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纵横哥#1955年,湛江发现一只重达2000斤的大海龟,结果悲催了


湛江是广东省海岸线最长的地区 , 有着1300多公里的绵延岸线 , 蕴藏着丰富的海洋资源 。 湛江渔民在这片海域 , 曾捕获过一些历史罕见的海产品 。 受历史局限 , 当时人们对珍贵动物的保护意识尚未形成 , 在处理上也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 其中最典型的案例之一 , 就是1955年在硇洲岛发现的一只约2000斤的大海龟 。

#湛江纵横哥#1955年,湛江发现一只重达2000斤的大海龟,结果悲催了
本文插图
棱皮巨龟
世界上现存海龟有七种:绿海龟、玳瑁、蠵龟、平背龟、大西洋丽龟、太平洋丽龟和棱皮龟 。 1955年在湛江被发现的就是一只大型的棱皮龟 。 棱皮龟主要栖息于热带海域的中上层 , 分布于大西洋和太平洋海域 。 在广东湛江、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 , 棱皮龟们偶然会浮出海面晒太阳 。
棱皮龟是龟鳖目中体型最大的动物 , 最大体长可达3米 , 龟壳长2米余 , 成年龟体重一般可达800-900公斤 。 棱皮龟背面没有角质板 , 被以柔软的革质皮肤 , 上面有7条纵棱 , 棱间微凹如沟 。 它们全身呈深蓝或黑色 , 身上散布白色或米白色斑点 。 四肢呈鳍足状 , 没有爪 , 前肢甚长 , 后肢短 。
棱皮龟有个特点 , 它们遇到危险的时候 , 是无法把头和四肢缩回壳里的 。 另外 , 由于长期在水下生活 , 它们在陆地呆得太久也会死亡 。 棱皮龟一般都能活到60多岁 , 就算活到100多岁也很正常 。 在体型庞大的龟类中 , 棱皮龟算是寿命很长的了 。
棱皮龟非常温顺 , 主要以水母为食 , 但也无意中会吃些别的 。 棱皮龟大嘴一张 , 海里的许多小鱼小虾都会一股脑地带进嘴巴里 , 成为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 嘴里的肉齿给了棱皮龟进化优势 , 锋利、尖锐、向内倾倒的肉齿可预防水母逃脱 。 它还有特别长的食道 , 甚至延伸到胃部以外再环绕回来 , 像传送带一样可捕捉、储存以及持续消化食物 。

#湛江纵横哥#1955年,湛江发现一只重达2000斤的大海龟,结果悲催了
本文插图
棱皮龟的肉齿
1955年 , 一只非常温顺的巨型棱皮龟被湛江渔民在硇洲岛海域发现 , 目击者说这海龟比舢艇(小船)还大 , 根本无法捉拿上岸 。 于是渔民就邀集数条渔船联合围剿 , 用拖网步步为营地把海龟迫到霞山东堤码头(海富大酒店)附近 。
当时 , 吊运设施很落后 , 折腾了半天才把海龟搬到东堤市场的一块空地 。 据当事人回忆 , 这只龟占地近10平方米 , 头如吊桶 , 身如小丘 。 有人测算这只海龟寿命至少千年以上 , 重量达5000斤 。 就现在的科学知识来说 , 这种说法是夸大了 。 不过 , 这只棱皮龟占地近10平方米的话 , 应该有2000斤左右 , 寿命也在100岁以上 , 算是很珍稀的了 。
听说捕到如此大的龟 , 周围的居民闻讯纷纷前来观看 。 湛江一中有的学生得知消息 , 还结伴从赤坎步行到霞山东堤市场看热闹 。 一时间 , 市场里外 , 人头涌动 , 看热闹的人围成人山人海 。
巨龟躺在地上 , 眼含泪水 , 悲怆哽咽 , 任人宰杀 。 五个刀手浑身粘血 , 挥舞着各种工具 , 大刀阔斧开膛破肚 , 从早晨干到中午 。 市场周围 , 血水浸地 , 分割出来的龟肉堆得像小山一样 。
那时候 , 人们物质生活贫乏 , 完全没有保护珍贵动物的意识 , 只知道赚其钱、吃其肉、品其味 。 一只珍稀的高龄巨龟就这样无影无踪消失了 , 连龟壳都被瓜分完 , 一块不剩!

#湛江纵横哥#1955年,湛江发现一只重达2000斤的大海龟,结果悲催了
本文插图
海南海口的菜市场违规出售的海龟肉
这种事情 , 也只能是在六七十年前发生 , 放到现在是绝无可能的 。 特别是这种棱皮龟更为珍贵 , 是重点保护对象 。 因为近年来棱皮龟种群数量急剧锐减 ,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 , 由于人们在海洋中丢弃大量白色废塑料袋 , 使得棱皮龟误认为是水母而误食 , 造成肠道阻塞而死亡;加上过度捕捉和溺毙 , 数量日益减少 , 濒临灭绝 。分页标题
1988年11月8日 , 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 , 棱皮龟已定为中国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 如果还有人对海龟进行捕捞、宰杀、出售或分食 , 必将受到法律严厉的制裁 。 湛江近年来也有海龟被渔民发现 , 都是在海洋渔业局的保护下放归大海 。 1955年的这起光天化日之下捕杀巨型海龟事件 , 也将永远成为历史 , 不会再重演!

#湛江纵横哥#1955年,湛江发现一只重达2000斤的大海龟,结果悲催了
本文插图
2014年东海岛渔民放生海龟
【#湛江纵横哥#1955年,湛江发现一只重达2000斤的大海龟,结果悲催了】关于1955年湛江出现的宰杀贩卖分食巨型海龟事件 , 你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 (本文已获湛江民间历史学家骆国和老师的原创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