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莹一观』百家争鸣中的名家:最早的哲学思辨者


百家争鸣中的名家:最早的哲学思辨者
春秋战国年代是我国第一个思想爆炸的时期 , 在这一阶段法家、道家、儒家三家都对我国后世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但是对于三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批评 , 那就是三家都十分缺少思辨性 。 这起到关键作用的三大家缺少思辨性 , 最大的影响便是导致了我国很长一段时间古代百姓都是只知顺从 , 却从不问为何顺从 。 顺从的结果是让古代封建政治统治十分稳定 , 始终无法迸发出西方民主和自由的思想 。

『敏莹一观』百家争鸣中的名家:最早的哲学思辨者
本文插图
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是我国第一个思想大爆炸时期
但是实际上其实在百家争鸣的年代 , 中国并非毫无思辨能力的探讨 。 只是相较于君王家热衷的儒学和法家 , 思辨性极强的名家更擅长于嘴上功夫的较真 , 而无对统治维护的利好才让他们在历史的洪流中被人们所遗忘 。

『敏莹一观』百家争鸣中的名家:最早的哲学思辨者
本文插图
儒家成为帝王学说
“嘴遁王者 PLUS”
熟悉诸子百家的人都知道 , 名家被视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上的“嘴遁王者” 。 但其实这只是一种肤浅的认知 , 并没有真正领悟到名家的精髓所在 。 思辨二字 , 远不止是嘴上功夫这么简单 。 这里便要提到名家中“离坚白”的代表人物——公孙龙子 , 他和孔子后代的一段故事成为了验证名家思辨能力的关键所在 。

『敏莹一观』百家争鸣中的名家:最早的哲学思辨者
本文插图
孔子六世孙孔穿
孔子的六世孙孔穿 , 一日找到公孙龙子论辩其著名的“白马非马”理论 , 孔穿经过一番争辩过后不出意外的输给了公孙龙子 。 孔穿表示很服公孙龙子的“嘴遁” , 希望能够成为他门下弟子 , 但是也希望公孙龙子答应自己一个小小的请求 , 放弃他的白马非马理论 。 对 , 你没有看错 。 孔圣后人拜师如此有性格 , 拜师学艺的前提是老师放弃自己的毕生学说研究心血 。

『敏莹一观』百家争鸣中的名家:最早的哲学思辨者
本文插图
公孙龙的知音——平原君
孔穿的要求十分无理 , 作为“嘴遁王者”的公孙龙自然是不会满足他的要求 。 他决定再施展一次“嘴遁功夫”劝解孔穿 , 这一次公孙龙直接搬出了孔穿引以为傲的祖宗孔子 。 他说到昔日孔子弄丢楚王的弓一事 , 孔子将人与楚人分开而论 , 自己今日将白马并非是马不过是萧规曹随而已 , 为何孔穿作为圣人之后要反对呢?孔穿听完过后自觉理亏 , 便不再和公孙龙子争辩 。

『敏莹一观』百家争鸣中的名家:最早的哲学思辨者
本文插图
孔子论楚王
白马非马和离坚白
公孙龙以孔子昔日论证楚人和人之论 , 粗略的介绍了自己主张的“白马非马” , 但是实际上白马非马和孔圣人说的话还是存在不少差别 。 “楚弓楚得”的立足出发点更多是谈论的境界和胸怀 , 孔子的核心要素在于认为“人失弓 , 人得之”《孔子家语》比“楚人失弓 , 楚人得之”在境界上的提高 , 继而反映楚王是对楚人仁 , 而自己是对众人仁 。

『敏莹一观』百家争鸣中的名家:最早的哲学思辨者
本文插图
白马非马——公孙龙
白马非马——公孙龙
而“白马非马”的学说核心理论 , 不在于作为一个人的思想境界讨论 , 而在于世间万物的概念 。 要想搞清楚“白马非马” , 我们就需要提到公孙龙所主张的“离坚白” 。 名家分为俩大派别 , 一方是惠子所主张的“合同异” , 另一方便是公孙龙所主张的“离坚白” 。 俩方都为名家却在思考的角度上却是走上了俩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分页标题
何为离坚白?
离坚白 , 谈论的是世界上到底有没有坚白石的存在 。 坚是指的石头的坚硬 , 白是指的石头的颜色 。 他认为世界中的石头应该一分为二来看待 , 用触觉感受它 , 你只能感受到“坚固” , 却无法看到“白色”;用眼睛看到“白色” , 你只能看到“白色” , 却无法感受到“坚固”;所以世间只有坚硬的石头和白色的石头 , 但是不会存在坚硬同时是白色的石头 。

『敏莹一观』百家争鸣中的名家:最早的哲学思辨者
本文插图
离坚白
此时再来看“白马非马”这四个字 , 人们便能够很好的理解到千百年前为何孔穿无法击破这个学说 , 但是又极其反对这个学说 。 白马在公孙龙看来仅仅只是一种特有的形态 , 而其和马的本身以及和黄马、红马之间并不构成实际的联系 。 到这里实际上 , 我们便能够看到“离坚白”的特点所在 。 比起这个事物本身是什么样子的 , 在生活常识认知是什么用途 , 名家都不关心 , 他们在乎的是探讨事物之间的逻辑性和事物名词背后的含义认知 。

