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革何须裹尸还』神魔观念演变:万物有灵孕育鬼神观念,结合宗教思想产生神魔观念
引言
原始时代末期始 , 先民在对未知力量的探索过程中形成鬼神观念 。 至先秦两汉时期 , 神仙鬼道之说盛行 , 模糊缥缈的鬼神观念逐渐从万物有灵、物我混同的思维中独立出来 , 形成独立的神鬼体系 。 西汉《列仙传》便记载上古时期至秦汉之间七十余位神仙的成仙事迹 。 魏晋南北朝时期 , 随着佛教广泛传入 , “魔”观念在中国形成 , 并迅速发展壮大 。 至明清时期 , 神魔观念深入人心 。
本文插图
一.万物有灵:催生出神魔观念的前身——鬼神观念
原始社会末期 , 人类从简单的生产劳动中 , 逐渐对世间万物形成认知 , 产生物我混同思维 。 万物生灵与人类相同 , 人与万物并列 。 同时 , 原始先民在对自身解读过程中 , 发现人类精神世界中具有灵魂 , 并认为人的肉体会消亡 , 而灵魂永存 。 受物我混同的思维与灵魂观念的影响 , 远古先民认为世间万事万物与人类一样 , 具有灵魂 , 万物有灵观念由此而成 。
“万物有灵”起名源自拉丁文“animi” , 指自然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神秘特性 , 即“神灵” 。 十九世纪英国人类学家泰勒正式提出“万物有灵论” , 他在《原始文化》一书中说:“万物有灵观的理论分解为两个主要的信条,它们构成一个完整学说的各部分 。 其中的第一条,包括着各个生物的灵魂,这灵魂在肉体死亡或消灭之后能够继续存在 。 另一条则包括着各个精灵本身,上升到威力强大的诸神行列 。 ”灵魂在人肉体死亡或消灭之后能够继续存在 , 脱离肉体 , 成为神秘而强大的存在 。 这正是人类对于鬼魂的初步解读 , 更是鬼神观念的起源 , 成为远古先民对于超自然神秘力量的认知 。
建立在物我混同原始思维中的万物有灵观念 , 促使原始人类将强大未知的神秘自然力量附着于万物当中 , 称为精灵 。 精灵具有常人没有的超自然能力 , 强大、神秘的超自然能力正是后世神魔力量的源泉 。 随着万物有灵观念的萌芽、发展、成熟 , 人类对于灵魂的理解与神秘自然力量的解读愈加成熟 , 逐渐形成鬼神观念 。 鬼神观念是远古先民对灵魂的初步认知 。 生物死后的灵魂不灭 , 成为鬼 , 而神秘强大的精灵则是神力量的起源 。 万物有灵的思维催生出鬼神观念 , 而鬼神观念则是神魔观念的前身 。
本文插图
二.宗教的渗透:鬼神观念转换为神魔观念
万物有灵论赋予万物灵魂 , 为神魔观念的诞生创造出良好的氛围 。 而宗教的出现与传播 , 则促使神魔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 如果说万物有灵是神魔观念的胚胎 , 那么宗教的渗透与传播则成功将神魔塑造出来 , 构成完整的形状并将其刻画在人心当中 , 牢不可破 。 原始社会中的万物有灵论在中国的宗教活动中得到进一步强化 , 从原始社会的自然崇拜与天神崇拜逐渐过渡到先秦两汉时期的鬼神崇拜 。 随着佛教的传入与本土道教的兴盛 , 鬼神观念逐渐被新的神魔观念所取代 。 而新的神魔观念在宋元明清儒释道三大宗教的影响之下 , 不断融合并壮大 , 形成完整的神魔体系观念 。
1.先秦两汉时期的巫术活动
《宗教史》提出“最早的宗教信仰形式也伴有宗教行为 。 在原始宗教崇拜中表现得最为明显的,就是通常称之为‘法术’或‘巫术’的宗教行为” 。 巫术是最早的宗教活动 。 在中国古代社会 , 特别是先秦两汉时期 , 巫术的占卜术与祭祀活动是形成鬼神观念的重要方式 。 《礼记·表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 “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 。 ”“事鬼”是对亡者的尊重 , 尊神是人民对于神灵的敬畏 。 通过占卜之术窥探鬼神之意 , 然后按照占卜之意行事以敬鬼神 。 殷墟出土的大量甲骨卜辞都证明我国早在殷商时期便已经通过巫术以通鬼神 。 可见 , 先秦时期的鬼神之说已经在巫术的渲染下得以广泛传播 。 