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家#经学世家变簪缨世家,两汉经学的兴起如何促成世家豪阀地位转变?

在中国历史上 , 读书人和文化历来受到统治者和民间的双重追捧 , 但是将知识与官爵如此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 , 一定要数两汉时期经学世家转变为簪缨世家的过程 。
所谓簪缨世家 , 就是世代为官的世家门阀 。后来的科举制看似直接确立了读书就能出人头地的途径 , 但那只是个人的出人头地 , 在两汉经学世家之中 , 读书不仅事可以使自己当官 , 而且还能带动家族一起当官 , 哪怕你本身读书并不太行 。
正如后来汉代童谣中所说的那样“举秀才 , 不知书 , 举孝廉 , 父别居 。”要知道在汉朝察举制为选官制度的前提下 , 孝廉基本上就可以看做是官员预备役了 。然而只要你出身世家 , 不用苦读诗书 , 也不用孝顺父母 , 到时候自然有门阀将你举为孝廉 。
那么在走向簪缨世家的过程之中 , 两汉经学的兴起 , 究竟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呢?一、秦末战乱后 , 对文化价值的重塑 , 促使经学世家兴起
自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以来 , 中国古代历史开始进入了封建时代 , 但秦二世而亡 , 只来得及勉强建立起封建国家的大致结构 , 在文化上并没有太多建树 。

#世家#经学世家变簪缨世家,两汉经学的兴起如何促成世家豪阀地位转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汉代五经之一的《诗经》
更兼之秦始皇为了统一天下思想 , “焚书坑儒” , 限制自由思想的传播 , 到了汉朝继承天下的时候 , 经过多年战乱 , 很多从上古流传下来的文化思想礼法 , 制度等等都断了传承 。
班固所著的《汉书》之中说:“古世相革 , 皆承圣王之烈 , 今汉独收孤秦之弊 。”
大致意思就是汉朝作为历史上第二个封建国家 , 其国家制度 , 社会文化方面 , 与先前时期的奴隶制社会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 , 但是秦朝却因为短暂 , 没有留下太多能让汉朝借鉴的东西 。
在这种前提之下 , 整个社会对于文化传承的需求 , 是非常激烈的 。换句话说 , 在一个满目疮痍 , 却又全新的社会结构里 , 谁也不知道该怎么去建立新的规则 , 这个时候 , 谁能从传承之中找到力量 , 谁就能拥有话语权 。
而作为统治者的皇室 , 当然对这种话语权是极为渴盼的 , 而且希望将这种话语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

#世家#经学世家变簪缨世家,两汉经学的兴起如何促成世家豪阀地位转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促成儒家和皇室结合的董仲舒
在如此现实之下 , 汉代很多学者深入到故纸堆之中 , 试图从残缺不全的历史记载之中 , 找到文明传承的密码 , 给新世界建立完善的规则提供想法 。
这些人 , 往往因为家传着某部先秦时代继承下来的古“经” , 而被称为经学大家 。经学大家从古经之中搜集上古的社会制度 , 然后结合汉代现实 , 给普通百姓划定新的礼法 , 规矩 , 从而获得社会话语权 。
因为古老的宗族制度 , 知识在汉代一直被看做是家族最核心的秘密 , 轻易不会传人 , 只能传承给自己的子孙 , 这就使得经学大家对于经学的解释 , 一般只在家族内部 , 导致经学世家拥有了社会话语权 , 从而受到皇帝的重视 , 征辟为官 。
这就是经学世家走向簪缨世家的第一步 , 以知识垄断来获取贵族地位 。二、因为掌握着知识和名望 , 世家成为汉代察举制度的受益者 , 经学世家转变为簪缨世家
但知识的传承不像财富 , 有着比较高的门槛 。一般后代家族子弟 , 很难出现像第一代经学大家那样 , 在学问上足以撑起家族 , 被皇帝征辟的人 。
这个时候 , 经学世家的传承 , 就出现了困难 。另一方面 , 经学世家变成簪缨世家以后 , 因为官员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势力 , 往往能够带动家族发展壮大 , 这些经学世家彼此联姻 , 结成同盟 , 相比于知识内部的传承来说 , 官位的传承显然更容易一些 。分页标题
同时 , 因为汉代即行的人才选拔制度 , 是察举制 。“察”就是官府要注意发现民间的人才 。“举”就是官员士绅要向朝廷举荐本乡本土的人才 。不管是“察”还是“举” , 都跟官员分不开关系 。

#世家#经学世家变簪缨世家,两汉经学的兴起如何促成世家豪阀地位转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汉代竹简
而最初的官员们 , 除了皇室宗亲 , 功勋贵族以外 , 大多数都是由那些经学大家或者他们的后代来担任 。
绝对的权利之下 , 没有公平 , 自私是人类的本性 。掌握着社会话语权和官位的经学世家们 , 很自然的就利用察举制 , 一方面为自家子侄扬名 , 一方面通过层层交织的姻亲同盟关系 , 将世家子弟举荐入朝为官 。
《汉书·儒林传》中说:“自武帝立《五经》博士 , 开弟子员 , 设科射策 , 劝以官禄 , ……百有余年 , 传业者浸盛 , 支叶蕃滋 , 一经说至百余万言 , 大师众至千余人 , 盖禄利之路然也 。”
“禄利之路然也”翻译过来 , 就是为了当官 。由此 , 曾经由知识垄断而传承的经学世家 , 逐渐演变为世代为官的簪缨世家 , 经学只成了这些世家门阀进入官场的一块敲门砖 。
最开始的时候 , 经学这块敲门砖还是很重要的 , 所以经学世家所举荐的人才们 , 本身在经学上面还是有一定造诣的 。但是随着王朝后期政治腐败 , 人心思动 。很少有人能够坐下来真正的研究经学 , 尤其是经学还是一门艰涩的学问 , 想要有所成必须要皓首穷经 。
那些想要发展壮大自己家族的经学世家们 , 显然没有功夫培养一个人到老了 , 然后才让他去为官 。如此 , 在发展演变的过程滞洪 , 曾经以经学作为敲门砖的经学世家们 , 也将重点转移到了“举孝廉”上面来 。

