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n
4月2日是“国际孤独症日” 。 孤独症俗称自闭症 , 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 , 患者的特征是在与人沟通与社交有缺失 , 具有限制性的、重复的行为、兴趣或活动 。 目前 , 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在1%左右 , 也就是说100个人中 , 就有1个是孤独症患者 。 专家指出 , 孤独症的早期行为高危因素包括“不看”“不应”“不指”“不语”“不当”等 , 其中“不指”的信号被许多家长所忽略 。 当孩子1岁半时还不会按要求指人、指物 , 有可能是孤独症的早期行为特征 , 建议家长带孩子到心理科或神经内科医生处排查 。
\n孤独症人群患病率约1%
\n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神经内科主任兼心理科主任陈文雄介绍 , 对于很多孤独症患者来说 , 孤独症是一种终身残疾 , 需要早期干预、终身照管 , 给家庭、学校和社会都造成沉重的负担 。 英国有调查显示 , 每个孤独症患者的终身花费高达240万英镑 。
\n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 孤独症的患病率存在增加的趋势 , 从1966年的万分之四 , 增加到2009年的1/150 , 近年来还有韩国研究认为患病率达2.6% 。 一般认为 , 人群患病率为1%左右 。
\n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每年门诊量超过450万人次 , 其心理科每年新诊断的孤独症患者约有800例~1000例 。 陈文雄对于该院心理科716名患儿进行了特征分析 , 结果发现 , 约有8成患儿最初是由父母或其他监护人首先发现异常 , 最常见的初次关注的症候就是语言发育障碍 , 包括不讲话、学说话偏晚、重复刻板的言语等 。
\n还有一部分孩子 , 是医疗机构工作人员转介看心理科的 。 比如儿保科的医生在进行儿保检查时发现孩子发育行为异常的 , 家长发现叫孩子名没有反应、以为是听力问题带到耳鼻喉科就诊的 , 或者发现孩子说话异常、以为是舌系带过短而带到口腔科就诊的 。
\n较少家长关注到“不指”的预警症状
\n陈文雄呼吁 , 父母和监护人提高对早期孤独症特征的识别能力 。 46%的父母或监护人最先留意到的孩子的异常是语言发育障碍 。 “对于无医学背景的人群来说 , 孤独症中说话异常的症状是最容易察觉到的 。 但是 , 不一定是语言发育障碍就是孤独症 , 但是假如出现预警症状 , 可以来鉴别;如果只是说话晚 , 没有其他问题 , 父母小时候说话也比较晚 , 也有可能是特发性的语言发育迟缓 。 ”陈文雄说 。
\n他提醒 , 孤独症患儿的早期行为高危特征包括“不看或少看、不应或少应、不指或少指、不语或少语、不当” 。 “不语”就是指语言发育异常 , “不看”就是指与人缺乏眼神交流 , “不应”指喊名字不回应 , “不当”是指不当地使用物品 , “比如玩具车 , 一般孩子都是车轮朝下在地上开 , 孤独症的孩子可能就是把车翻过来 , 专玩车轮” 。
\n陈文雄特别指出 , 很少人有家长关注到“18月龄还不会按要求指人、指物”这一高危因素 , 也就是“不指” 。 不仅限于指人、指物 , 还包括会不会点头、摇头示意等 。 由于孩子这些非言语的沟通能力早于语言能力的发展 , 把握住“不指”这一预警症状 , 有望更早地发现孩子的异常 。
\n在716名患儿中 , 还有部分是由教育机构转介的潜力 , 特点是相对家长和医疗机构转介的年龄较大、多为轻症 , 症状以多动、不合群为主 。
\n教育训练是孤独症最有效、最主要的治疗
\n父母或监护人初次关注到症候时患儿的平均年龄是2.13岁 , 而平均诊断年龄是3.28岁 , 和发达国家诊断年龄相当 , 但陈文雄认为 , 两者之间相差了一年多的时间 , 诊断时间还应该可以提前 , “很多父母或监护人发现了孩子的异常后 , 都认为可以等一下、观察一下 , 或者存在侥幸心理 , 例如觉得男孩子说话就是比较晚 , 或者‘贵人语迟’等 。 而错过的这1年多时间是挺宝贵的” 。
