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大家 |十五年,感谢有您(二)


_本文原题:大家 |十五年 , 感谢有您(二)

东莞■大家 |十五年,感谢有您(二)
本文插图
大家说 ,
15年来 ,
文化周末为生活增光添彩 ,
而对于文化周末来说 ,
正是大家15年来的陪伴与支持 ,
才能让我们保持活力与热情 。
十五周年之际 ,
文化周末将陆续更新
大家送来的祝福 。
15年 ,
你与我 ,
才是“文化周末”
这一次 , 听大家说!
第 二 期

东莞■大家 |十五年,感谢有您(二)
本文插图
“十五周年 , 以人来说 , 十五岁了 。 好比‘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 , 非常值得祝贺 , 值得祝福 。 是的 , 文化活动做一两次不难 , 难的是坚持做一二十次 , 一两百次 。 而‘文化周末’已经做不止五六百次了 , 坚持十五年了 。 非常难能可贵 , 可喜可贺!坚持就是影响 。 请再至少坚持十五年 。 ”
我于2011年初冬时节应邀做客“文化周末大讲坛” 。 一晃快十年了 。 能留住时间的 , 可能唯有记忆 。 记忆中 , 是曾理打电话邀我去的 , 要我去讲讲文学、文化 。 我惊问 , 以经济发达著称的东莞 , 讲文化有人听吗?曾理回答:“林老师这么说可就错了 。 东莞这地方 , 讲经济没人听 , 讲文化才有人听 。 ”说得我满心欢喜 , 一口答应下来 。 想想也是 , 经济发达 , 意味着懂经济的人多 , 谁还特意跑去听经济呢?至于和“文化周末”的缘分 , 直接的谈不上 。 间接的有一点点 。 1982年到1999年 , 我在广州的暨南大学任教 , 教日语 。 班上有一位女生来自东莞 , 毕业回东莞不久请我去东莞玩儿 , 在她家院子里吃了不少刚摘下的荔枝 。 傍晚回家路上 , 临时停车时我下车放松 , 在路边草地里一脚踢出个排球大小颇有年头的青花瓷罐——能说东莞没文化吗?走南闯北几十年 , 路旁随便一脚踢出旧瓷罐的 , 只有东莞 。 那个罐现在还在——是不是一种缘分?

东莞■大家 |十五年,感谢有您(二)
本文插图
我在“文化周末大讲坛”讲的题目是《夜雨书灯 , 我的幸福来源——兼谈王小波、史铁生和村上春树》 。 回头翻看微博 , 得知具体时间是11月26日(星期六)15时—17时 , 地点是莞城市民广场西正厅 , 主持人是中山大学文学院谢有顺教授 。 讲座会场给我最真切的感受是:东莞的确有文化 。 作为证据 , 偌大会场 , 不仅座无虚席 , 而且几乎站无虚地 。 听众的神情十分专注 , 不时报以友善的笑声、掌声 。 互动时提问争先恐后 , 几乎让我招架不住 。
不说别的 , 袁崇焕是东莞人这点 , 就足以让人对东莞刮目相看 。 清代文化名人张敬修留下的可园也极有文化底蕴 。 流连其间 , 步移景换 , 怀古思今 , 感慨万千 。 还有 , 东莞人、《文化周末》很重友情 。 那以后我又去了一次东莞 , 南方都市报找我去的 , 做客“松山湖大讲堂” 。 曾理知道了 , 专门带着宝宝去会场看我 。 而且十年时间始终寄赠《文化周末》 , 让我不断了解东莞的文化作为 , 感受东莞的文化气场 。 还不时通过微信和我联系 。 总的感觉是 , 东莞越变越好 , 《文化周末》越办越好 , 实在让远在青岛的我高兴 。
林少华
著名翻译家、青岛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东莞■大家 |十五年,感谢有您(二)
本文插图
“最难能可贵的就是持续 , 文化周末持续了十五年 , 本身就是成功 。 ”
我曾经两次参加过“文化周末大讲坛”的活动,很荣幸作为演讲人 , 在“文化周末大讲坛”上与听众分享我的两个讲座 。 我与东莞的缘分 , 由来似乎都是参与文化活动 , 这其中包括我的老朋友、同事杨小彦在东莞开的头 。 在这之中 , 我与几位东莞人成了好友 , 他们或多或少都是文化活动的参与者 。分页标题
文化周末的活动定位非常准确 , 有着明确的目标 , 它就是面对东莞的所有市民 。 东莞是一个移民城市 , 公众的来源很多元化 , 且东莞因为地缘的关系 , 本是受港澳流行文化影响很深的地方 , 所以 , 文化的目标就是要把原来不属于大众的文化——高雅的、有内涵的文化奉献给东莞市民 , 若不是文化的所作所为 , 东莞市民要直接面对和接触这些文化的机会并不多 。 同时 , 文化周末也有意识地把这些高雅文化变成亲民的、易于接受和传播的 , 所以 , 文化周末充当了东莞市民的文化使者 , 它持续地举办了这些年就是它成功的证明 。

东莞■大家 |十五年,感谢有您(二)
本文插图
【东莞■大家 |十五年,感谢有您(二)】东莞处在珠三角的经济发达地区 , 不过 , 也因为经济发达 , 外资企业林立的现象 , 似乎给其他地方的人们造成一种成见——东莞只有经济、没有文化 , 或者说 , 没有值得称道的文化 。 不过 , 文化周末的存在可能完全扫除了这一偏见 。 东莞人完全可以说 , 我们有文化 , 因为我们有文化周末 , 我们可以把全中国的文化请来东莞 , 谁还能说东莞只有经济没有文化呢?文化最难能可贵的就是持续 , 文化周末持续了十五年 , 本身就是实现文化的成功 。
冯原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

东莞■大家 |十五年,感谢有您(二)
本文插图
“东莞是有着浓郁文化气息的城市 。 文化周末这样的品牌是这座城市的一张文化名片 。 正因为有了文化的滋养 , 东莞才越来越成为一座充满魅力的城市 , 质地柔软 , 气质温润 。 这是文化的魅力 。 文化周末15周年了 , 祝愿文化周末越办越好!期待未来的文化周末一如既往 , 以文化人 。 ”
我2017年参加过文周的活动 , 在松山湖图书馆 。 记得当时是深秋 , 秋风满街 , 令人难忘 。 我的一本小说集《有时候岁月徒有虚名》在花城出版社出版 , 当时刚刚上市 , 我正好到东莞出差 , 出版社想做一场新书分享活动 , 当时是和文化周末初次相识 。 美好的缘分 , 总是在看似偶然中彼此寻找 , 并且在必然中相遇 。
记得当时讲座现场听众很多 , 气氛热烈 。 亲眼看见那么多读者 , 确信有那么多人在读你的书 , 与你在文字中同甘共苦 , 觉得 , 吾道不孤 。 这是十分温暖而珍贵的体验 。
付秀莹
当代作家、《长篇小说选刊》主编

东莞■大家 |十五年,感谢有您(二)
本文插图
待 续

东莞■大家 |十五年,感谢有您(二)
本文插图
以上内容已刊载于《南方日报·文化周末报》641期04-05版
文化周末十五周年特别策划:
文/李彤晖、龚艺超
编辑/龚艺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