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周刊@国际油价“三国杀” 陷负和博弈?,新冠疫情蔓延全球

嵌入新冠疫情的油价“三国杀”
文/杨成
发于2020.4.20总第944期《中国新闻周刊》
4月12日 , “欧佩克+”围绕减产协议的第二次紧急谈判以其他产油国向减产“钉子户”墨西哥让步而结束 。 这也意味着因俄罗斯和沙特阿拉伯互不让步而始于3月8日的石油价格大战以和平与妥协终局 , 国际能源市场的买方和卖方终于可以暂且放下忐忑不安的心了 。
一个多月来 , 这场复杂博弈深深嵌入正在全球蔓延并注定要给国际经济带来庞大负资产的新冠疫情之中 , 经历了过山车一般的反复折腾 , 给国际金融市场带来了巨大的恐慌和冲击 。 除了正面冲杀的沙特和俄罗斯之外 , 此次博弈背后的“关键先生”正是美国 。 作为全球能源生产和出口的前三位 , 俄罗斯、美国和沙特共同塑造了这一轮石油价格战的主要议程和最终结局 。
“战略三角”的博弈
本世纪头十年 , 持续增长的能源需求催生了高油价 。 但近年来 , 国际能源市场的行情截然不同 , 呈现出明显的供大于求的结构性变化 。 最关键的是 , “页岩油气革命”推高美国本土产量并使之具备了挑战沙特和俄罗斯两个传统能源出口大国的能力 。 俄罗斯、沙特和美国构成能源战略三角 , 在俄罗斯借助叙利亚危机不断扩大在中东地区影响力的情况下 , 三者之间的互动变得十分微妙 。 另一方面 , 沙特是美国在中东最大的也是最坚定的盟友 , 俄罗斯与沙特的关系明显改善 , 让三方彼此的竞合关系较之前更加复杂 。
三年前 , 俄罗斯和沙特在“欧佩克+”框架内进行了有效的合作 , 协同其他欧佩克国家共同实施减产保价方略 , 试图借此维持收支平衡 。 对于两国来说 , 前者的关切在于以此抵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在乌克兰危机后的制裁冲击 , 后者则希望尽快实现经济结构转型 , 告别单一的能源出口模式 。
戏剧性的是 , 从这一减产协议中“坐收渔翁之利”的反而成了美国 。 在石油涨价的同时 , 相对开采成本更高的美国得以借助较高油价扩大产能和市场 , 并在产量和市场份额上一举将曾常年位居第一的沙特和“千年老二”俄罗斯挤在身后 。 这样一来 , 美国这一非典型的石油出口国拥有了对国际能源市场施加广泛影响的有效杠杆 。 在全球经济进入下行通道时 , 对于高度依赖能源等大宗商品的俄罗斯和沙特而言 , 维持市场份额和增加出口收入都具有战略意义 。
受制于全球经济增长的放缓 , 尤其是中美贸易摩擦给国际经济体系带来的系统性影响 , 国际能源产业早就进入了买方市场时代 , 高油价的好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 。 而新冠疫情在2020年初的暴发和蔓延 , 则让盈利空间本就不断降低的欧佩克和俄罗斯等非欧佩克产油国的财政收支能力雪上加霜 , 同时谋求稳固市场份额和增加出口创汇的战略目标几乎很难达成 。 在此情况下 , 俄罗斯和沙特产生了严重的战略分歧 , 也最终点燃了石油价格大战的导火索 。
对于沙特而言 , 以减产保油价是个理性选择 。 按照以往的历史经验 , 当供给侧一端明显收敛时 , 供需结构的不平衡就会得到纠偏 。 按照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基本规律 , 国际油价此时一定会上升 。 这也是欧佩克组织成立以来多次跟西方发达石油消费国打交道的常规做法 , 虽然不一定可以增收 , 但至少可以做到止损 。 而对于俄罗斯而言 , 三年前和沙特配合减产的历史记忆并不美妙 。 因此 , 以俄罗斯石油公司总裁谢钦为代表的俄罗斯能源巨头竭力游说普京当局放弃这一模式 。
在俄罗斯高层看来 , 出于对美国和俄罗斯及沙特不同的产业结构和综合实力的冷静分析 , 俄拒绝沙特的石油减产提议更为明智 。 俄罗斯方面似乎倾向于认为 , 沙特的做法明显低估了美国介入和处置石油危机的决心和能力 , 很可能会得不偿失 。
一方面 , 俄美石油产量存在巨大差距 , 俄罗斯即便加入也并不具备打击美国能源产业的有利条件;另一方面 , 即使美国页岩油生产商陷入低利润危机 , 仍可利用成熟的金融杠杆获得包括美国政府在内的各方面支持 。 基于此 , 谢钦等俄罗斯能源巨头判断 , 减少“欧佩克+”国家的石油市场份额只会对美国页岩油生产商产生积极影响 。 据俄罗斯媒体报道 , 俄罗斯经济显然难以承受和美国开打“石油战”的高昂代价 , 因此不愿加入这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 分页标题
由于俄罗斯和沙特互不让步 , 3月初的欧佩克+机制未能如期达成减产共识 。 在此情况下 , 沙特威胁同样释放过剩产能 , 一场石油价格大战由此拉开了帷幕 。
最大“黑天鹅”的冲击
