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叙史@中世纪之后,欧洲文学的大繁荣欧洲民族交融迎来了春天
导语:众所周知 , 欧洲社会由几股不同的力量组成 , 这几股势力时而相互联盟 , 时而相互攻击 , 始终保持着一种相互制约的局面 。 久而久之 , 欧洲各国的统治者也厌倦这种无谓的纷争 , 开始努力寻找一种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 , 力图从意识形态上消除各国之间的分歧 。 然而 , 在文化分歧的背后 , 是巨大的利益纠纷 , 欧洲文化的大一统也就成了一种口号和宣传 , 根本没有事实基础 。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历史产物
实际上 , 欧洲学者自古就在寻找一个问题的答案 , 即如何通过文化来区分自己人和外族人 , 并在后来衍生出一种宽容外族人的文化 。 这一文化的发展起初被抛给了基督教 , 基督教也因成功完成了这一历史任务 , 而迅速壮大了自己的实力 。 可惜到了16世纪以后 , 强大的基督教内部开始分裂 , 自身问题已经让基督教疲于应对 , 帮助欧洲社会维持和谐繁荣的文化任务也就无从谈起了 。
本文插图
基督教的精神象征
在这种情况下 , 欧洲学者开始改变以往的思路 , 将消极对待变成积极面对 , 尤其是对于一些和自身观点相左的思想 , 纷纷被学者们纳入了学术研究的范畴 。 可惜 , 学术研究只能把问题解决于学术层面 , 当各国君主的权威和利益受到侵犯时 , 所谓学术研究就显得太微不足道了 。 比如在公元1589年 , 欧洲学者曾促成法国国王发布《南特赦令》 , 但是后来 , 赦免对象逐渐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 , 以致侵犯到了国王的利益 , 于是国王立即下令将这些人再次逮捕或驱离了法国 。
本文插图
南特赦令的签署
当然 , 也有部分学者真心希望打造统一的大欧洲 , 他们主张恢复古典文化时期的联邦制度 , 将中央集权改为民主共和 。 为此 , 基督教会甚至列出了一个具体的清单 , 分别给出了德国、法国和西班牙等国具体的议会席位 , 甚至还给出了伊斯兰国家的席位 。 对于这出近乎闹剧的事件 , 当时的很多欧洲学者都无法接受 , 各国统治者也就更觉得荒唐了 。 但是这一文化却并没有因此泯灭 , 而是在此后的欧洲历史上被数次提出 , 并且最终促成了今天的"欧共体" 。
如此一来 , 这一文化的具体内容也有了实际价值 。 其中 , 最为核心的部分是自由 , 因此必须具有强大的力量来保护自由 , 具体来说就是正义的力量 , 也就是国家军队等武装力量 。 在此 , 基督教还有一个值得玩味的进步 , 即提出了关心并容纳非基督徒的观点 , 但条件是基督教必须站在正义的一方 。 事实上 , 这一进步有很大水分 , 因为正义与否的判断标准始终掌握在基督教手中 , 所谓异教徒要站在正义一方 , 实际上就等于站在基督教一方 , 那么这些所谓的异教徒也就成了基督徒 。
本文插图
欧共体成员国
后来 , 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 , 最初阶段还想和印第安人和睦相处 , 并得到了印第安人的热心帮助 , 体现出了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化特点 。 但是 , 由于利益矛盾的不断激化 , 欧洲人很快将枪炮对准了印第安人 , 而只有长矛和弓箭的印第安人自然不是敌手 。 因此 , 除大量被杀和被俘外 , 剩下的印第安人很快消融在了基督教文明当中 , 当初的理想社会也沦为殖民地 , 并最终蜕变成了今天的美国社会 。 在此基础上 , 此次文化运动也关注到了国民教育的重要性 , 并且将其提高到了社会必要组成部分的高度 。
本文插图分页标题
