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能源信息平台】“野蛮人”加速跨界环保:四郊多垒,央企已成合围之势


【能源人都在看 , 点击右上角加'关注'】

【全国能源信息平台】“野蛮人”加速跨界环保:四郊多垒,央企已成合围之势
本文插图
导读
“国进民退”是近两年的话题热点 , 国资在多个行业都有着“独领风骚”的势头 , 生态环境行业正是典型 。 在这些国资之中 , 我们注意到有一股特殊力量——央企 , 正在生态环境行业大显身手 , 手握大量资金 , 喊着“千亿”口号 , 在项目的抢夺、对环保企业的并购方面出手不凡 , 被称作“野蛮人” , 似乎正在改变生态环境行业的游戏规则 。 对央企来说 , 如何找准方向用对方法快速扩张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 而对众多环保企业来说 , “山雨欲来风满楼” , 在如何适应这样的趋势实现顺势而上的问题上更是焦虑重重 。
辰于公司将以央企进军生态环境行业为主题 , 以系列文章的方式 , 结合丰富的案例深入解析央企进军生态环境行业的现状、特点、模式、路径 , 为央企未来的进一步扩张、环保企业的发展之策提供独到的见解与思考 。
本文为该系列的第一篇《四郊多垒 , 央企已成合围之势》 。
四郊多垒 , 央企已成合围之势
我们对96家央企的生态环境发展实践做了初步统计 。 截至2020年3月底 , 共有41家央企涉足生态环境领域[1] , 其中26家专门设立了从事生态环境业务的子公司或平台(见表1) 。

【全国能源信息平台】“野蛮人”加速跨界环保:四郊多垒,央企已成合围之势
本文插图
广泛布局 , 积极拓展细分市场
分细分行业看 , 这些央企中有30家央企进入水务行业 , 固废行业20家 , 大气行业14家 , 环境修复行业11家 , 环境监测、海洋环境保护行业各3家 , 水务、固废市场成为央企首选、必争之地 。 值得注意的是 , 环境修复领域由于刚进入发展期 , 因此涉足的央企数量较少 , 但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热点领域(见图1) 。

