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资讯W』因误会苏轼没能考第一,宋仁宗隔空救了苏轼一命


半岛采访人员 张文艳
除了前面提到的政坛名臣和文豪大家 , 还有一位名人与宋仁宗有过短暂的交流 , 那就是苏轼 。
【『万象资讯W』因误会苏轼没能考第一,宋仁宗隔空救了苏轼一命】苏轼其实不能算活跃于宋仁宗时代 , 而是宋神宗时代 。 两人相处的时间不过6年 , 但宋仁宗却隔空救了他一命 。
苏轼比宋仁宗小27岁 , 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 , 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 。 听着名字 , 就知道苏轼为什么那么喜欢吃了 。

『万象资讯W』因误会苏轼没能考第一,宋仁宗隔空救了苏轼一命
本文插图
苏轼的父亲大名鼎鼎 , 是的 , 就是苏洵 , 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 , 始发奋”的“苏老泉” 。 苏洵发奋虽晚 , 但是很用功 。 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 , 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 , 不可或缺之意 。 庆历八年(1048年) , 苏洵因父丧居家 , 闭户读书 , 把自己的学识品行教授给苏轼与幼子苏辙 。 可以说 , 将自己的理想转嫁给自己的两个儿子 。
嘉祐元年(1056年) , 苏洵带着二十一岁(农历虚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 , 自偏僻的西蜀地区 , 沿江东下 , 于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 。
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 , 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 。 这两位在电视剧中都出现过 , 两人正锐意于诗文革新 , 苏轼清新洒脱的文风 , 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 。 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 , 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 , 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 , 为了避嫌 , 使他只得第二 。
唉 , 欧阳修自己因为太过张狂而失去状元的名号 , 又因为一次误会 , 让苏轼也与状元擦肩而过 。 欧阳修很欣赏苏轼的豪迈和敢于创新 , 预见他将来“可谓善读书 , 善用书 , 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 现在人们已经将两位诗人并列了 , 只要说起八大家 , 欧阳修、苏轼几乎是脱口而出 。

『万象资讯W』因误会苏轼没能考第一,宋仁宗隔空救了苏轼一命
本文插图
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 , 苏轼一时声名大噪 。 他每有新作 , 立刻就会传遍京师 。 宋仁宗当然对这位人才也有耳闻 , 对他很是器重 。 遗憾的是 , 当父子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时 , 突然传来苏轼苏辙的亲病故的噩耗 。 二兄弟立刻随父回乡奔丧 。 嘉祐四年(1059年)十月 , 守丧期满回京 。 嘉祐六年(1061年) , 苏轼应中制科考试 , 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 , 入第三等 , 为“百年第一” , 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 四年后还朝 , 任判登闻鼓院 。 然而 , 1063年 , 宋仁宗已经去世 。
但是 , 宋仁宗还是救了他 。
苏轼一度曾任兵部和礼部尚书 , 后来因“乌台诗案”被人罗织罪名 , 差点被杀 。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元丰二年(1079年) , 四十三岁的苏轼被调为湖州知州 。 上任后 , 他即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 , 这本是例行公事 , 但苏轼是诗人 , 笔端常带感情 , 即使官样文章 , 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 , 说自己“愚不适时 , 难以追陪新进” , “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 这些话被新党利用 , 说他“愚弄朝 , 妄自尊大”、“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 , 又讽刺政府 , 莽撞无礼 , 对皇帝不忠 , 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 。 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 , 一时间 , 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 。 七月二十八日 , 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 , 解往京师 , 受牵连者达数十人 。 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 , 即御史台 , 因其上植柏树 , 终年栖息乌鸦 , 故称乌台) 。
此事时值曹皇后病危 , 神宗皇帝去看她 , 她说:“当年仁宗皇帝策试举人回来 , 见了苏轼两兄弟的文章很高兴地对我说:‘我为子孙得了两个相才 。 ’如今不但没有重用他 , 反而要把他下狱处死 。 苏轼无非是作了几首小诗 , 发了一点牢骚罢了 , 这是文人的习性 , 若是抓到了一点小小的不慎之言 , 就罗织成罪 , 何以对得起仁宗皇帝?何以对得起太祖皇帝非叛逆不杀士人的祖训?”在曹氏的劝阻下 , 神宗终于将苏轼释放 。 毕竟范仲淹、欧阳修都是这样的人 , 宋仁宗不但没杀还重用 。分页标题
如果苏轼生活在宋仁宗的时代 , 相信定能大展抱负 , 不过 , 他留给后世的佳作不必他的前辈们少 , 也算值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