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也】刘备伐吴历时一年多,曹丕为何始终作壁上观,既不攻吴也不伐蜀?

_原题是:刘备伐吴历时一年多 , 曹丕为何始终作壁上观 , 既不攻吴也不伐蜀?
【【吴也】刘备伐吴历时一年多,曹丕为何始终作壁上观,既不攻吴也不伐蜀?】蜀汉章武元年(221年)7月 , 在荆州丢失和关羽被杀一年多之后 , 刘备终于兴兵大举伐吴 , 到222年8月兵败夷陵历时一年多 , 可是有点奇怪的是 , 三国鼎立作为实力最强的曹魏当家人曹丕却按兵不动 , 一直等到刘备兵败之后才三路伐吴 , 那么刘备伐吴历时一年多 , 曹丕为何错失良机始终作壁上观 , 既不攻吴也不伐蜀?非要等到尘埃落定之后才大举伐吴?原因其实很简单 , 我们来分析一下 。

【吴也】刘备伐吴历时一年多,曹丕为何始终作壁上观,既不攻吴也不伐蜀?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第一 , 直接的表面原因应该是曹丕坐山观虎斗 , 想坐收渔翁之利:其实曹魏朝中也不是无人劝曹丕出兵 , 比如刘晔就建议曹丕趁此机会出兵伐吴 , 却被曹丕拒绝 。
吴蜀魏三国鼎立 , 曹魏实力最强 , 蜀汉和东吴两虎相争必有一伤 , 等双方分出胜负之后再择机而动 , 这是大多数人的选择 , 曹丕应该也不例外 。

【吴也】刘备伐吴历时一年多,曹丕为何始终作壁上观,既不攻吴也不伐蜀?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第二 , 伐蜀并无胜算:首先 , 汉中之战打了近两年 , 曹操兵力上占据优势还是被刘备击败不得不退兵放弃汉中;曹魏要对蜀汉用兵必走汉中 , 汉中地势易守难攻 , 除非对蜀汉大规模用兵 , 否则很难奏效 。
其次 , 刘备虽然丢了荆州 , 但是当时仍然是蜀汉的巅峰时期 , 刘备虽然无法在伐吴的时候对曹魏用兵 , 但是凭借汉中的地势想要自保却不难;何况刘备伐吴前已经留了一手 , 有魏延在汉中 , 诸葛亮在成都居中策应 , 加上马超和赵云也留了下来 , 所以曹丕伐蜀除非大举用兵否则胜算并不大 。

【吴也】刘备伐吴历时一年多,曹丕为何始终作壁上观,既不攻吴也不伐蜀?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第三 , 曹丕好面子:曹丕代汉自立 , 却脱不了纂位的嫌疑 , 所以东吴和蜀汉对他的认可就显得尤为重要 , 以继承汉室大统自居的刘备肯定不会承认曹魏 , 这个时候东吴孙权不仅主动向曹丕称臣 , 还把于禁也归还给了曹丕 , 曹丕觉得倍有面子、沾沾自喜 。
《傅子》记载:“人称臣降而伐之 , 疑天下欲降来者心 , 必以为惧 , 其殆不可!”刘晔建议伐吴 , 曹丕就说了人家都主动称臣了 , 这样再去讨伐人家不好吧 , 这个可能也是当时曹丕没有伐吴的原因之一 。

【吴也】刘备伐吴历时一年多,曹丕为何始终作壁上观,既不攻吴也不伐蜀?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第四 , 曹丕有疑虑:一方面 , 赤壁之战的经验教训摆在那里 , 曹操数十万大军南下 , 却在赤壁之战被孙刘联军数万兵马击败 , 从而丧失了统一天下的可能;“没有永恒的朋友 , 只有永恒的利益” , 如果曹丕再度南下 , 保不齐孙权面对压力下会归还荆州和刘备议和 , 孙刘双方再度结盟对付曹丕 , 那样一来反而使得曹丕自己陷入被动 。
曹丕瞻前顾后 , 顾虑太多 , 如果是换成曹操在位的话 , 曹操兴兵伐吴的可能性比较大;不得不说曹丕确实错过了机会 , 以当时来看曹丕即使南下伐吴 , 孙刘再度结盟的可能性并不大 , 孙权面对两大强敌顾此失彼 , 想要全身而退很难 。

【吴也】刘备伐吴历时一年多,曹丕为何始终作壁上观,既不攻吴也不伐蜀? 分页标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刘晔就看得很明白 , 等到夷陵之战结束之际曹丕回过神来想要伐吴时 , 刘晔就说了:“彼新得志 , 上下齐心 , 而阻带江湖 , 必难仓卒 。”果然曹丕三路伐吴虽然声势浩大却是无功而返 , 反而导致两大虎将张辽和曹仁病逝军中 , 实在是得不偿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