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为了1240公里外的90多个孩子 , 他从长江奔向黄河.... 。 .
李立峰有两个家 。
扬子江畔 , 江苏省扬州市西南30公里的仪征城区 , 100多平方米的房子宽敞明亮 , 父母、妻女团圆美满 , 其乐融融 。
1240公里外 , 黄河岸边 , 陕西省榆林市吴堡县吴堡中学 , 20平方米的宿舍简陋狭小 , 90多名求知若渴的初三学子与李立峰彼此牵肠挂肚 。
2018年10月 , 仪征陈集中学英语教师李立峰踏上援陕旅程 , 在吴堡连续支教两期 。 2019年8月 , 在仪征化纤第三小学任教的妻子徐婷成功申请成为第二批援陕教师 , 带着女儿好好(女儿李清徐的小名)来到了吴堡 。
春节前夕 , 支教期毕 。 回到家乡 , 李立峰一遍遍翻看学生们的告别信 , 字里行间充盈着眷恋 , 浮现着青春少年的花样容颜 。
念念不忘 , 必有回响 。
春节前李立峰递交了第三次支教申请 , 这个决定让很多人意外 。 但妻子明白他的心思:“他做事图个圆满 。 他教的两个班今年中考 , 心里放不下90多个孩子 。 ”
4月2日下午 , 因新冠肺炎疫情而延期的支教启动 。 告别江畔 , 奔向河岸 , 李立峰延续着他的江河之恋 。
文章图片
李立峰一家在支教地的黄河边留影 。 受访者供图
厨房里的决定
出发前1小时 , 一直平静的妻子开始“啰嗦” 。
卧室、客厅、厨房 , 徐婷来来回回 。 “电脑、充电器怎么还不装进去?”“口罩放包里没?”“好好给你做的蛋挞 , 带上!”
口里满是责备 , 眼里尽是不舍 。
2018年10月 , 仪征选拔首批援陕教师 。 下班回家 , 厨房里锅碗瓢盆协奏曲正欢 , 一声“我想去吴堡支教”让徐婷一愣 。
“他说得倒也直白 , 刚入党 , 总该拿出点党员的觉悟 。 ”徐婷当即表示理解支持 , “家里一切都有我 。 ”
一年支教期满 , 李立峰拨通徐婷的电话:“有个好消息 , 我的体重从160斤掉到了130斤 , 减肥成功 。 ”没等妻子乐呵完 , 李立峰语气突怯 , “学校和县里找我谈了多次 , 我决定再干一期 。 ”
妻子的回复让李立峰一惊 。 “下学期我在吴堡陪你 。 仪征第二批支教名单公布 , 我的申请通过了 。 ”
出发前 , 徐婷对未来的支教生涯信心满满:旅游也能看风景 , 但哪抵得上长时间领略黄河、高原、蓝天的豪放;支教 , 融入一方水土 , 滋味、意义、价值完全不一样 。
难题是即将升入五年级的女儿 。 好好去吴堡借读 , 怕她不适应 , 吃不了苦 。 不带吧 , 她就成了城里的“留守儿童” 。
徐婷和女儿聊了好久 。 好好一脸轻松:“爸妈去哪我就去哪 。 ”
文章图片
李立峰与吴堡的学生们在一起
最热烈的掌声
2019年8月24日 , 仪征市第二批支教老师整装出发 。 一路上 , 李立峰不停讲着吴堡的风情、支教中的故事 。 看着妻女笑语不断 , 李立峰心里清楚 , 她们即将面临考验 。
当现实与理想碰撞 , 反差总会令人印象深刻 。
从太原到吴堡 , 车程5小时 。 因为行李多 , 面包车不时在坡上倒溜 。 推车、上车、推车……一行人深夜拖着行李攀过一个又一个坡 , 徐婷脑中蹦出一词:狼狈 。
囫囵睡了一宿 , 校园的铃声打破清晨的宁静 。 对面教学楼上 , 学生的笑声与笑容让绚丽的青春在黄土高原上恣意飞扬 , 徐婷心里又闪过一词:值得 。
9月10日 , 吴堡举办教师节表彰大会 。 李立峰和另一名仪征教师得到的掌声最长、最热烈 。 这一幕让徐婷心潮澎湃:他俩支教时间最长 , 所带班级进步最快 , 当地老师、校长都认可他们 。
激情退去 , 平淡返场 。
宿舍被两张高低床、小课桌、铁皮柜塞得几无转身空间 。 唯一一个插座连着电脑线、台灯线、热水壶线、电磁炉线 , 给手机充电也得轮流 。 蜗居的一家三口 , 每天早晨与夜晚格外局促与繁忙 。
为什么叫我们宝贝?
