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北青网」央行工作论文:系统性风险爆发时银证之间是主要传染渠道


「北京青年报-北青网」央行工作论文:系统性风险爆发时银证之间是主要传染渠道
文章图片
4 月17日,央行官网“工作论文”栏目刊发最新文章《系统性金融风险溢出效应研究》。作者是央行贵阳中心支行五位工作人员。该论文的结论包括:在系统性风险爆发时,银证之间是主要的风险传染渠道;信托、金控等非银金融机构抵御风险能力较弱。。「北京青年报-北青网」央行工作论文:系统性风险爆发时银证之间是主要传染渠道
据了解,中国人民银行工作论文发表人民银行系统工作人员的研究成果,以利于开展学术交流与研讨。论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学术观点,不代表人民银行。
今日刊发的这篇论文将复杂网络理论引入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研究中,采用优化和修正的CoVaR 模型,选取不同行业的64 家金融机构构建符合中国金融体系特点的异质化连接金融系统模型。在此基础上开展实证研究,以复杂网络中随机冲击和定点冲击的思路,分析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诱发的系统性风险,在金融系统中的传导、演化和变化情况。
该论文的研究得到了四点主要结论:一是金融系统的网络结构会随着风险的
【「北京青年报-北青网」央行工作论文:系统性风险爆发时银证之间是主要传染渠道】发展而变化。这是系统性风险的非线性变化和风险传染关系的动态变化的主要原因;二是不同类型的风险传导方式和冲击效力不一;三是在系统性风险爆发时,银证之间是主要的风险传染渠道;四是信托、金控等非银金融机构抵御风险能力较弱。
文章认为,不同类型的风险传导方式和冲击效力不一。从情景模拟来看,信用风险传染呈现链式反应的特征,风险传染路径主要存在于资产负债关联密切的机构之间,可以通过日常监管捕捉和发现,当风险爆发后可采取阻隔风险源,切断风险传染路径的方式防控风险传播。流动性风险的传染则是瞬时在多个节点(金融机构)同时爆发的网状式传播,风险爆发的面较广,且金融机构的同步行动易造成合成谬误,将使风险放大或二次扩散至系统内其他机构。风险的隐蔽性较高,突发性较强,日常风险防控的难度较大。因此,监管部门应树立动态监管、多维度监管的理念,对系统中重点区域、圈层进行动态评估,适时转换监管重点,及时将风险控制消灭在萌芽状态。
文章还认为,在系统性风险爆发时,银证之间是主要的风险传染渠道。在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冲击下,银行业与证券业之间的风险联动特征均较为明显。近几年,随着资管、债券发行承销和同业等多种业务使银行业与证券业之间联系越发紧密,宏观审慎监管应尽快覆盖到此类机构,建立日常监管协调和协作机制。
文章指出,非银金融机构抵御风险能力较弱。信托业作为资金供需方的中转枢纽,在刚兑尚未完全打破的情况下,极易受到资金供需双方的风险传导影响;金控集团由于机构之间的关联交易频繁,股权结构复杂和风险隔离措施匮乏等多种因素,导致其风险抵御能力较低。因此,应注重对信托、金控等非银金融机构风险监控。
文/北京青年报采访人员 程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