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江西开放:赣道维新在斯人(上)


_本文原题:江西开放:赣道维新在斯人(上)

#经济观察报#江西开放:赣道维新在斯人(上)
本文插图
宋馥李/文 世界好大 , 江西在哪儿?
我想从一艘船说起 。
1987年 , 在广东阳江海域 , 发现了一艘南宋初期沉没的木质船 。 从船头位置推测 , 这艘古船是从中国驶出 , 赴新加坡、印度或中东地区进行海外贸易 。
打捞和挖掘这艘沉船的秘密 , 此后断断续续经历了30年 , 直到今天 。 人们仍然希望从中发现海上丝绸之路的秘辛 , 灼照我们今天的行止 。
2019年 , 这艘沉船的出水文物官宣总数超过18万件 , 堪称中国水下考古之最 , 琳琅满目的各种瓷器塞满船舱 。 其中 , 景德镇的青白瓷数量最多 , 品类最繁 。
【#经济观察报#江西开放:赣道维新在斯人(上)】历史学家考证说 , 宋瓷已是国际贸易的大宗商品 , 从中国进口瓷器的国家和地区有15个 , 转口到达的国家和地区远过此数 。 在众多的瓷器中 , 还有一些“洋味”十足的瓷器 , 如“喇叭口”大瓷碗 , 与阿拉伯人常用的“手抓饭”饭碗类似 , 显然这是为国外客户专门制作的 , 可以看做是最早的“来样加工” 。
今天 , 景德镇的瓷器 , 早已享誉世界 。 可我们不知道的是 , 景瓷不仅是宫廷的美器 , 皇族的专供 , 它在900年前已经走出江西 , 远渡重洋 , 赚取白银 。 甚至 , 成为一个富足的东方大国的代称——China 。
对南海一号的考古研究仍在持续 , 但我们已从中解读出这样一个史实:那时的江西 , 已经与世界有了共振 。
赣关
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地图集》 , 这样形容江西的地理形态:以山地、丘陵为主 , 地形呈向北开口的盆地 。
江西省东、南、西三面 , 依次被层层叠叠的山峦环抱 , 依次是怀玉山、武夷山、九连山、大庾岭、罗霄山、九岭山 , 中南部腹地为为红岩丘陵 , 在山岭群峰之间 , 赣江、抚河、信江、修水等大河发源于省境山地 , 最终共同注入鄱阳湖 。
此等山川 , 滕王阁序开篇形容得最为精妙:
豫章故郡 , 洪都新府 。 星分翼轸 , 地接衡庐 。 襟三江而带五湖 , 控蛮荆而引瓯越 。
这样的地形地理 , 非常适合农业耕作 , 尤其是鄱阳湖平原 , 光照充足 , 雨量充沛 , 很早就成为稻谷的主产区 , 土地开发和耕作技术在宋朝便达到了高峰 。
北宋年间 , 江西的人口已近500万 , 为全国之首 。 江西的农业、工业、商业经济全面繁荣 , 盛产粮食、茶叶、布匹;而论工商业 , 不仅制瓷业 , 矿业、纺织、木材、造纸、制茶均高居前列 , 生产力水平高企 , 商业贸易遍及乡村市镇 , 从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到劳动力买卖全面繁盛 , 纳税纳粮全国第一 。
而江西的繁华 , 还不止是自身的富足 , 还在于这里是中国南北的商路要津 。
唐朝开元年间 , 宰相张九龄开凿了大庾岭路 , 使赣江-大庾岭路成了南下两广的一条交通孔道 。 在1000多年里 , 江西独享这条商道 , 发达的农业和工业与商路互为表里 , 襄助江西成为各个王朝的经济中心 。
这条商路的繁盛后来登峰造极 。 清朝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 大皇帝一道上谕 , 将沿海的口岸除广州之外全部关闭 , 清帝国进入了渐渐落伍的晦暗周期 。
天朝的闭关锁国 , 却意外地给江西带来了80多年的红利 , 帝国北方和江浙地区的商品 , 都要借助这条商路 , 在广州出洋 , 为大清换来银子 。 那些年份里 , 赣江上舟楫连樯 , 商道上车轮辐辏 , 江西浸润在金山银海中 。
从北到南 , 沿着大运河——长江——赣江——大庾岭——珠江——广州 , 这条商道成为帝国贸易的总干线 , 被称之为“京广大水道”的流通路线 , 是全国漕运和南北货物对流的运输干线 。分页标题
有这样的便利 , 江西流通的商品达355种之多 , 帝国在赣州府设立的榷关——赣关 , 是户部直辖的二十四关之一 , 为帝国财政贡献甚巨 。
后来 , 曾任江西巡抚的刘坤一曾回首赣关的鎏金岁月时说:
赣关地处梅岭之北 , 系广东一省通衢 , 从前洋商均在粤东贸易 , 土货洋货莫不经由赣关 , 是以征税畅旺 。
赣关的税收有多畅旺呢?
