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问长安』范仲淹如何将宋夏边境打造成铜墙铁壁?多维度立体瓦解战术


自北宋立国以来 , 长期面对着来自北方契丹辽国的强大军事压力 。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 , 在国家的西北宁夏地区党项族人开始逐渐崛起 , 经过李继迁、李德明、李元昊三代首领的不断努力 , 最终形成西夏国与宋、辽鼎足三分而立 。
自李元昊称帝开始 , 西夏与北宋的交锋便进入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但是在两国正面交战的过程中 , 好水川、三川口、定川寨……败仗一仗接着一仗 , 在一连串惨痛的失败面前 , 北宋政权终于不得不正视这个他们原先极为轻视的敌人!
【『华夏问长安』范仲淹如何将宋夏边境打造成铜墙铁壁?多维度立体瓦解战术】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 , 宋仁宗赵祯不得不安排一员重臣前往西北主持防务 , 这个人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 ,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 , 其出任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 。 也就是在他到任之后 , 宋夏之间的战争天平开始渐渐的逆转了……

『华夏问长安』范仲淹如何将宋夏边境打造成铜墙铁壁?多维度立体瓦解战术
本文插图
一、对于宋夏战争的全面认识
对于宋朝与西夏作战连番失败 , 范仲淹有着自己的整体认识:
一是国家层面 。 宋朝与西夏的作战是一场“国战” , 对比北宋和西夏两个政权 , 一个虽然立国已久但却已经是“人到中年”百病缠身 , 由于各种体制内的掣肘导致国家机器整体运转不畅;而西夏却似初升的朝阳 , 其政权运作的机制和动员的能力都要较宋朝更为灵活高效 。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 , 宋朝虽然整体实力占据绝对上风 , 但是在与西夏的局部作战却屡屡受挫 。 正如范仲淹在在《陈八事疏》中提到的:“国家太平垂三十年 , 暴敛未除 , 滥赏未革 , 近年赦宥既频 , 赏给复厚 , 聚于艰难 , 散于容易 , 国无远备 。 ”
二是军队层面 。 西夏政权经过了李元昊等人三世的奋斗 , 始终在宋辽两个大国夹缝之间求存 , 所以战争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 。 反观北宋西北 , 则因为承平日久而武备废弛 , 此消彼长之下双方军队的战斗力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 正如范仲淹在《上执政书》中所表述的那样:“今诸 军老弱之兵 , 讵堪征伐……昔之战者 , 耄然已老;今之壮者 , 嚣而未战 。 ”
三是战术层面 。 好水川、三川口、定川寨等战役的接连惨败 , 实际上主要在于宋军兵力分散而贪功冒进 , 从而给机动力极强的西夏骑兵创造了各个击破的机会 。 而范仲淹则认为 , 北宋与西夏既然是国与国的战争 , 就不能一口气“吃个胖子” , 这种单纯的出兵强攻简直就是以己之短攻彼之长 , 是非常愚蠢的 。

『华夏问长安』范仲淹如何将宋夏边境打造成铜墙铁壁?多维度立体瓦解战术
本文插图
二、范仲淹经略西北的具体举措
在好水川之战后 , 北宋西北军事主官韩琦被调离 。 从这一时期开始 , 范仲淹开始全面主导西北的经略事宜 , 其主要的做法有:
一是全方位的修城筑寨 。 范仲淹上来之后便开始大搞工程建设 , 对西北地区的主要城池和重要的城寨进行全方位的修缮 。 在此基础上 , 又在重要的隘口和交通枢纽之上增筑了各式各样的营寨堡垒 。 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 , 西北地区尤其是环庆路逐步形成了一套连绵交错、互为犄角的堡垒群防御体系 。
二是大面积的屯田固边 。 这里分为军屯和民屯两种情况 , 即一方面从军队当中抽调一部分士卒实施屯田 , 另一方面则是招募边地百姓对土地进行耕种 。 如此一来则可以使宋军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给自足 , 从而缓解朝廷对西北的粮食运输压力 。

『华夏问长安』范仲淹如何将宋夏边境打造成铜墙铁壁?多维度立体瓦解战术
本文插图
三是大规模的整军选将 。 在前期与西夏交锋的一系列败战中 , 范仲淹已经发现了宋军战斗力低下的各种原因 , 其中既有将领的问题 , 也有士卒本身的问题 。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 , 范仲淹开始裁汰军中不合格的将领和劣等士卒 , 然后对军队进行重新编练 。 在此期间 , 范仲淹汲取了宋军“兵不知将 , 将不知兵”的惨痛教训 , 先后提拔了狄青等名将 , 并安排他们直接负责军队训练 , 使军队和将领结为一体 , 战斗力大大加强 。分页标题
四是全面的安抚西羌诸部 。 作为西北地区一个极为重要的族群 , 范仲淹采取了“剿抚并用 , 以抚为主”的策略 。 针对个别铁了心和宋朝作对的部落 , 范仲淹毫不手软的发兵围剿 , 将之连根拔起;而针对更多的摇摆不定的部落 , 范仲淹则是对其提供粮食、物资等各种现实帮助 , 而将之拉拢到己方阵营当中来 。