此外 , 巫术活动中的祭祀仪式是先秦两汉时期最为重要的活动 , 《左传·成公十三年》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 巫术的祭祀活动有两种内容 , 其中一种便是驱除鬼魅 。 在先秦两汉时期 , 鬼魅指称各种自然灾害以及疾病瘟疫 。 《史记·鲁周公世家》记:“成王少时,病,周公乃自揃其蚤沉之河,以祝于神曰:‘王少未有识,奸神命者乃旦也 。 ’亦藏其策于府 。 成王病有廖 。 ”周成王病 , 周公举行祭祀活动 , 以驱除鬼魅 。 祭祀活动大体分为两种 , 一种是驱除鬼魅 , 而另一种是向天神祈祷 , 祈求神灵的庇佑 。 神是万物的创造者 , 通过祭祀活动 , 向天神祈愿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 。 如《穆天子传》记穆天子向天神祭祀 , 得神灵启示至昆仑之丘 , 以观舂山之珤 。分页标题
本文插图
除了祭祀活动以外 , 中国古代还有专门用于驱鬼的傩礼仪式 。 傩 , 产生于史前时期 , 是一种驱除厉鬼的活动 。 《独断》记:“帝颛顼有三子 , 生而亡去为鬼 。 其一者 , 居江水 , 是为瘧鬼;……命方相氏黄金四目 , 蒙以熊皮 , 玄衣朱裳 , 执戈扬盾 , 常以岁竟十二月 , 从百隶及童儿而时傩 , 以索宫中驱疫鬼也 。 ”为驱除瘧鬼 , 下令让方相氏以黄金点缀四目 , 蒙以熊皮 , 身着玄衣朱裳 , 执戈扬盾索拿厉鬼 。 至西周 , 傩礼成为国家礼制 。 《礼记·月令》记载“命国难九门磔禳 , 以毕春气” 。 傩礼本称为“难礼” , 后改“难”为“傩”字 。 国难 , 便是指季春三月 , 以天子和诸侯为主体的王族设置的国家级傩礼 。 郑玄注曰:“此难 , 难阴气也 。 阴寒至此之气 , 气佚则厉鬼随而出行 , 命方相氏帅百隶索室驱疫以逐之 , 又磔牲以攘之于四方之神 , 所以毕止其灾也 。 ”傩礼是具体化的驱鬼活动 , 鬼本是虚拟的存在 , 通过傩礼的演绎 , 鬼的形象得到强化 , 鬼神观念借此得以壮大并逐渐深入人心 , 成为重要的宗教信仰 。
先秦两汉的巫术与傩礼塑造出中国原始的鬼神观 。 在巫术占卜、祭祀、傩礼活动推动下 , 形成以疾病灾难为鬼 , 以万物掌控者为神的鬼神观 。
2.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两代佛、道教的传播
尽管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前期是社会十分动荡的历史阶段 , 但这一阶段的宗教活动却十分活跃 。 尤其随着印度佛教的传入发展与本土道教的迅速崛起 , 鬼神观念进一步发展 , 形成神魔之说 , 并在社会迅速传播开来 。
本文插图
佛教传入 , “魔”的概念在魏晋朝时期得到认可并迅速壮大 。 《汉语大字典》释“魔”:“中国古代无‘魔’字 。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 , 梁武帝改‘磨’字为‘魔’字——魔 , 乃梵文‘魔罗’的音译 。 ”中国本无“魔”字 , “魔”在佛教的传播过程中诞生 , 并用于代表迷恋、扰乱、欲望、烦恼、破坏、疑惑、贪嗔痴念等心理活动 。 “魔”概念的出现丰富人们对于神鬼观念的理解 。 “鬼” , 《说文解字》释为“人所归为鬼 , 从人象 , 鬼头 , 鬼阴气贼害” 。 人死之后的灵魂称为鬼 , 鬼身上具有阴气 。 而“魔”则代表一切迷恋、扰乱、欲望、烦恼、破坏、疑惑、贪嗔痴念 。 相较于“鬼” , “魔”字在宗教当中更好的表达出“心魔”、“恶魔”的含义 , 具有更广泛的代指意义 。 因此 , “魔”的概念随着佛教的传播 , 逐渐取代鬼 , 深入人心 。
道学,早在先秦时期便已产生 , 但直至东汉末年 , 道教方发展成熟 , 成为中国三大宗教之一 。 在这一时期 , 众多道学家改良道教 , 编纂大批经文典籍 , 制定道教斋仪 。 道教体系的完善 , 为神魔之说的传播提供最佳的载体 。 神魔之说通过道教的神魔体系得到迅速的发展 。 南朝梁的《真灵位业图》便记载道教第一部完整的神仙谱系 。 道士陶弘景以图谱的形式罗列七百余名仙人 。 并将道教诸神按照七个等级排列 , 每一等级设一位主神列坐中央,而其余神仙分列于左右位 , 并设有散仙位和女仙位 。 例如第一阶层由上合虚皇道君应号元始天尊统领玉清境三元宫二十九名天帝道君 , 第七阶层由酆都北阴大帝统帅阴曹地狱诸鬼宫 。 道教神仙的大量涌现以及神仙阶级体系的建立 , 不仅创建完整的道教神仙体系 , 同时为神魔观念之神仙脉络的完善提供良好的借鉴 , 成为神魔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 道教典籍的出版、教义的完善、教徒的增加 , 皆为神魔观念的传播发展建立良好的基础 。 这一阶段的道教神仙体系的成熟 , 催化神魔观念的发展 , 更是为神魔之说的健全提供有力的支撑 。分页标题
