。如何是众乐乐?曰:此中空洞原无物 , 何止容卿数百人 。”有此胸襟 , 有此气度 , 也自然可以做到“人不知而不愠”了 。不然 , 知识愈多 , 地位愈高 , 既不能忘形得意 , 也不能忘形失意 , 那便成为“直到天门最高处 , 不能容物只容身”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