哥伦布踏入美洲大陆文化和政治的融合
自公元16世纪开始 , 欧洲社会以民族单位建立起来的国家纷纷出现 , 国家概念和民族概念也就此重合在了一起 。 至于文化的发展 , 自然也要适应这样一种新形势 , 欧洲文化界不仅及时捕捉到了这一历史信息 , 而且迅速开始了自己的思考和行动 。 在这一时期 , 一个很明显的社会现象 , 是学者开始向统治阶级靠拢 , 而统治阶级也需要文化巩固自己的权力 , 这就为新古典主义时期的政治文化融合创造了大环境 。
【小青叙史@中世纪之后,欧洲文学的大繁荣欧洲民族交融迎来了春天】
本文插图
新古典主义代表油画
在此之前 , 欧洲学者还想着复兴古典文化 , 但是当他们放眼欧洲数百年的文化发展之后 , 发现当时的文化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古典时期 。 因此 , 如果想要恢复古典时期的繁荣 , 就必须在古典主义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创新 , 这就是新古典主义文化诞生的历史契机 。 而且当时的学者也清晰地认识到 , 虽然统治者标榜文化是为了给政治加分 , 但是学术界同样可以利用这一点发展文化 , 从而与统治者达到一种双赢的目的 。
随后 , 由于文化界的巧妙腾挪 , 文化发展很快被统治者纳入国家体制内 , 艺术学院、科技学院和大学等文化机构相继出现 。 作为交换条件 , 文化界也开始大肆帮助统治阶级装点门面 , 以加强统治者的权威 。 首先是篡改历史 。 所谓统治者 , 都有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正统情结 , 于是文化界便开始按照统治者的意旨编写"正史";其次是艺术发展 。 艺术虽然可贵 , 但艺术家也要吃饭 , 任何艺术形式的发展都离不开经济支持 , 而当时愿意并有能力资助艺术家的只有统治者 , 艺术家们创造出来的作品 , 自然也就不能违背统治者的意旨了 。
在法国 , 统治阶级尤其善于利用文化光辉美化政治 , 并且将七大艺术的学者全部纳入官僚体制 , 死死地将文化和政治绑在了一起 , 从而开了学者进入官僚体制的先河 。 比如在公元1635年建立的法兰西科学院 , 不仅成为整个法国的科研中心 , 也成为统治者对法国科学文化的控制枢纽 , 从而将整个法国的文化活动完全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 , 并且逐渐趋于民族化 。 此外 , 德国也紧紧追随法国脚步 , 建立了很多学术机构 , 但时间上要略晚于法国 。
本文插图
法兰西科学院夜景图
英国的文化和政治融合后 , 主要促生了建筑和音乐艺术的繁荣 , 并且以复兴古典主义时期的艺术风格为标榜 。 这里之所以说标榜 , 是因为英国并没有盲从当时的艺术潮流 , 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 , 加以流行艺术风格的选择和开创 , 实际上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 。 当然 , 为了表现自己的文化正溯地位 , 英国的艺术风格也号称继承于古典文化 , 尽管它们的艺术风格实际上直接来自其他欧洲国家 。
最后 , 俄罗斯为了摆脱自己的孤立地位 , 同样接受了新古典主义文化运动的洗礼 , 其最主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在建筑方面 , 同时夹杂自身的民族特色 。 比如克里姆林宫的建筑风格 , 就带有明显的古典主义色彩 , 而宫墙外的圣巴西略教堂 , 又带有十足的俄罗斯民族风情 。 在公元17世纪末 , 俄罗斯统治者还发起了一次规模浩大的识字运动 , 并仿照欧洲各国 , 开始兴建科学院和大学 。
本文插图
克里姆林宫夜景