本文插图
魏晋时期 , 佛教、道教十分兴盛繁荣 , 神魔之说得以依托宗教的广泛传播而逐渐成为人们的信仰 。 据《广弘明集》卷二十四记载 , 当时社会“缁衣之众 , 参半于乎俗;黄服之徒 , 数过于正户 。 ”缁衣指佛教僧人 , 黄服指道士 。 僧人、道士人数多达总人口的一半 。 佛、道教徒的遍布 , 使宗教化的神魔之说成为一种宗教信仰 , 迅速传播 。 同时 , 在佛家、道教的推动下 , 神魔观念得以转化为实体 , 愈加形象化 。 南北朝时期的道馆、寺庙分布天下各地 , 造神像之风盛行于世 。 目前公认最早的佛道造像亦诞生于这个时期 。 其铭文记“始光元年,北地郡三原县民阳浪(源)川忠佛弟子魏文朗,家多(哀孝)不赴,皆有违(建)劝,为男女造佛道像一伛 。 ”魏晋南北六朝时期 , 宗教信徒常常通过参佛、拜佛、为佛塑造金身等形式表达自己对于神魔的崇拜与敬畏之情 , 普通民众积极参佛、造佛像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 著名的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乐山大佛等的佛像雕塑 , 都建成于魏晋六朝时期 。 大量佛像建筑的涌现 , 不仅是神魔观念得到进一步的强化的有效证明 , 更是神魔观念转化生成神魔形象的有力渠道 。 佛教、道教依托神魔之说传播教义 , 而神魔之说则以宗教为载体 , 具有鲜活的形象 。 神魔形象从典籍中脱离出来 , 通过雕塑 , 神与魔有了更为直观的形象 。 由平面化向立体化发生转变 , 神魔形象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 神魔之说愈加充实扩大 。
3.唐以来三教合流的影响
本文插图
随着佛教的传播、道教的兴起以及传统儒学的发展 , 唐宋元明清时期三大宗教思潮不断发生激烈的碰撞融合 , 进一步完善神魔之说 。 经历魏晋南北朝的战乱纷争的朝代 , 儒释道三教并举的宗教模式使神魔观念出现新的变化 。 三教合流是儒释道共同发展的必然趋势 , 受其影响 , 神魔观念由单一的佛教或道教的宗教崇拜逐渐融合成同时受三大宗教影响的混合化的神魔观念 。 在这一时期 , 大众对于神魔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某个宗教 , 而是将三大宗教进行整合 , 形成三教混同的效果 。 如唐代王维、卢照邻、白居易等诗人 , 不仅学于孔墨 , 并且好佛、道之论 。 卢照邻在《释疾文·奥若》中曾言:“先朝好史 , 予方学于孔墨;今上好法 , 予晚受乎老庄 。 ”可见当时三教混同的影响 。 在明代 , 三教同在一阁一堂已是常态 。 《明代儒佛道的合流及其世俗化》一文讲到:“陈白我,‘建三教堂,奉孔子暨二氏’ 。 又宾州有一座三教阁,居人杨凤云所建,‘阁有孔子、释迦、老子三像’ 。 ”三教堂、三教阁大量的出现证明儒释道三教混同已然成为常态 。
儒家、佛教、道教的融合进一步丰富中国神魔体系 。 如《绘图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一书便同时收录一百余幅儒释道神灵画像 , 并首列三大宗教的神灵领袖:以儒家孔子为首、次排释迦牟尼、次道家老子 。 书中将儒释道三教的神仙形象囊括其中 , 相互对比 , 体现出当时社会对三教合流的趋势 。 在明清神魔小说中 , 大量儒释道三大宗教的神魔形象同时出现 , 并碰撞出艺术的火花 。 例如《西游记》中太上老君、元始天尊、如来佛祖、南海观音等神灵形象 , 既有佛教的神仙 , 同时也有道教的尊神 。 三教合流的宗教趋势极大程度丰富神魔形象 , 推动神魔小说的形成与发展 。 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说道:“当时的思想 , 是极模糊的 , 在小说中所写的邪正 , 并非儒和佛 , 或道和佛 , 或儒道释和白莲教 , 单不过是含胡的彼此之争” 。 宗教合流含糊了彼此之间的独立性 , 将其置于同一环境当中彼此碰撞融合 , 形成成熟的神魔理论 。分页标题
