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院#用英文写《桃花源记》?协和医学院八年学制75分及格,“神人”不少

承担重症救治的协和人严冬凛冽 , 风雪呼啸 , 2020年的冬天真是狰狞、难熬!在全中国人民抗疫最严峻时期 , 我曾被这样一对数字震惊了:3月5日 , 国家卫健委下达通知,紧急组建121人的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 。 短短3个小时内,一共有在职职工4000多人的北京协和医院 , 有3306名医护人员自愿报了名!
作者 韩小蕙
#北京协和医院#用英文写《桃花源记》?协和医学院八年学制75分及格,“神人”不少
文章图片
新华社资料图【#北京协和医院#用英文写《桃花源记》?协和医学院八年学制75分及格,“神人”不少】作为一个在协和大院长大的子弟 , 对那以后发生的所有事情 , 我都不再惊讶而更认为顺理成章:
协和人冲上武汉第一线 。
独立承担起重症病房的救治任务 。
顶尖专家挂帅重症病区 。
ICU拔管成功率最高 。
把一位位病人从死神手上抢救回来 。
建立起具有标杆意义的“协和方案” 。
在国新办的新闻发布会上 , 4位中青年医生代表用纯熟的英文向中外采访人员详细介绍新冠肺炎重症救治的方法、经验……
协和 , 到底是协和 。 当代协和人依然是中国医学界翘楚 。 因为他们的到来 , 不但病人们心里踏实了 , 就连整个儿荆楚大地都安稳了不少 , 江城更有了战胜疫魔的信心 。
协和 , 百年不倒的协和 , 令人高山仰止的协和 , 她的高度究竟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原因有很多 , 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是“病人至上”的崇高医德 , 二是严格到苛求的八年精英教育 。
医生像妈妈的服务艺术自打学前就入住协和大院 , 至今已经半个多世纪 。 我犹十分清晰地记得 , 上世纪六十年代去协和看病 , 那时还有好些诊室在地窨子里 。 当时我们小孩子一点儿都不害怕 , 因为在我们的小心眼儿里都相信“医生像妈妈”这句话 , 真的 , 这句话不虚 , 她们(还有他们)都是和蔼可亲的 , 笑眯眯 , 不板脸 , 可见协和的医者仁心 。
大神级医师吴阶平大夫曾说过:“我认为做一个好医生要不断从三方面努力 。 一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有高尚的医德;二是有精湛的医术 , 能解除病者的疾苦;三是有服务的艺术 , 取得患者的信任 。 关于第三点一般人并不很重视 , 不认为其中大有学问 。 我感到有经验医生的突出之处就在这第三点上 。 ”
这三点 , 从吴阶平、林巧稚所代表的医生教授们 , 到聂毓禅、王琇瑛为代表的护士们 , 在1966年以前 , 基本都做到了 。 在今天 , 也还是要求得很严 , 这首先是百年协和能够百年不倒的不二法门 。
林巧稚放弃考试去救护晕倒的考生 , 最后被协和医学院录取的故事广为流传 , 此处不赘述;她还有几个不太被人知道的“习惯”:她看门诊时 , 总要看完当天挂号的所有病人才下班 。 如果她看到哪个病人表情痛苦 , 还会丢下手里的事去直接询问 。 有时护士提醒她说 , 待诊室里来了“特殊病人” , 林大夫总是严肃地回答:“病情重才是真正的特殊……”
著名外科学家、中国现代基本外科奠基人之一的曾宪九教授 , 也有让后辈终身铭记的一件事:协和医院原外科钟守先主任回忆说:“有一次 , 我们正在查房 , 一位护士跑过来说 , 隔壁病房有一病人突然不行了 。 曾主任带着我们迅速赶过去 , 这时病人已经停止了呼吸 , 曾主任一个箭步冲上前 , 毫不犹豫地为病人做口对口的人工呼吸 , 这一动作激励了周围所有的人 , 大家争相上前交替参加抢救 , 最终使病人脱离危险 。 ”
类似这样的事 , 在老协和 , 在协和老教授们身上 , 多多矣!面对这样崇高的“协和精神” , 谁能不为之动容!“老协和传统”能薪火相传到今天 , 靠的就是百年来有奉献精神的“协和人” 。
八年学制75分及格协和医学院坚持实行精英教育 , 学制长达8年 , 即:三年医学预科再加五年临床教学及研究 。 先要在燕京、清华、北大、南开等最好的大学读3年预科 , 然后考试成绩合格者才能转到医学院本部继续攻读 。 协和医学院每年一共就招几十名学生(至今如此 , 即使别的医学院扩招到数千人 , 协和医学院还是每年只招90人) , 可说是尖子中的尖子 , 学霸里的学霸 。 当年的考题之难 , 简直是今天各大学名校都不敢想象的 。 比如1949年的英语考试 , 其中的一道大题 , 是要求用英文写出《桃花源记》 , 既考了古文底子 , 你首先得会背原文啊 , 又考了快速译成英文的能力 。 天哪 , 这中文、英文都得好到什么程度才能做到啊!分页标题
3年预科读下来 , 从数、理、化、文、史、音乐、美术、书法诸方面的知识积累 , 到树立起“患者至上”与“奉献”的医学观念 , 再到心理学上的适应与认可 , 大约就只有三分之二的学生能够转升到医学院本部 , 开始进入医学专业的学习 。 这回是全英文教学了 , 像在美国大学的课堂上一样严格 , 所以1949年以前北京协和医学院“老毕业生”们 , 同时亦获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医学博士学位 , 协和护校毕业的“老护士”们也获得美国注册护士资格 , 全世界承认 。