根据史料记载 , 这里多数年份的税收超过10万两 , 商品流通量在500万两以上 。 在乾隆嘉庆时期 , 经由赣关的商品流通量 , 竟占全国商品流通量的70% 。
由赣关的商品流通类目可知 , 由江西输往全国的商品 , 主要有油、豆麦、白糖、夏布、烟叶、纸和木材等 , 这些商品多为江西本地所产 , 在此或南下或北上销往全国 。
而经由赣关到广州出口的商品 , 除了景瓷 , 生丝和茶叶亦为大宗;进口则有香料、檀香和棉花等 , 这段时间 , 也是清帝国外贸入超、广收白银的黄金年代 。
其中 , 特别要指出的一项商品 , 赣南是纸张产区 , 石城县的横江重纸以“明如玉 , 质如扣”闻名于世 , 又名玉扣纸 。 那时 , 玉扣纸经由广州 , 行销于日本、印度、新加坡以及南洋各地 , 是江西仅次于景瓷的硬通货 。
赣人
赣道拥塞 , 赣关流金 , 江西处于这条黄金通道的两厢 , 坐享其过境贸易的繁荣 , 尤其是赣江两岸 , 呈现出一派繁华景象 。
有此等天时地利 , 江西孕育了一支商业劲旅——江右商帮 。
研究者认为 , 江右商帮是中国渗透力最强、分布最广的第一商帮 。 随着江西人口快速增长 , 一批批江西人向人烟稀少的地区迁徙 , 向商业欠发达省份迁徙 , 其中两湖、两广、云贵川的移民最多 , 如云南省 , 就有近一半是江西移民 , 而移民绝大多数都是经商 。
浩浩荡荡的江右商人遍布中国大多数市镇 , 流传着“无江西人不成市场”、“无江西人不成码头”之语 。 和曾经的晋商商帮、徽商商帮相似 , 江右商帮居于同样的地位 , 称雄中华工商业900多年 。
不过 , 江右商帮有个明显的不同 , 晋商和徽商常常依附于高官勋贵 , 密织复杂的关系网 , 在金融或盐业等领域获得垄断权 , 进而快速集聚财富、坐享厚利 。 江右商人则自诩为“老表” , 他们精明善商 , 不惧劬劳 , 只在商品流通中辗转取利 , 绝少涉足特权领域 。
江右商帮里没有出现像晋商的乔致庸 , 徽商的胡雪岩的传奇人物 , 因此这一群体常常被后人忽视 。 他们更像是起于乡闾之间的买卖人 , 平实人家打拼商海 , 总体上勤奋务实 , 不尚虚饰 , 是一批隐匿于江湖的商人 。
听起来好像有些朴拙 , 但怎知守拙中怀着大智慧 。
还有 , 江右商帮十分注重宗族关系 , 眷恋乡土 , 小有积蓄的商家 , 一定以耕读传家 , 诗书继世 。 而这一特征 , 又与江西浓烈的文教氛围息息相关 。
从两宋到明朝 , 江西的书院数量一直高居全国首位 。 从南宋开始 , 理学家大多像朱熹一样 , 有很深的书院情结 , 他们肩负着“为往圣继绝学”的时代使命 , 以书院为基地 , 各自集合大批学者 , 努力经营自己的学派 , 被后事概之为江西学派 。
这种或官办或民办的文教机构 , 在繁荣学术、启迪民智、教化社会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虽然几度兴衰、沉浮 , 但作为江西地域文化的有机构成 , 对赣文化的精神气质养成 , 有着重要的功用 。
这便不难理解 , 江西书院除了在科举场上打造了仕宦成群的奇观外 , 也为文、史、理学界输送了灿若群星的人才 , 筑造了江西“文献之邦”和“文章节义之邦”的美誉 。
别的不说 , 在唐宋八大家中 , 除了唐朝的韩愈与柳宗元和北宋的三苏外 , 八个人中有三个就是江西的 , 著名的宰相王安石与文天祥 , 也是江西人 。
明朝初年 , 江西士子在科举上的表现更为耀眼 。 在建文二年(1400年)、永乐二年(1404年)两次科考中 , 江西人包揽了前十名中的大部分 , 而其中的庐陵人(吉安人)又几乎包揽前三甲 。 而在这几次的科考中 , 江西籍进士又占到了全国进士的20-30% , 这在历朝历代都极为罕见 。分页标题
作为书院繁盛的一体两面 , 当历史踱入清王朝 , 在苛刻的意识形态控制下 , 朝廷加强了对书院的控制与干预 , 使书院越来越明显的官学化趋势 , 学术氛围逐渐淡化 , 最终沦为科举的附庸 。
亦有学者认为 , 江西书院的官学化 , 不可避免地导致江西士子思想僵化 , 墨守成规 。 这种风气因袭到现在 , 也逐渐内化为江西人的精神气质 , 勤奋务实却也安于现状 , 不尚虚饰但也不思进取 。