『敏莹一观』百家争鸣中的名家:最早的哲学思辨者
本文插图
公孙龙就马提出了一个循环的哲学问题
离坚白的学说在现代哲学家看来 , 是一种割裂式的辩证看法 , 只强调了个体性却不强调对立统一的存在 。 但是在思想萌芽的春秋战国时代 , 能够迸发出如此激进的当属诸子百家独一份 , 虽然遭到帝王家的弃用 。 但是名家本身所蕴含的那种反对和思考的能力 , 证实了我国古代并非不存在逻辑学的存在 。 思维和辩证的角度虽说名家过于刁钻 , 但是却对于后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启迪作用 。
“大同异”——破秦之道的哲学研讨
实际上除去对于形而上学的探讨 , 探寻哲学真与虚幻的背后的奥妙 , 名家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局和法律影响非常巨大 。 这里面便要提到名家另一大派别“合同异” , 不同于离坚白自始自终让人感受到晦涩难懂 , “合同异”的思想高度是一套惠施开创理解人可形而上学理解、也可以落其于尘世的价值观体系 。

『敏莹一观』百家争鸣中的名家:最早的哲学思辨者
本文插图
惠施水墨画
往大了说“合同异”可将其视为一国的执政战略思维 , 作为魏国宰相的惠施自然是将其带入到了自己对于魏国的治理方针中来 。 说合同异大家不太熟悉 , 但是提到合纵自然都有所了解 , 而合纵便是将“合同异”的具象化处理 。 何为“合同异”?“大同而与小同异 , 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 , 此之谓大同异 。 ”《庄子·天下》这段古语记载 , 可谓是何为合同异、何为合纵的最好解释 。

『敏莹一观』百家争鸣中的名家:最早的哲学思辨者
本文插图
电影《英雄》中秦王的形象
惠施一直以来都是合纵的坚定支持者 , 在他看来各国虽各有矛盾 , 但却都有一个共同的对手秦国 , 这便是各国之间的大同 。 秦国一日不除 , 等待诸国的命运之可能是被其铁骑从华夏大地中抹除 , 这便是不处理大同之下的异会造成的后果 。 如果到这里还是无法理解到“合同异”的奥妙所在 , 那当代中国最常用的外交词语“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 ”便是其最好的从理论向实践转向的做法 。

『敏莹一观』百家争鸣中的名家:最早的哲学思辨者
本文插图
张仪和苏秦 合纵和连横
当然“合同异”的重要点在于范围的取舍 , 因为一旦范围扩大或缩小 , 原本的同与异便会出现变化 。 此时再看待同与异 , 又需要重新站在一个高度领域上去看待 。 就单从言论和学说来说 , “合同异”几近完美无从挑剔 , 逻辑上也是一套非常缜密的体系 。 但是“合同异”最大的问题在于 , 它确实是制约秦国的法宝 。 但是一旦张仪让各国跳出原本的大同专注于各国之间的小异 , 合纵之法便不再能够发挥原本的作用 。分页标题

『敏莹一观』百家争鸣中的名家:最早的哲学思辨者
本文插图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不断
思辨和逻辑——古代成文法的核心支柱体系
虽然在军事政治上名家所主张的合纵之道 , 最后是输给了张仪的连横之法 。 但是事实上无论是合纵还是连横 , 本质上都是围绕着“合同异”所衍生出来的政治观点 。 但光是合纵和连横之法 , 根本不是名家开创的思维和逻辑最大的特点 , 法律才是其开疆拓土的主要地区 。 其实说到古代成文法 , 更多的人都是想到的书法家 。

『敏莹一观』百家争鸣中的名家:最早的哲学思辨者
本文插图
苏秦论道法家
法家着手于酷吏、严刑 , 以高压和明文规定铸就秩序 , 看上去似乎其确实是中国古代成文法的第一大功臣 。 但是这些管理民众的“明文规定”从何而来?答案自然是法家 。 在此前我们聊到公孙龙子谈逻辑 , 惠施讲究大同 , 名家专注于争夺事物背后的“名” 。 而这些汇聚在一起的时候 , 实际上便是名家对中国古代最实质性的帮助——成文法

『敏莹一观』百家争鸣中的名家:最早的哲学思辨者
本文插图
秦军画像图
求同存异 , 求的是天下人普遍人都认可的法律;争夺“名” , 是为赢得法律和道义上的支持;讲究逻辑 , 法庭之上人的行为是需要动机解释 。 此时的春秋战国生产力和人类活动极速增多 , 礼法为行为规定早已经无法使用社会的发展体系 , 人们需要更多的共同认知和社会新概念去达成一致 , 认同的背后必须要有一套严谨的逻辑体系在里面 。

『敏莹一观』百家争鸣中的名家:最早的哲学思辨者
本文插图
农具在春秋战国时期更新换代
【『敏莹一观』百家争鸣中的名家:最早的哲学思辨者】而这些社会急需有人站出来改变的东西 , 便是名家为春秋战国所提供的东西 。 虽然名家最终未涉猎到民主和自由的行列 , 但是却在当时的华夏大地形成了一套严谨缜密的社会行为法则 。 有了法则作为基础 , 法家、道家、儒家三家的大争之道才有了条例为支撑 , 由此回看名家虽说高深莫测 , 但是却对社会做出极大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