『华夏问长安』范仲淹如何将宋夏边境打造成铜墙铁壁?多维度立体瓦解战术
本文插图
三、将这些单纯的措施联系起来分析
表面上看起来 , 范仲淹的这些边防举措并没有什么新奇之处 , 但是将之联系起来看 , 我们就能发现一些端倪:
一是“筑寨+整军”逐步压缩西夏的机动空间 。 宋军于西夏交锋 , 屡屡因为战线过长而为西夏骑兵所趁 。 但是现在西北构筑起了“堡垒群” , 这些堡垒就仿佛一个个的支点将整个西北地区分隔成了无数的小块 。 宋军则依托这些支点为半径出战 , 若遇西夏兵势强盛则退回支点内固守 。 如此一来 , 则大大减少了西夏军队利用机动性“包饺子”打歼灭战的可能 。 而在这些坚固的堡垒面前 , 西夏军队每到一处要么攻城拔点 , 要么分兵围困 , 如此一来则成了处处受制的态势 。
二是“整军+屯田”逐步增强宋军在西北的军事威慑 。 范仲淹通过大量的屯田 , 极为有效的缓解了西北地区的粮食供应难题 。 既然吃饭的问题解决了 , 范仲淹又可以进一步扩大军队规模 , 军队人数上来了又可以安排更多的人参与屯田 , 使得屯田的面积和粮食产量进一步上升 。 如此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 进而使得北宋在西北地区的军事实力逐步呈现出一种持续上升的态势 。
三是“屯田+筑寨+抚羌”逐步瓦解西夏对西北地区的影响 。 范仲淹让羌人参与屯田 , 如此一来便可以使之获得粮食的收获 , 这是现实利益的拉拢;反过来西夏人来了只会造成现实的破坏 , 这样羌人部落自然纷纷归心于宋朝 。 而在此基础上 , 宋军又通过遍布于西北地区的堡垒网络为各个羌族部落提供保护 。 一旦西夏兵来 , 各个羌族部落可以退入营寨堡垒之中 , 依托坚固的防御与宋军联手抗敌 , 这就更加坚定了羌族部落联宋抗夏的决心!

『华夏问长安』范仲淹如何将宋夏边境打造成铜墙铁壁?多维度立体瓦解战术
本文插图
四、透过现象看本质 , “多维度立体瓦解”体系成为范仲淹克制西夏的战略核心
综合前文所述 , 想必大家已经有所发现 , 范仲淹经略西北的举措若是一条一条的拆开来看似乎并无神奇之处 , 但若是把这几条逐一的联系到一起就发生了极为有意思的“化学反应” 。 所以对于范仲淹的战略思想我们不能片面、孤立的去看 , 而应当将其设定为一个动态的体系来认识:
一是堡垒群的构筑是体系的骨架 。 范仲淹所构建的整个体系当中 , 堡垒群是支撑整个体系的骨架 。 有了堡垒群 , 宋军方才可以在西北地区构筑密密麻麻的防御网络 , 而随着堡垒群的逐步延伸 , 西夏的机动空间被逐步的压缩 , 宋朝军队的作战区域却是在稳步扩大 。 在此基础上 , 西北的屯田区域方才可以逐步的扩大 , 羌人部落的归附才能够形成一种稳定的趋势 。
二是屯田是支撑整个体系运转的保障 。 宋朝西北的军事实力能够快速的增长 , 归根结底还是解决了“吃饭问题”!正是因为手中有粮 , 所以才能保证大规模的军队能够长期进驻西北 , 才能够使得羌人部落叛夏投宋 。

『华夏问长安』范仲淹如何将宋夏边境打造成铜墙铁壁?多维度立体瓦解战术
本文插图
三是体系存在的目的在于全方位瓦解西夏 。 如前文所述 , 北宋与西夏的战争是“国战”!国与国之间的较量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范仲淹的高明之处在于以一种稳定的体系形式 , 使北宋逐步加强而西夏逐步削弱成为了一种“常态”!随着堡垒群的逐渐增加 , 西夏军队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少 , 进攻的成本越来越高 , 羌胡部落纷纷判离而去;而反观宋军 , 规模越来越大 , 战力越来越强 , 粮草日渐充足 , 各方羌胡部落纷至沓来…… 分页标题
四是体系的根本是北宋远超西夏的国力 。 看到这里 , 很多人也许会说 , 为什么西夏不效仿范仲淹的战略进行反制呢?根本原因就在于北宋远超西夏的国力!修城筑保要耗费国力 , 安抚羌族要耗费国力 , 屯田固边要耗费国力 , 但是这个我大宋朝承受得起!你西夏做不到 , 那你就只能眼睁睁看着我大宋朝在西北建立起一套完全针对你的体系 , 最终在不断的消耗中土崩瓦解!
图/来源于网络
文/华夏问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