\n教育训练、行为治疗是目前孤独症最有效、最主要的治疗方法 , 而早期干预对于患儿来说获益更大 , 有一部分轻症孩子通过早期干预和康复训练 , 甚至可以正常读书、找工作 , 融入社会 。
\n市妇儿医疗中心心理科副主任查彩慧介绍 , 对孤独症儿童的康复训练 , 很注重家长的参与 , “我常说 , 对康复患儿封闭式训练的机构 , 不是理想的机构 。 家长们既然都带着孩子来了 , 就不要浪费时间 , 和孩子一起参加训练 , 学会一些训练的原则 , 在家中也可以进行 。 ”陈文雄也指出 , 家长应该多和孤独症孩子沟通、多创造与人交往的机会 , “有的家长第一次带孩子来看病时 , 一直在看手机 , 进过培训后 , 知道了放下手机陪孩子互动 。 第二次再来时就很高兴:‘现在我叫孩子 , 他会答应我了’ 。 ”
\n孤独症常有共病 用药控制情绪行为问题可提高训练效果
\n专家介绍 , 到目前为止 , 还没有一种药物能够有效地改善儿童孤独症的核心症状 , 也就是社会交往障碍和交流障碍 , 因此切勿盲目偏信乱用药 。 然而这并不代表孤独症患儿完全不需药物治疗 。 查彩慧介绍 , 药物可改善孤独症患儿的一些情绪和行为症状 , 为教育训练创造更好的条件 , 也是孤独症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治疗方法 。
\n查彩慧表示 , 60%以上孤独症共病其他疾病 , 比如注意力缺陷及多动障碍、情绪障碍等 。 药物的合理运用可以显著改善孤独症及其相关障碍儿童的一些相关症状如攻击、兴奋、多动、注意力不集中、易激惹、重复行为和自伤行为 在教育训练过程中 , 根据具体情况 , 在医生指早下给以适当的药物治疗 , 可改善其行为 , 提高训练和教育效果 , 还可以保证患儿正常生活和学习 , 有利于监护人对患儿的管理照护 。 原则上 , 对6岁以下的孩子 , 不推荐用药 , 但如果行为治疗无效 , 经专业医生的评估后才可以谨慎使用 。
\n她举例 , 广州某区有一名3岁的重度自闭症患儿 , 一直由祖辈照顾 。 由于病情影响 , 患儿每晚吵闹、不睡觉 , 而年事已高的老人不久前做过心脏手术 , 无法照顾该儿童 , 晚上也因此无法休息 。 医生给孩子适当用药 , 孩子如今晚上可以入睡 , 老人照顾的负担也有所减轻 。
\n至于中医药治疗 , 查彩慧表示 , 目前有运用针灸、汤剂等中医方法治疗儿童孤独症的个案报告 , 但治疗效果未得到循证医学的验证 。 至于一些针对智力发育退滞的药物 , 也就是俗称的“补脑”的药物 , 只有在家长有时间精力和经济能力、又不会对孩子造成的情况下 , 才考虑尝试 。
\n今天下午有免费线上义诊咨询
\n2020年4月2日是第十三个世界孤独症日 , 主题是“向成人期的过渡衔接” 。 中国精协发布的孤独症主题是“格外关心、格外关注” 。 为此 ,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神经内科将举办国际孤独症日线上免费义诊咨询活动 。
\n义诊时间:2020年4月2日下午14:00-17:00
\n义诊专家:陈文雄 查彩慧 杨思渊
\n义诊平台: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互联网医院
\n流程指引:微信关注公众号:“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互联网医院”----在线咨询----选择相应医生(可按科室查找 , 也可输入医生姓名搜索)
\n(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伍仞 通讯员周密、李雯)
\n(医学指导/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神经内科主任兼心理科主任陈文雄、心理科副主任查彩慧)
\n来源:(广州日报大洋网)
【】网址:/a/2020/0402/ahbb131589.html
标题:孩子1岁半还不会这个动作,警惕自闭症!