值得注意的是 , 虽然欧洲各国都在努力发展文化 , 但主要还是在发展自己的文化 。 以欧洲规模最大的法兰克福书市为例 , 到公元18世纪 , 只有不到4%的书籍使用欧洲通用拉丁文刊印 , 其余则全是民族语言和文字 。 文化界的"潜规则" 分页标题
游学和朝圣行为的兴盛 , 最终促生出一个跨越国界的文化平台 , 并且整个"平台"还希望促生出一个拥有共同文化的大欧洲 。 然而由于国家轮廓的日益清晰 , 这些学者和艺术家最终还是被国家形式和民族意识隔断 , 基本上只能靠书信进行交流 。 如此一来 , 印刷术起到的作用就更大了 , 因为书信不仅可以传递信笺 , 还可以传递书籍等一应信息载体 , 从而保障了欧洲始终存在一个跨越国界的文化阶层 。
在这些通信的学者中 , 有曾经谋面的 , 也有素未相见的 , 但只要进入这个文化阶层 , 就能够畅通无阻地进行学习和交流 。 据史料记载 , 当时的各国学者 , 少则与数十人保持书信联系 , 多则有数百人 , 往来信件经常堆满他们的书房 。 至于这些书信所辐射的社会范围 , 不仅十分广泛 , 而且极为深入 , 这是因为书信形式具有天然的匿名性 , 上到王公大臣 , 下到村野走卒 , 都可以毫无顾忌地发表自身观点 。
本文插图
早期的欧洲书信
此外 , 这些学者的通信大多具有公共性质 , 即某位学者收到信笺后 , 内容并不是给他一个人看的 , 而是给他所在的整个文化圈子 , 所以他们都会将信中内容公诸于众 。 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阻挠 , 学者之间的信笺传递也可能无法送达对方手中 , 比如政治审查或者气候阻隔等 。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 , 学者们通常会把同一封信复制若干份 , 然后寄往同一个文化圈子中的不同学者 , 以此来保障信息的及时传递 。 而且由于印刷术的出现 , 当时的书籍价格大幅下降 , 因而底层民众也具备了一定的购买能力 , 从而大幅促进了信息和文化的传播 。 当然 , 促成这股文化潜流的还有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 , 它就是资产阶级 。 商人是单纯以经济利益为目的存在的 , 由于文化界能够消耗大量文化商品 , 商人和学者的利益就绑在了一起 , 因而在学者和统治者的博弈过程中 , 商人至少在文化商品上站在了学者一边 。 其中 , 很多学者为了不被掣肘 , 本身就兼具了商人身份 , 后来还衍生出了一种文化商人的新概念 , 这对于新古典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 尤其发挥了重要作用 。
初期阶段 , 意大利成为整个欧洲的文化传播中心 。 这不仅因为威尼斯商人建立了覆盖整个欧洲的商贸网 , 还因为当时逃亡到意大利的东罗马帝国学者 , 带来了最纯正的古典文化 , 意大利因此成为古典文化的根据地 , 以及新古典文化的发祥地 。 后来 , 由于占领东罗马帝国的奥斯曼统治者不允许基督教出版书籍 , 所以东罗马帝国的基督徒只能到位于西欧的意大利求购 , 这无疑再一次加强了东西欧之间的文化交流 , 从而为整个欧洲的文化一体进行做好了铺垫 。
后来 , 随着意大利经济的衰落 , 文化传播中心曾一度转向其他国家 , 如比利时的安特卫普与荷兰的阿姆斯特丹等 。 总而言之 , 由于这股文化潜流的存在 , 欧洲社会不仅始终延续着正统文化(即古典文化)的传承 , 而且从未放弃过统一欧洲的伟大构想 。 文化交流的几个知名群体
通信方式将欧洲各国的文化界连成一体后 , 学者之间的交流便从此开始 , 各种文化不以国界为限制 , 形成了一个文化层面的共和国 。 紧随其后 , 整个欧洲文化平台出现了几个文化群体 , 并且由他们共同组成了统一的欧洲文化 。 不得不说 , 当时欧洲各国的底层民众对外界知之甚少 , 很多国家和民族都带有盲目的傲慢 , 对于其他国家和民族充满偏见 , 如果不是这些学者积极奔走 , 他们之间很可能连基本的沟通都无法完成 。