【『马革何须裹尸还』神魔观念演变:万物有灵孕育鬼神观念,结合宗教思想产生神魔观念】
本文插图
三.文学的包装
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各类文体的全盛期 , 尤其小说创作达到顶峰 。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 , 作者有意识地对神魔进行艺术加工创作 , 将三教合流化的神魔观念映射到文学作品当中 , 构成完整化的神魔形象 。 同时对神魔故事展开艺术想象 , 将其加工成为充满奇幻色彩的神魔小说 。
明代《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神魔小说的巅峰之作 。 但《西游记》的诞生绝非偶然 , 而是经历长期的历史沉淀 , 随着神魔观念的成熟而诞生 。 《西游记》故事源于《大唐西域记》 , 经过《大唐取经诗话》的发展 , 最后形成这部惊世名作 。 在神魔观念的催生下 , 诞生出这部神魔小说 。 明代袁于令《西游记题词》云:“言佛不如言魔 。 魔非他 , 即我也 。 我化为佛 , 未佛皆魔 。 魔与佛力齐而位逼 , 丝发之微 , 关头匪细 。 摧挫之极 , 心性不惊 。 此《西游》之所以作也 。 ”《西游记》主旨在于言说神魔之事 , 魔由心生 , 神魔之分仅在一念之间 。 神魔观念融合心学的思想以及儒释道三教的宗教教义发展而成 , 并在这一时期发展成熟 , 演化成为文学作品 。 神魔观念在小说的嬉笑怒骂中展现出来 。 不仅《西游记》的主旨在于表达神魔观念 , 他如《西游补》《后西游记》《续西游记》《封神演义》《南游记》《北游记》等一系列的神魔小说 , 皆是以神魔故事为主要故事内容 , 以神魔为故事主角 , 以神魔观念为小说题旨 。 神魔小说成为明清小说主潮流之一 。 神魔观念在文学的作用下 , 成就出别具一格的明清神魔小说 。 而明清神魔小说中的神魔形象则是神魔之说在整个文学作品中的最佳显现 。
本文插图
四.结语
中国人对神怪有着深切的感悟 。 上至帝王将相 , 下至平民百姓 , 皆视神怪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 自古以来 , 神怪便是文人墨客笔下的描写对象 。 上至创世神话故事当中的女娲补天、夸父逐日 , 下至诗词歌赋、小说、笔记野史 , 现代小说 , 都屡屡有神怪身影的出现 。 尽管孔子云“子不语怪、力、乱、神” , 但神怪与文学之间确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 无论是在中国哪个朝代的文学作品 , 都可以轻易发现神怪的踪影 。 在文学的包装下 , 神怪观念转变为神魔形象 , 愈加生动化、形象化 , 同时表现出人情化、趣味性的特点 。 文人墨客艺术想象加工为神魔观念的成熟提供强有力的推动 。
参考书目:
[1]记得君:《明清神魔小说编创方式及其演变》 , 《学术研究》 , 2009.6
- 鲁网网评:最美人间四月天,春光不负赶路人
- ■埃及出土的木乃伊裹尸布上,发现神秘文字,专家也搞不清是啥意思
- 军林怀绿:死亡人数位居世界第三,美国裹尸袋不够用了,确诊人数超40万
- 康养小镇|赏景何须远,春日“镇”当时,汝州乐华城带你感受春意
- 没有界限,何须突破技能标杆,三国杀中那些躲过界限突破的武将
- 春夏秋冬皆相宜 何须三月下扬州——扬州二日游
- 投资者提问:请问贵公司的三季报显示应收账款仅有800多万,何须开展保理业务...
- 杨柳|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焕然新生何须涅槃|聊荣耀V40的启幕价值
- 郑爽何须解释?曝出张恒出轨也无济于事,道德评判不是比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