【全国能源信息平台】“野蛮人”加速跨界环保:四郊多垒,央企已成合围之势
本文插图
图1 41家央企涉足生态环保领域统计
1. 水务:相对成熟 , 央企首选
发展相对成熟的水务行业成为央企进军生态环境市场的首选之地 , 30家央企入主水务行业 , 数量为六大领域之最 。
在污水、供水等传统水务市场 , 受PPP项目退潮 , 叠加金融去杠杆双重影响 , 部分水务企业资金断裂 , 央企凭借资金与品牌优势入场 。 例如中交集团旗下中国城乡在2019年6月收购碧水源10.18%的股份 , 之后在市场拓展上联合中标哈尔滨、山东菏泽等多个数十亿项目 , 效果立竿见影 。 中国节能则在近期控股国祯环保 , 借助其丰富的污水处理及项目运营经验 , 加强其在水务领域的纵向延伸 , 布局全产业链 。
在水环境综合治理等新兴市场 , 央企在政策加成下优势更加明显 。 例如三峡集团受命牵头 , 探索水环境流域治理 , 建立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大保护生态 , 下属的长江生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 , 作为内部实体平台在2018年底成立 , 得益于三峡集团的鼎力支持 , 短短一年多时间相继投资或成立了19家子公司 , 并通过投资兴蓉环境、武汉控股等上市环保公司 , 迅速建立起庞大的生态环保企业群 。
还有一些央企因内部市场需求大、标准高而切入 。 例如中石化作为特大型石油石化集团 , 内部存在大量的工业废水处理需求 , 与威立雅合作多年 。 为进一步深化合作 , 双方在2016年签订燕山石化基地的水循环优化管理协议 , 将合作范围进一步扩展至整套水循环系统管理 , 涵盖燕山石化基地内的冷却水、除盐水、工业用水、饮用水、冷冻水、污水以及消防用水 , 以及污水处理设施的升级改造 。
2. 固废:空间广阔 , 必争之地
随着水、气治理即将进入成熟期 , 固废行业作为一个规模庞大并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市场 , 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环境治理下一个“兵家必争之地” 。 这样一块“兵家必争之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央企“抢滩” , 并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分页标题
初步统计 , 截至2020年3月底已有20家央企进入固废行业 , 参与数量仅次于水务 。 这其中包含11家能源类央企、2家建筑类央企以及8家重工业类央企 ,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其本身业务运转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工业废物废料 , 需要进行资源化利用或无害化处理 。 换言之 , 这些央企本身拥有庞大的内部市场 , 它们从内部市场出发 , 进行技术积累 , 同时培养内部团队 , 并在时机成熟时向外扩展 。
以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葛洲坝集团为例 , 其主要收入来自于建筑行业、水泥生产 , 这些行业产生大量废料以及可回收材料 , 于是葛洲坝借此大力研究建筑垃圾在道路新材料上的应用、水泥窑在处置固废上的应用、可回收材料的回收再造等方面新产业 , 牢牢抓住内部市场 , 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固废处置领域发展得有声有色 。 其他企业 , 如五矿集团以金属矿产为核心主业 , 以此为契机开展矿渣、钢渣处理与资源化利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从事军用、航天等重工业生产 , 于2016年收购凯天环保 , 开展重金属废渣治理等 。
3. 大气:上下协同 , 称雄市场
随着2018年“蓝天保卫战”打响 , 大气治理进入攻坚阶段 。 目前火电行业已达超净排放 , 未来市场主要由运营驱动 。 非电行业中的钢铁行业治理和VOCs治理正或将成为非电治理主战场 , 迎来转瞬即逝的增长机会 。
涉足大气治理领域的14家央企主要是电力、石油、钢铁等能源类企业 , 这些央企的主营业务在运行过程中会排放大量废气 , 带来发展可期的内部市场 , 通过设立子公司专攻大气治理 , 不仅能协同增效 , 还能依托集团资源拓展外部市场 。 调研发现 , 尽管有百余家企业涉足火电大气治理行业 , 但头部企业大多是电力集团下属子公司 。
例如在火电脱硝投资市场中 , 我国五大电力集团下属的环保公司包括国电龙源、华电科工、大唐环境、远达环保等连续三年占据领先地位 , 其中大唐环境在大气治理市场稳稳占据中国最大脱硫、脱硝特许经营商的位置 , 在火电运营市场的占有率超过20% , 独占鳌头 。
4. 环境修复:热点领域 , 未来可期
我国工矿业土壤污染严重、湿地面积接近红线、沙漠化土地面积相对较大 。 自“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后 , 环境修复正式提上议程 , 重量级政策陆续出台 , 推动行业步入快速发展通道 。
目前有11家央企进入环境修复领域 , 其原本的业务大多与环境修复行业存在一定协同性 , 除三峡集团和中国建筑以外的9家央企均存在矿业或石油化工等造成土壤污染的业务 , 布局潜在市场空间可达万亿级的土壤修复领域也就顺理成章 。
例如中石化集团早在2017年就在原有五建公司基础上成立土壤治理中心 , 持续探索石油化工等污染土地的治理修复技术 , 并取得突破 , “十三五”期间 , 仅中石化内部固废资源化处置及土壤修复方面的投入就达300亿元 。 国家能源集团29家煤矿已经被列入国家或省级绿色矿山名录 , 其中神东煤炭、准能集团等煤炭企业多处在黄土高原、沙漠边缘 , 地表植被覆盖率较低 , 这些公司通过加大植树造林力度 , 主动开展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综合治理等环境修复工作 , 并取得初步成效 。
5. 海洋生态环境:多方携手 , 碧水攻坚
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行业起步较晚 , 2015年首次出台相关政策 , 但直到2018年发布《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后才开始集中发力 , 预计“十四五”期间每年规模超过百亿 , 而占比超过90%的近岸海域综合治理和海岸线治理尤为值得关注 。
目前有3家央企涉足海洋生态环境领域 , 均依托自身技术和设备优势进行业务扩张 。 例如 , 中国船舶集团在海洋装备领域深耕多年 , 通过将军用技术转化到民用领域 , 积极探索海洋生态环境治理 。 2019年 , 中国船舶集团下属中船系统院与海兰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 围绕“海上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国雷达网市场布局”、以及“无人机动系统”、“海底接驳系统”等国家重大项目展开合作 , 共同紧抓与舰船信息化、智能化关联度紧密的产品 , 通过整合资源、合作开发等方式 , 扩充军标产品线 , 提升海洋环境监测与保障能力 。分页标题
6. 环境监测:方式各异 , 各显神通
我国环境监测行业整体落后于其他细分行业 , 但作为生态环境行业发展的基础 , 遍及生态环境领域各个环节 , 愈发受到政府和企业重视 , 发展正值快车道 。
目前有中国移动、中电建、中海油等3家央企进入环境监测领域 , 进军方式各异 。 例如 , 中国移动将其通信主业的核心竞争力复制到环境监测领域 , 凭借网络和智能系统优势 , 布局高密度网格化自动监测站 , 相继推出“环保e通”(主要部署污染源监控站)、“环保卫士”(5G技术的网格化监测应用) , 通过设立oneNet物联网平台 , 链接智慧城市建设 。 中电建一直专注于水环境治理领域 , 秉承“环境治理、监测先行”的理念 , 将环境监测服务纳入其综合打包项目 , 并通过下属勘测设计研究院提供技术支持 。 中海油为防控主营业务的污染问题 , 积极发展内需型环境监测业务 , 下属中海油节能环保服务有限公司监测中心取得了2018年度石油和化工行业环境保护中心认定 。
关于《“野蛮人”加速跨界系列之一:四郊多垒 , 央企已成合围之势》
本报告结合辰于公司对中国生态环境行业六大领域的深入研究以及央企生态环境业务战略规划的咨询实践完成 。
报告采集的数据截至2020年3月底 。
研究范围包括涉足生态环境行业的41家央企以及下属环保子公司 。
报告就央企涉足生态环境行业的现状以及在各细分领域的市场表现进行了深入分析 。
[1] 本报告界定的生态环境行业不包含绿色能源
[2] 初步统计未详细核实 , 仅做参考
作者:甘振宇、王浩然、刘海楠、胡晨金子
【【全国能源信息平台】“野蛮人”加速跨界环保:四郊多垒,央企已成合围之势】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北极星环保网 , 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 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 , 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 ,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