17世纪末 , 以克里斯逊·康斯坦汀·鲁姆夫为首的文化群体首先成形 , 此人常年穿梭于荷兰和瑞典的政界高层 , 同时又与两国的文化界多有接触 。 鲁姆夫当时所做的事情主要是帮助瑞典学者购买所需书籍 , 因为当时的瑞典在出版和印刷方面还比较落后 , 政府在书籍方面的禁令也比较严格 , 而且瑞典及周边国家常年处于战乱之中 。 如果没有政府背景庇护 , 即使从境外购得所需书籍 , 也很难安全带回国内 , 而鲁姆夫作为荷兰外交使节 , 则能够轻易办成此事 。分页标题
与此同时 , 鲁姆夫与其他文化圈子也保持联系 , 其中就包括一位重要人物——斯拜·库伯 。 库伯不仅是荷兰政界的高层官员 , 同时还是一名古典语言教授 , 在古典文化研究方面具有极深的造诣 。 库伯身边 , 聚集着大量文化学者 , 并且包括很多艺术学院、科技学院和大学里的教授 。 这些人不管是出于政治目的还是文化目的 , 都在不遗余力地帮助鲁姆夫搜寻书籍 , 然后再由鲁姆夫带去荷兰 。
和鲁姆夫一样 , 库伯也和多个文化圈子保持联系 ,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荷兰富商尼古拉斯·韦森 。 韦森虽然是一名商人 , 但本身具备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 , 他不仅收藏了各种书籍和文物 , 还将这些东西对外开放 , 从而为荷兰民众的文化教育作出杰出贡献 。 在韦森的资助下 , 荷兰学者得以拥有充足的物质条件 , 从而开始思考一些世界性的问题 , 并且已经把目光投向了世界东方 。
本文插图
尼古拉斯·马夫洛克达托斯
到了公元18世纪20年代 , 希腊著名学者尼古拉斯·马夫洛克达托斯与荷兰大学者尚·勒柯勒克开始接触 , 从而组建了一张全新的文化网络 。 其中 , 马夫洛克达托斯也拥有自己的图书馆 , 并且孜孜不倦地探索着古典文化 , 其学术研究成果也曾轰动一时 。 勒柯勒克主要成就在人文学科方面 , 同时也是当时欧洲难得的地理学家 , 其著作对后世的航海家提供了巨大帮助 。
最后 , 在公元18世纪末期 , 荷兰藏书家格哈特·梅尔曼也组建了一个文化圈 , 同样受新古典主义文化影响很大 。 梅尔曼不仅是一位资深的藏书家 , 同时又是一位外交使臣 , 早年还曾到欧洲各地游学 。 其中 , 对梅尔曼影响最大的是西班牙著名学者格列高里欧·玛扬思·西卡斯 , 二人虽然一生未曾见面 , 却保持通信长达20余年 , 彼此之间都有很大程度上的帮助 。 就这样 , 在国家概念日益强化的欧洲 , 却由各国学者组成了一个文化上的共同体 , 并且一直维持到19世纪初才宣告结束 。
结语:欧洲文学的繁荣是欧洲逐渐走向联合的一种标志 。 其实在新古典主义复兴的时候 , 欧洲的文学融合就开始处于一种萌芽状态 , 而到了近代之后欧洲的文化融合与民族交融进入了发展的春天 。
- #左小青#43岁的她越来越开放, 继续“倒着生长”, 完美身材受粉丝喜爱!
- 苏格兰@苏格兰居民将他在其父亲车库中发现的中世纪宝剑拍卖后而发财
- 【海贼资讯】左小青很会穿西装,身材好不是重点,里面的衣服才是亮点
- 【小青说时尚】当37岁宋智孝和45岁李冰冰,同穿一件格纹西装,看不出年龄差
- 「小毛讲历史」大声笑,可怕的东西都会跑掉,狂欢文化在中世纪法国的发展与价值
- 娱乐圈小青年■影视剧除了剧情本身的走向之外,感情线也是必不可少的部分
- 『娱乐圈小青年』章泽天如果毕业没嫁人,参加女团选秀的话会受欢迎吗
- 『小青儿分析时尚』保定女孩子确实长得好看,这4位保定美女名人明星,个个颜值在线
- 迪小青@男子剪下37年的长指甲,并捐赠给了国家,剪完后一瞬间意外了!
- 『迪小青』男子剪下37年的长指甲,并捐赠给了国家,剪完后一瞬间意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