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自贡恐龙博物馆镇馆之宝曾骨折



「人民网」自贡恐龙博物馆镇馆之宝曾骨折
本文插图
和平永川龙 。 自贡恐龙博物馆供图
自贡恐龙博物馆 , 以其收藏的大量珍贵恐龙化石而位列世界三大恐龙遗址博物馆之一 。 “和平永川龙”“四川巨棘龙”“太白华阳龙”等恐龙化石 , 让人恍如穿越侏罗纪 。
近日 , 以郝宝鞘为首的自贡恐龙博物馆研究课题小组在英国SCI期刊《历史生物学》在线发表了《恐龙化石骨折的不同类型》科研论文 , 分析了“和平永川龙”“四川巨棘龙”两种化石的不同骨折类型 , 还诊断出这两个庞然大物骨折的原因 。
网红恐龙化石 本尊曾遭遇骨折
在自贡恐龙博物馆 , “和平永川龙”“四川巨棘龙”都属于网红级的恐龙化石 。 1985年 , 自贡和平乡村民修建房屋时发现了几块恐龙的尾椎化石 , 上报自贡恐龙博物馆 。 此后 , 自贡恐龙博物馆采集修理 , 获得一具完整的肉食龙骨架 。 1992年 , 这件化石研究命名为“和平永川龙” 。 这件标本骨架保存完整度高 , 其中的头骨保存情况是世界级的 。 尖锐呈匕首状的牙齿 , 让人清晰感受到这种大型食肉类恐龙的威风 。
同一年 , 自贡市沿滩区仲权乡银河村四队村民甘学良、彭久礼在修建水塘时也发现化石 , 自贡恐龙博物馆此后采得一具较完整的剑龙骨架化石——四川巨棘龙 。 它保存有世界首例剑龙类的皮肤印痕化石和原位保存的“副肩棘”结构 。
在此后多年的研究中 , 博物馆工作人员发现:这两件恐龙标本的本尊 , 可能出现过骨科疾病问题 。
郝宝鞘说 , “和平永川龙”的标本中 , 两个肩胛骨保存完好 , 但左肩胛骨出现了明显的骨质增生现象 。 “四川巨棘龙”左右股骨保存完整 , 但左股骨在形态上也存在明显的病理特征 。
“有病”的化石标本是动物受伤后继续生存、骨骼发生病变现象 , 骨瘤、骨疽、骨痂、骨髓炎、寄生病、脊椎变形等 , 都可能造成骨骼的病变 。 这种古病理状态主要见于恐龙、哺乳动物化石这样大型的脊椎动物中 。
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和平永川龙”和“四川巨棘龙” , 在研究人员看来 , 应该是骨折过 。
高科技助力 揭开恐龙“难掩的痛”
两个侏罗纪时代的庞然大物 , 究竟受到过怎样的伤害呢?
郝宝鞘说 , 针对化石骨病的研究 , 最初都局限于形态学描述 , 或者采用骨组织学的方式进行研究 , 这种研究说服力不足且破坏化石结构 。 随着科技的发展 , 有学者利用CT扫描来解释恐龙的病理现象 。 CT扫描主要特点是可以对化石内部的结构进行观察 , 且对化石本身没有任何损伤 。 但传统CT存在精度不高 , 对研究材料的大小有限制 , 尤其是对于应用在恐龙股骨、肩胛骨等这类大型的化石标本上存在困难 , 且相关研究主要依据断层扫描图像的观察 , 缺乏数据上的证据支持 。
此后 , 课题小组同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冯浩副主任医师、赵志强主治医师等合作 , 利用不会破坏化石的能谱CT扫描化石标本 , 获得病理图像和数据 。 利用图像和数据更客观科学地解释了恐龙骨骼的病理现象 。
郝宝鞘说 , 课题小组从外部形态、CT图像和能谱数据三个方面讨论了两者骨病的不同 。 研究证实:“和平永川龙”外部具有明显的蜂窝状骨痂 , 符合外伤骨折后愈合时的状态 。 “四川巨棘龙”骨干表面光滑 , 没有骨痂结构;能谱图像显示病变区有很多的阴影囊腔结构 , 而且能谱数据显示病变区数值不同于正常的骨髓质和骨皮质 。 学者推测 , 动脉瘤样骨囊肿或者骨巨细胞瘤可能是它所得的骨病 。
课题小组认为 , “和平永川龙”属于外伤性骨折 , 而“四川巨棘龙”为病理性骨折 。
【「人民网」自贡恐龙博物馆镇馆之宝曾骨折】郝宝鞘说 , 利用先进仪器进行病理的研究是一个学科融合的方向 。 下一步 , 自贡恐龙博物馆研究团队将与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开展更深层次的合作与交流 , 以促进对恐龙化石更好地研究与保护 。 (四川日报采访人员吴晓铃) 分页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