吴堡小学二(3)班 , 在秋学期迎来新任数学老师 。 徐婷的压力 , 除了一周14节课和教学理念上的差异 , 还有丈夫 。 “他是明星教师 , 我不能给他减分 。 ”
在吴堡 , 二年级学加减法 , 不少孩子还要靠掰指头数答案 。
“一九一九好朋友 , 二八二八手拉手 , 三七三七真亲密 , 四六四六一起走 , 五五凑成一双手 。 ”徐婷从《凑十法》儿歌讲起 , 培养孩子研究试题、举一反三传授 , 督促家长帮助孩子复习强化 。 “扬州来的老师”渐渐被家长熟悉和接受 。
在家乡习以为常的教学互动 , 在陕北孩子眼里有些难以理解 。
“小宝贝 , 把作业交给我 。 ”
“我们又不是你的孩子 , 为什么叫我们宝贝?”
短暂地停顿 , 徐婷柔声细语 。 “你们怎么不是?你们是爸妈的宝贝 , 也是老师的宝贝呀 。 ”
与新老师间的些许隔阂 , 在一问一答里微妙地改变 。
“老师 , 妈妈给我买了一件新衣服 , 好看吗?”“老师 , 我的手上又干燥了 , 能再给我抹点护手霜吗?”
时光流淌 , 59个孩子心里 , 徐老师是照耀他们成长的光 。
洋芋擦擦和红烧肉
土豆、白菜 , 是吴堡当地的两样主食 。 用土豆丝混着面粉 , 蒸熟后蘸料吃的“洋芋擦擦” , 更是当地的一道佳肴 。
学校食堂里一周才做一次“洋芋擦擦” , 李立峰已基本适应 , 徐婷坚持吃下去 , 可李清徐一直接受不了 。 面对抱怨的女儿 , 李立峰看抖音学做菜 , 数月时间 , 昔日“厨盲”成为家人眼中的“半个淮扬菜大师” 。
改善伙食的寻常红烧肉 , 在学生李强(化名)心里滋味别样 。
偶然间牵手 , 徐婷发现这个八九岁孩子的手上沟壑纵横 , 还有些细小的伤口 。 她悄悄询问得知 , 李强幼时母亲离家 , 杳无音讯 。 父亲为生计外出打工 。 平日别说吃肉 , 一日吃三餐都是奢望 。
“晚上不开灯 , 作业在白天做 。 手机要省电 , 闹钟不开只接爸爸电话 。 感觉天亮了 , 我就起床……”当男孩平静地讲述“独立”生活 , 徐婷一把将孩子搂进怀里 。
从那以后 , 家里的红烧肉总会打包一份 。 吃上心心念念的肉 , 李强逐渐开朗 , 学习也开始积极 , 这个变化让徐婷开心的同时也有些酸楚:“有时候他远远盯着我看 。 那眼神我懂 , 是一个孩子对母亲的思念、对母爱的渴望、怕你离去的留恋 。 ”
稿源:(新华日报微信公号)
【】网址:/a/2020/0406/010news251647.html
标题:「李立峰」为了1240公里外的90多个孩子 他从长江奔向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