让俄罗斯和沙特双方意想不到的是 , 国际市场的信心在受到作为本年度最大“黑天鹅”的新冠疫情的冲击后 , 已然经受不起一场很可能原本只会停留在双方心理战层面的石油价格博弈 。 短时间内 , 国际原油期货价格下跌了三分之二 , 用国际能源学界巨擘耶金的话说 , “世界石油市场从未像现在这样迅速崩溃” 。 与过去低油价导致需求和购买增加的情况不同 , 俄罗斯和沙特的共同任性行为迅速传导到其他领域 , 并产生了灾难性次生危机 , 国际金融市场开始因恐慌而动荡 , 跟产油国相关的地缘政治问题更加复杂 。
俄罗斯和沙特发起的石油价格站也对美国造成了巨大冲击 。 和沙特、俄罗斯不同 , 美国页岩油的成本价相对更高 , 只有当国际油价高于45美元每桶的情况下才能维持基本盈利 。 突如其来的能源价格风波迫使美国油企出于节流的考虑甚至开始裁员 , 减薪成为通行做法 。
始作俑者沙特和俄罗斯同样各有各的难处 。 对于沙特而言 , 被迫增产迎战 , 很快产生了极大负面影响 。 常年处于赤字状态的沙特 , 实现预算收支平衡的前提条件是石油价格需不低于每桶84美元 。 在价格战的冲击下 , 俄罗斯乌拉尔原油一度跌破每桶10美元 , 创下20多年来的新低 。 而在俄罗斯2020年的预算中 , 基准石油价格已经从42.4美元桶上调至57美元桶 。 更关键的是 , 俄罗斯的卢布汇率也因此开始大幅跳水 。 对于新冠疫情日益加重的俄罗斯而言 , 此时的精英和民众对出口收入的骤减更为敏感 。
一时的妥协?
从俄罗斯和西方的讨论看 , 石油价格大战对于目前国际能源市场上的三巨头俄罗斯、沙特和美国而言结果只能是三方俱损 , 因而是一种比零和博弈更糟糕的负和博弈 。 与此伴生的一种典型观点认为 , 低油价对全球最大的消费国中国有利 。 其主要依据在于中国正逐步摆脱新冠病毒疫情影响 , 工业生产渐渐恢复 。
经过反复评估 , 俄罗斯、沙特和美国最终形成了基本共识 , 即在疫情全球蔓延和经济全球衰退的背景下 , 能源出口国增产减收的行为是不理性的 。 俄罗斯经济部前副部长、著名能源问题专家列昂尼德·格里戈里耶夫明确指出 , 2017以来的三年间 , 全球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石油价格的稳定以及市场主要参与者行为的可预测性 。 显然 , 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 , 全球经济进入衰减期的可能性极大 。
【中国新闻周刊@国际油价“三国杀” 陷负和博弈?,新冠疫情蔓延全球】关键时刻 , 特朗普政府同时向沙特和俄罗斯发动了电话外交攻势 , 频频施加压力 。 有报道指出 , 特朗普3月份以来和俄罗斯总统普京的通话次数已经超过了以往的总和 。 而美国参众两院议员更是直接致函沙特王储 , 威胁将石油减产和美国对沙特的军事政治支持挂钩 。
4月12日 , 普京、特朗普和沙特国王萨勒曼就“欧佩克+”的石油减产协议问题通电话 , 同意将继续就稳定全球石油市场问题保持接触 , 能源战略三角的机制化似乎初现端倪 。 有意思的是 , 普京与特朗普当天还另外进行通话 , 就全球石油市场形势交换意见 。 这大概是俄罗斯在石油价格大战初期所没有想到的俄美关系副产品 。
目前 , 欧佩克+宣布自5月起正式减产970桶日 , 随后逐步下调减产量 , 减产期限截止2022年4月30日 。 而且 , 沙特等国还有可能额外减产 。 在某种程度上 , 俄罗斯可能是对的 , 即当下主要问题出在了主要经济体对能源的需求在急剧下降 , 这样一来 , 减产的战略意义可能会严重缩水 。
从国际能源消费情况看 , 中国的复工复产所带来的市场期望可能尚无法抵消美国、印度等其他经济体史无前例的需求萎缩 。 从美国的官方数据看 , 目前其石油需求已降至每天1440万桶 , 较危机前水平下降逾30% , 处于199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 而作为世界第三大石油消费国的印度 , 3月25日才进入“全国封锁期” , 当月的石油需求已经暴跌了近18% 。 分页标题
整体来看 , 相对于新冠疫情冲击和全球经济危机下行叠加造成的需求下降 , “欧佩克+”的原油产能削减规模依然太小 , 以至于只能发挥短暂提振石油价格的效应 。
换言之 , 国际市场的价格反弹可能会很短暂 , 无论是产油国还是消费国 , 可能都不得不尽快适应全球经济下行的压力 , 调整内外政策 。 新冠疫情远未结束 , 一时的妥协在此情况下很可能只起到安慰剂的作用 。
因此 , 对于俄罗斯、沙特等高度依赖能源出口的国家而言 , 决定其今后发展状况的关键因素在于 , 政府在面临严重宏观经济风险环境时采取反周期措施的财力支撑规模 , 以及自身经济的韧性与恢复能力 。 此时 , 无论是俄罗斯、沙特还是美国 , 谁笑到最后已经不重要了 , 协同努力、共渡难关才是最优选择 。
(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中国新闻周刊》2020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