#世家#经学世家变簪缨世家,两汉经学的兴起如何促成世家豪阀地位转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四世三公家族出身的袁绍
汉代以孝治国 , 但一个人孝不孝顺父母 , 大概只有父母自己知道了 。偏偏父母为了儿女的前程 , 就算不孝顺 , 一般也不会说出去 。如此一来 , 就出现前文所说的“举孝廉 , 父别居”的状况了 。
将做官的敲门砖从学问演变为道德 , 是经学世家转变为簪缨世家的最后一步 。从此以后 , 这些所谓的经学世家们 , 实际上已经彻底变成了官员世家 , 其家族内部对于经学的传承 , 反而看得不那么重了 。三、世家和门阀是两个概念 , 世家的兴起给地方豪强做了先例 , 纷纷向世家靠拢 , 成为新的世家
前文所说都是经学世家 , 但是实际上汉末混入簪缨世家的 , 还有豪阀 。
世家和豪阀是两个概念 , 世家大抵可以看做是经学传家 , 先有学问 , 而后才有官位的家族 。而豪阀则不同 , 豪阀一般是地方豪强 , 先有势力 , 金钱 , 然后拜入经学世家的门下 , 从而获得经学世家的身份 , 具备国家选才后预备役的身份 。
如果说世家是以知识打开权力的大门的话 , 那么豪阀则是以势力 , 金钱先打开知识的大门 , 从而打开权力的大门 。
豪阀的兴起 , 与经学世家在转变为簪缨世家的过程之中 , 各种非正常的手段有着直接关系 。原本豪阀可以看做是门阀之下的势力 , 类比于科举制度兴起后的庶族地主 。他们本身因为没有经学传承 , 是不具备选官的资格的 。

#世家#经学世家变簪缨世家,两汉经学的兴起如何促成世家豪阀地位转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司马氏家族也是世家代表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天下攘攘 。皆为利往 。天下熙熙 。皆为利来 。”
随着经学世家们将国家权力当成谋私利的工具 , 这些豪阀们看出了察举制的漏洞 , 从而积极的靠近世家 , 通过数代人姻亲 , 婚姻 , 利益输送等方式 , 使自己摆脱地方在野势力的割据 , 跃升为和世家一样的统治阶层 。分页标题
这一点在汉末三国时期反应的极为突出 , 先以别的方式获取财富 , 地位 , 然后再跟世家豪阀联姻 , 从而获取选官资格 , 也就是社会话语权 , 跻身统治阶层 。
一代枭雄曹操的家族 , 就是如此操作的 。曹操的祖父曹腾是个太监 , 原本跟读书人是没有关系的 , 但他凭借自己的地位和权势 , 逐渐跟世家门阀靠拢 , 经过两代人的努力 , 在曹操这一代终于使其跟世家门阀接近 , 与四世三公的袁绍等人成为朋友 。

#世家#经学世家变簪缨世家,两汉经学的兴起如何促成世家豪阀地位转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经学大家郑玄著的周礼
由此来看 , 经学世家在转向簪缨世家的过程 , 其实是也是在吸纳地方豪阀 , 扩大自己势力的过程 。四、结语
两汉经学世家的兴起 , 原本是在新的封建制度建立以后 , 官方和民间面对新的生产关系 , 重新构建秩序体系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之中 , 经学世家因为垄断了知识 , 从而获得社会话语权 。
统治阶层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 , 迅速的吸纳掌握话语权的经学世家进入权力中心 , 从而开启经学世家向簪缨世家转变的过程 。在最初的经学世家转变为簪缨世家以后 , 为了保持家族的长盛不衰 , 也因为经学传承的不确定性 , 他们利用汉代选官制度察举制的漏洞 , 长期把持官位 , 促使经学世家逐渐摆脱经学的桎梏 , 也彻底转变为簪缨世家 。
经学世家向簪缨世家转变的过程 , 吸引了地方拥有财富和势力的豪阀向经学世家靠拢 , 而经学世家也要借地方豪阀的力量与皇权抗衡 , 从而推动了豪阀也转向簪缨世家 , 形成两汉以后由姻亲同盟维系的世家门阀体系 。
这个体系明面上以经学为标榜 , 但实际上早已在掌握权力的过程之中 , 转化簪缨世家 , 控制朝政 , 排除异己 , 操控着历史发展的进程 。
参考文献:
《后汉书》
【#世家#经学世家变簪缨世家,两汉经学的兴起如何促成世家豪阀地位转变?】《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