这当然并不绝对 。 实际上 , 要给一方地域的群体人格做评价非常难 , 也很容易得罪人 。
不过 , 曾任中国广电总局新闻发言人、并在江西省副省长、常委秘书长履职多年的学者型官员朱虹先生 , 在其《江西符号》一书中 , 曾这样品评江西文化 , 他说:
朱子理学作为南宋以后中国社会的统治思想 , 既有稳定统治地位 , 促进小农经济发展积极的一面 , 又有过分强调维护等级秩序 , 不利商品经济发展的一面 。
变乱
1942年 , 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 , 让五口通商代替了一口通商 , 大庾岭商路迅速走向衰落 , 赣江沿岸过境贸易立时难以为继 。
此后 , 长江通航 , 九江开埠 。 江西的北大门九江乘势崛起 , 迅而取代赣江沿岸的赣州 , 成为江西进出口之总汇 。
然后 , 九江一城的繁华 , 没有给江西带来长久的繁荣 。 接踵而至的太平军 , 把江西一举推进了深渊 。
这是一段不堪阅览的近代史 , 太平军对江西的经济和人口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 江西不仅是主战场 , 也是供应军饷的主要省份 , 前后十余年 , 江西的经济民生被反复磋磨 , 往昔富庶的赣江两岸就此人烟寥落 , 不闻鸡犬之声 。
根据历史学家曹树基的测算 , 1851年 , 太平天国战争刚爆发 , 尚未波及江西 , 江西人口达到2400多万;1865年 , 太平天国战争结束 , 江西人口锐减为1200多万 。
同时期 , 江苏、浙江的人口损失率也很大 。 不过 , 这两省凭借区域优势 , 通过外来移民和人口自然增长 , 很快恢复了元气 。 甚至 , 因为江苏豪富之家纷纷避难上海租界 , 反而成就了上海的快速崛起 。
江西却迟迟未能从这一波创伤中缓过气来 。 至此 , 除了福建 , 江西的邻省人口纷纷反超江西 。 直到如今 , 这样的人口劣势也未改观 , 湖北 , 湖南 , 安徽都是6000万人以上的大省 , 广东破亿 , 江西则是4600万人口 。
更为遗憾的是 , 疲敝的江西进一步错过了铁路时代 。 清王朝最后35年 , 中国修了近1万公里铁路 , 奠定了中国铁路交通网络的基本框架 。 新的城市和工商业 , 围绕着铁路迅速集聚、生成 , 轰鸣的汽笛声宣告了一个新世代 。
具体来说 , 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的修筑 , 使得由两广北上不再经过江西 , 中国南北交流的主干道随之西移 , 大庾岭商道渐渐陷入沉寂 , 江西从全国性的交通要道 , 沦为平平无奇的内陆腹地 。
西望罗霄山 , 饮恨赣江水 , 江西被彻彻底底甩掉了 。
这一巨变 , 痛彻赣人 。 用今天的话来说 , 物流和人流的改向 , 也带走了信息流和资金流 , 江西逐渐远离变革和新文化的主轴 。 至此 , 江西的开放全方位阑珊 , 逐渐被临省的湖南、湖北逾越 。 相较于东南沿海诸省 , 更是望尘莫及 。
可要细究起来 , 江西拥有铁路却并不晚 。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 , 由詹天佑主持修建的株萍铁路就建成了 , 比京汉铁路还早了7年 。
洋务运动兴起之后 , 张之洞、盛宣怀在汉阳兴办铁厂 , 并在江西萍乡煤矿找到了适合炼焦的煤炭 , 这条铁路应运而生——专为汉阳铁厂而建 。
此后 , 盛宣怀将萍乡煤矿与汉阳铁厂、大冶铁山合并为一 , 成立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 , 这也可算作江西省最早的洋务企业了 。 但是输出煤炭这一原材料 , 处于产业链最底端 , 与输出景瓷和玉扣纸 , 其价值天地悬殊 。分页标题
由此孔见 , 可以说江西的近代化非但没有趋前 , 反而大踏步倒退了一百余年 。
回顾这段嵯峨跌宕的历史 , 你会发现 , 短短几十年间 , 江西从要津商路滑落 , 变为了资源输出地 。 这像是一个巨大的隐喻 , 笼盖了江西此后漫长岁月的历史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