且请看吴阶平副委员长回忆自己在协和医学院做学生时的状况:
“早8点从宿舍到学校 , 12点过后下课 , 赶回宿舍午餐 , 午休不超过半小时又赶回学校 。 下午2点开始实验课 , 规定5点结束 , 有时却拖得很晚 , 有一次直到午夜1点做出实验结果才罢手 。 6点晚餐 , 饭后到图书馆自习 , 晚10点图书馆闭馆 , 回到宿舍继续学习 , 到12点以后才休息 。 考试前更是紧张 , 有的同学通宵达旦复习功课 。 由于学习过分紧张 , 同学们的健康状况普遍下降 , 还有的得了结核病 , 学校方面为此提高了伙食标准 , 并补贴了伙食费 。 ”
老协和医学院实行“残酷”的逐级淘汰制:一门必修课不及格必须补考 , 两门不及格留级 , 三门不及格就要被开除 , 而那里的及格线不是普天之下的60分 , 而就是协和“霸道”的75分 。
1924年 , 协和医学院的第一届学生毕业 , 入学时招收的是9人 , 毕业时只剩下3位:刘绍光、侯祥川、梁宝平 。 协和追求的就是“小、精、尖”的育人体制 , 实行的就是残酷的逐年级淘汰制度 , 为建立起中国培养现代医学人才体系蹚出了一条路 。 从1924年到1943年的二十年间 , 协和医学院总共只毕业了311人 , 平均每届15.5人 , 数量少得“可怜” , 质量却高得“可怕” , 从这里走出了张孝骞、林巧稚、黄家驷、吴英恺、曾宪九、吴阶平、诸福堂等一批医学大神 。 就是他们 , 日后在全中国各地创办医院 , 培养学生 , 为中国现代医学的发展做出了“梁柱”性的贡献 。
协和大院里的神人解剖学家 , 医学教育家张鋆教授的课只要上过一次 , 会终生不忘 。 上世纪40年代 , 曾以中国人脑沟回模式的科学事实 , 回击了帝国主义分子污蔑中国人种“低劣”的谬论 。 他就住在我们协和大院36号楼 , 被尊称为“张老爷子” , 我见到他时 , 他已经上了年岁 , 瘦 , 高 , 冷峻 , 腰杆老是挺着 , 像一块行走的木板;头发花白 , 已见稀疏 , 但梳得一丝不乱 , 走在大院里 , 既不快也不慢 , 从不跟人打招呼 , 只按照他自己的节奏行事 。 据说他给学生上课时也是不苟言笑 , 不怒自威 , 令人生畏 。 但他语言逻辑严谨 , 没有废话 , 又精通中、日、德、英四国语言 , 讲课时不仅表达自如 , 而且旁征博引 , 深入浅出 , 把十分枯燥的解剖学等课程讲得妙不可言 。 最惊倒学生的是他授课时从不带挂图 , 讲到什么地方需要图像演示时 , 马上就在黑板上画 , 有时两手各持一根粉笔 , 同时发力 , 左右开弓 , 瞬间就画出来了 , 真是胸有成“图” 。 要知道 , 那是德国著名解剖学家索波塔编写的国际通用教材三大卷的《人体解剖图》啊 , 真是大神啊!
听过吴蔚然教授课的学生也会念念不忘 , 说他讲肛肠疾病 , 从直肠齿状线开始 , 讲到肛瘘的形成 , 从解剖到临床 , 循循善诱 , 深入浅出 。 虽然这些专业医学名词咱们不懂 , 但内里那种叫“气质”的东西 , 外行人还是能感悟到的 , 顿觉有一种感动袭上心头 。
一代代“协和人”留下了独特而厚重的遗产 , 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 , 就是协和医学院这八年制教育 。 已然经历了一百年 , 协和医学院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医学教育体系的奠基者和推动者 , 它开创了中国:
第一个八年制临床医学教育体系 。
第一个高等护理教育体系 。 分页标题
第一个住院医师培养体系 。
第一个公共卫生教育和实践制度 。
第一个医学研究生教育体系 。
第一个“MD+PHD”双博士培养制度 。
……
从协和源源不断走出的学科奠基人和名医大家不胜枚举 , 证明了八年制医学教育体系是科学的、成功的、正确的 。
那么 , 八年学制为什么这么重要呢?它到底好在哪里呢?八年制的学习 , 两门挂科不给博士学位 , 三门以上不及格连硕士学位也不给了 。 残酷淘汰的结果是 , 能笑着毕业出来的 , 后来差不多全成为中国现当代医学界的栋梁——吴阶平一辈1949年以前毕业的“老协和人”是“大神”和“大医” , 1966年以前毕业的“中协和人”是“大腕” , 上世纪80年代以后毕业的“新协和人”还是中国医学界中的“大咖” 。
而毕业后 , 当一个协和毕业生来到患者面前时 , 他的医疗人生也只不过才刚刚走了一小步 , 前面还有千山万水等待他和她努力跋涉呢!
协和医院的院训是:严谨、求精、勤奋、奉献 。
协和医学院的校训是:严谨、博精、创新、奉献 。
百年协和 , 百年践行 , 百年崇高 , 百年盛名 , 百年辉煌!
以我一个外行人、一个在协和大院居住六十年、从小到大一直在协和看病的“资深患者”来看 , 我真 心认为 , 协和医院还是“牛”在她那一百年来形成的传统 , 这是看不见 , 摸不着的 , 但她的高度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